东北网鸡西9月25日电 消费是社会再生产的终点和新的起点,在经济社会发展中起重要的导向和拉动作用,要保持经济持续又好又快发展,最终取决于消费的稳定增长。经历30年的改革开放使中国经济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特别是贸易流通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我市的消费品市场在全国消费品市场繁荣稳定发展的大背景下,在市委、市政府的带领下,大胆探索,勇于改革创新,使全市消费市场经历了全方位、多层次、快速发展过程,消费品市场在改革中逐步走向繁荣。
一、改革开放三十年消费品市场形成崭新局面
(一)经济体制完成了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变
30年前在计划经济僵化的体制束缚下,市场物资靠调拨,消费品凭票证供应,市场封闭半封闭状态窒息着人们。伴着30年改革开放的脚步,我市总体经济稳步增长,居民生活水平明显提高,时代推动着贸易流通领域市场化程度不断提升,一改过去传统的经营方式,取而代之的是新的流通结构和方式,新的、先进的经营业态层出不穷。到目前为止,我市以“大商新玛特购物广场、步行街商业区、庆客隆超市”等为代表的各种专卖、专业和蔬菜水果批发市场等新兴业态实现着从无到有、有小到大、从弱到强、从传统简单到时尚多样的转变。他们正呈现出多种经济成份、不同经济类型、多种经营方式、多业态共同发展的格局。在竞争机制的作用下,资本和市场在不断自由扩张,居民的消费环境和消费方式也有着显著的变化,从而带动了消费需求的增加。买方市场的形成,供过于求的现状,足以证明了市场物资的极大丰富。市场经济的形成给消费市场带来了生机和活力,给居民生活消费带来了优势和便捷。到2007年末,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72.6亿元,比1978年增长22.4倍,年均增长速度为11.1%。
(二)非国有经济完成了由辅助向主体地位的转变
改革开放30年来,随着消费市场流通体制的建立,个体私营商业得到了快速发展。特别是“八五”和“九五”十年间,个体私营商业发展速度更快,行业、地区分布更广,所占市场份额更大,个体私营商业逐步成长为商业流通领域的生力军。国有商业仅保留实行专卖的烟草、食盐及成品油批发等部分业务。到2007年末,全市共有个体工商户34603户,从业人员达67700人,营业收入477224万元,其中,批发零售贸易业住宿餐饮业户数为19424户,所占比重为56.1%;从业人员数为37178人,所占比重为54.9%;营业收入为347472万元,所占比重为72.8%。私营企业为2508户,雇工人数为25599人,其中,批发零售贸易业住宿餐饮业户数为992户,所占比重为39.6%;雇工人数为8421人,所占比重为32.9%。股份制、外商港澳台经济等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的发展看,非国有经济所占消费市场份额越来越大,已成长为我市消费市场的主力军,占据主体地位。
(三)消费市场完成了由温饱型需求向享受型需求的转变
在经济体制改革的作用下,全市经济焕发了生机和活力,使居民收入水平和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收入的提高推动了居民消费结构的转变和消费需求的扩大。2007年全市人均消费品零售额为3796.5元,1978年人均消费品零售额为199.9元,30年来人均消费品零售额增长18.0倍。同时,随着城乡居民的消费观念逐步更新,大众消费已由过去的数量型向质量型过渡,追求品牌、休闲、享受、个性化、多样化已成为居民的消费时尚。新型商品需求活跃,更新换代产品出现热销,居民对吃的商品更加讲究营养新鲜和科学,尤其对绿色双保食品的重视程度要求更高;对穿的商品更加注重款式新颖和休闲;对用的产品更加注重质量和新潮;对文化娱乐生活的追求越来越强烈。到2007年末,我市城市居民人均消费性支出为7604.4元,是1988年731.6元的10.4倍;每百户拥有洗衣机90台,电冰箱81台,彩电112台,家用电脑26台,移动电话125部,微波炉22台,照像机29架,热水器23台。表现较为突出的家电产品,从改革开放的奢侈品变成了现在寻常百姓家的耐用消费品、生活必需品,而且正朝着快速消费转变,消费升级表现突出,从几万元到几十万元的高档住房,汽车消费已进入普通百姓家中。
另外,餐饮业也保持快速增长持续升温的态势。在生活水平和质量日益提高的基础上,居民的生活节奏在加快,衣食习惯也发生了极大的变化,餐饮消费大众化趋势基本形成,同时各类餐饮业主为吸引消费者不断推出的各种特色饮食,推动了各种餐饮业快速发展。2007年我市住宿餐饮业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为138543万元,所占比重达19.1%,1978年餐饮业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为743万元,所占比重仅为2.4%,2007年餐饮业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中所占的比重比30年前提高了16.7个百分点。餐饮业繁荣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四点:一是随着旅游业的快速发展,居民外出旅游度假人数增加,到2007年末我市国内旅游人数达到345万人次,人均花费为265元,国际旅游入境旅游人数达到13.8万人次,国际旅游收入达到4830万美元,分别比1998年增长3.9倍、1.7倍、109.4倍和47.6倍,旅游业的快速发展带动了在外就餐人数、次数增加;二是各种类型的公务、商务活动频繁,使其接待方式不再恪守在家吃喝传统方式;三是各种节日庆典频繁以及文化户外娱乐活动的增加吸引了大量的人流和物流;四是城市建设突飞猛进,带动了住宿餐饮业的繁荣。
(四)集市贸易实现了从简单粗放型向规范规模型转变
改革开放后的农业生产飞速发展,在各项改革政策的扶持下,乡镇企业异军突起,改革后新兴的集市贸易焕发了生机和活力。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影响下,集贸市场不仅服务于乡镇企业和生产企业,而且成为广大中小企业和个体生产企业产品销售的重要渠道。多年来市委、市政府出于对税收和就业的考虑,对他们采取了积极的扶持态度,因而这种流通形式具有着不可比拟的优势。到2007年我市城乡商品交易市场为85个,其中消费品市场78个,生产资料市场3个,生产要素市场4个。达到亿元的商品交易市场有5个,填补了改革前亿元市场的空白。各种类型不同规模的早、夜市相继涌现,十分红火,由于在政策的支持下,市场准入门槛降低,这给人们提供了一个平等的竞争平台,同时为下岗再就业提供了机遇。
(五)消费市场的发展实现着从城市向农村扩大的转变
农村消费品市场是整个社会主义市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市场发展空间容量大,因此,积极开拓农村消费品市场把农村人口潜在的消费需求变为现实需求是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增长的有效途径。随着改革开放的步步深入,截至2007年全市农民人均纯收入为4768元,比30年前的133元增长34.8倍。党政领导始终把如何挖掘农村市场潜力作为工作重点,在“九五”期间提出了“一改两开,富民兴市”的口号,通过贯彻党的十五届三中全会精神,以及市委、市政府关于实施农业“质量效益园工程”的决定精神,突出发展以绿色食品为龙头的特色农业,落实党在农村的各项政策。通过增加农民收入、保持农村的稳定,逐步调动了农民增加投入的积极性,使明显落后于城市的农村消费市场得到了较大改善,带动了农村消费结构的不断调整。对于不同收入层面的农村居民,在满足吃、穿、住的基础上,对家用电器、家庭装修、电脑、电话、汽车等方面的消费也明显增加。
二、促使消费品市场繁荣稳定增长的原因
(一)良好的经济形势为消费品市场的快速发展提供了保障
国民经济整体运行良好,为消费品市场的快速增长提供了良好的环境。2007年我市国内生产总值达到275.5亿元,比1978的7.5亿元增长35.7倍;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59.4亿元,比1978年的1亿元增加58.4倍。同时,财政实力的日益增强,促进了就业面的扩大和教育、社会医疗保障度的提高,为消费品市场的快速发展奠定了基础。2007年全市财政总收入实现256147万元,比1978年的3722万元增长67.8倍。
(二)居民收入快速增长为消费市场的快速发展提供了支撑
收入的不断增加,使城乡居民购买力不断增强,为消费品市场的增长提供了有力支撑。2007年我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9309.9元,比1992年的1366.6元增长5.8倍;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4768元,比1992年的886元增长4.4倍,比1978年的133元增长34.8倍。
(三)消费的升级换代为消费品市场的快速增长提供了空间
在20世纪70年代,家庭讲究“多少条腿”,就是拥有多少家具;20世纪80年代,家庭讲究的“四大件”,即“自行车、手表、缝纫机、收音机”;20世纪90年代,家庭讲究的“四大件”,即“洗衣机、冰箱、电视机、录放机”;如今家庭讲究的“四大件”,即“轿车、手机、电脑、DVD视频播放机”。对四大件的讲究说明了消费的升级换代,居民生活水平和消费能力的提高。如今住房、汽车、金银珠宝等奢侈性商品进入人们的视野,一部分群体由温饱型逐渐向享乐型转变,为消费品市场的快速增长提供了广阔的上升空间。
(四)价格上涨为消费品市场的快速增长起到了助推作用
消费品价格的上涨,特别是食品价格的快速增长推动了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快速增长,成为消费品市场快速增长的重要因素之一。
三十年风雨历程经历的是改革的日趋完善,三十年沧桑巨变改变的是经济的繁荣稳定。在科学发展观的推动下,我市的流通业将以改善民生,促进生产,繁荣市场为核心,将改革的成果逐步深入,为消费品市场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持久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