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丨 国内国际 丨 时政新闻 丨 经济新闻 丨 科教新闻 丨 体育娱乐 丨  服务百姓 丨 社会万象 丨 民生新闻 丨 图片精选 丨
您当前的位置 : 百姓生活
 
重庆2020年普及高等教育
 签发时间2008-10-14

  东北网鸡西10月14日电 提起高考,中国人最熟悉的一个词就是“独木桥”,甚至还要在前面加上“千军万马”,由此可见,高考给人的印象有多难。

  北碚区51岁的老教师李德诚说,1978年,他在四川省宣汉县一所农村小学当代课教师,报名参加了当年的高考:“1977年的高考来得非常突然,很多人没来得及得到消息就过去了。

  到1978年高考时,虽说只有五六个月的准备时间,但报名的学生特别多,当地至少有上万人挤进考场。”

  李德诚幸运地考上一所师范专科学校,至今,他还记得,当时,全县文科录取的人数不超过20人,当年的高考是一座名副其实的“独木桥”。有资料显示,1977年恢复高考时,我市高考报名人数69011名,录取人数2780名,录取率仅4%。

  30年来,我市高等教育规模迅速发展,高考升学率也从4%提高到70%。今年高考,我市有189167名考生参加,全国各大普通高校录取的新生总人数为133327名,70%以上的高中毕业生都能升入高校,追寻自己的梦想。现在,已鲜有人用“独木桥”来形容高考。李德诚说:“现在考大学这么容易,以前想都不敢想。”

  义务教育实现全免费

  今年9月1日,对家长们是一个特别高兴的日子——很多人带着孩子去学校报名时发现,一名小学生最低只需缴20元钱的作业本费,就可上一学期的课。这是因为,我市全面实施了义务教育全免费政策。

  多年以来,我国义务教育学校除了免除学费,要求学生家长缴纳杂费、课本费、代收费等,一名学生一学期的学习费用加起来要好几百元。

  从2004年起,我市在全国首批实行义务教育一费制,将学校核定收取的费用,在开学时一次性收取,严禁中途再向学生和家长收取费用。从此,教育乱收费现象大大减少,但学生和家长的经济负担并没得到更大减轻。

  2006年,我市对农村地区开始实施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对344万农村学生实现了全免费义务教育,并对贫困学生资助课本费、住宿费等,让每一个农村孩子花尽可能少的钱也能上学。

  2008年,我市所有小学和初中实现免学杂费、免课本费入学。城市学生除根据自己需要,选择缴纳少量服务性收费外,和农村学生一样,享受全免费义务教育。

  师生不再吃粉笔灰

  “大清朝的房子,国民党的桌子,坐着共产党的孩子。”市教委副主任赵为粮说,改革开放前,老百姓以此形容当时的学校条件。

  赵为粮说,改革开放以来,很长一段时期里,农村校舍状况仍没得到重视,危房累积越来越多。到2001年统计时,我市已有四百多万平方米不能住人的D类危房校舍。市政府列出专项资金开始排危,到2006年底,我市清除了所有的存量D类危房,开始在农村兴建起标准化学校、宿舍制学校,学生在“晴天太阳穿过,雨天戴着斗笠上课”的危房里上课的情形,变得罕见。

  “不仅是房子很破,教学设备更简单:一支粉笔,一块黑板,一本教材。”铜梁县退休教师刘庆华回忆30年前给学生上课的情景:“每节课都要在黑板上反复写字,不够写了,用黑板擦擦掉再写,一堂课下来,嘴里、头发上、衣服上沾了一层白白的粉笔灰,很多老师的手指都被粉笔烧出了裂口。”

  “哪想到几十年后的今天,上课居然用起了电脑,鼠标轻轻一点,资料应有尽有。”刘庆华说,30年来,教师们的教具从粉笔加黑板到幻灯片、录音机,再到实物投影仪、多媒体,越来越多的现代化教学设备走进学校,走进教室。

  刘庆华说,以前,需到处托人寻找的教辅书,如今,电脑上应有尽有;以前,需要将备课内容一点一点写到黑板上,如今,不仅可用电脑备课、制作漂亮形象的课件,还随时可在课堂上给学生们展示,课堂容量海增,老师和学生们也不用再吃粉笔灰。

免责声明:本网站部分信息转载于互联网,如有侵权敬请告知!此类稿件不代表本站认同或支持该观点,
也不代表本站对其真实性负责,对稿件有疑问或质疑,请联系本站处理! 邮箱:jixixinwen@163.com
 
【图片精选】
【社会万象】
【体育娱乐】
鸡西新闻网负责制作维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