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网鸡西11月9日讯 他,一年四季只有那么几套、穿了几十年的旧衣服,住的房子狭窄得进去两个人就转不过身;吃的饭菜简单得几个月见不到肉……他,过着清苦的日子,却做着常人做不到的事;他叫蓝信明,16年里,他捐出了自己全部收入的三分之二,帮助了50多位需要帮助的人。
一路山路颠簸,记者来到离城区30多里的麻山区新发村,走进了蓝信明的家,只见他的家虽小,但屋里屋外收拾得整洁利落,不足16平方米的小屋子里,摆满了手工制作的小盆景,鸟语花香、热闹非凡;院子里,从山上挖来的小树修剪得整整齐齐,菜园里井井有条,处处都能看出主人是个热爱生活的人。
是的,他爱生活、爱家乡、爱着整个世界。
今年65岁的蓝信明和他那个时代的人一样饱经沧桑,为了照顾年迈的老母亲,他两次回到山东老家,两次加起来就是20多年,为此错过了成家的好时机,目前他一直过着单身生活,然而他却把一腔大爱献给了全社会,献给了那些需要爱的人们。蓝信明的生活并不富裕。在山东青岛,他给市总工会当过收发员,工资微薄,低的时候只有90元钱,最高时每月也没超过400元,可是他却从收入里拿出大部分,捐给社会福利院、捐给中国妇女基金会、捐给孤儿、捐给残疾人,捐给那些需要帮助的人。
1995年,青岛社会福利院一名叫王河东的孤儿想有个家的愿望被当地媒体报道后,蓝信明难过得哭了,立刻为这个孩子寄去了50元钱,之后,他便拼命攒钱,并经常去福利院看望孩子。1996年的春节,他来到福利院,把王河东和赵荣两个孤儿带回家来过节,他花光了700多元全部积蓄,为两个孩子买衣服、文具,买吃的喝的,让孩子们过了一个充满家庭温暖的年。而对他们的帮助,直到2000年,孩子长大了,才告一段落。
同一年,喜欢读书看报的蓝信明在文摘报上看到一篇题为《莫让英雄泪长流》的文章,讲的是四川省一位叫孙维亮的教师,为抢救学生被高压电击,导致右小臂和双腿截肢,长时间得不到社会关注,身体和精神备受折磨,生活窘迫。看到报道的当天夜里,蓝信明就给孙老师写了一封长信,鼓励他面对生活,并在以后每个月都寄去100元钱资助他。备受鼓舞的孙老师在回信中这样说道:“贤弟热情的支持,像一把万能的钥匙,打开了我希望的大门,唤起了我对生活的勇气……”
蓝信明十分欣慰,可是谁也不知道,那一年,蓝信明过了多少个咸菜下饭的日子,因为不舍得吃蔬菜,他的牙龈经常出血不止,整个人消瘦得不成样子。当地媒体了解此事后,相继以《北方飞来慰问信》和《新社会处处有亲人》为题对蓝信明的行为进行了报道。并由此引起了当地政府和有关部门的重视,他们帮孙维亮老师解决了手术费用,安装了假肢,孙维亮的命运从此有了新的转机。
十几年里,蓝信明陆续帮助过50多个人,寄出善款近万元,在他保存的汇款存根里,我们看到,汇款额有10元的,有30元、50元、100元的,最高额是那张给西部贫困母亲捐赠水窖1000元。为了这口水窖,他积攒了近一年时间,分两次才完成。他付出了除了维持自己简单生活之外的全部收入,却无怨无悔。他说他不后悔,每当寄出一笔钱,想到那些人又多了一点温暖,他就很快乐。
2008年,已经64岁的蓝信明回到家乡新发村,归了五保,没有什么收入的他不愿意就这么闲着,总想着做点什么。当他看到村里垃圾堆上、田头地边上经常出现塑料废品、用过的农药瓶时,他知道这些东西都是土地难以消化的白色污染,就琢磨着是否能利用它们,让它们变废为宝。年初,他试着用捡来的玻璃瓶、塑料瓶,裁裁剪剪,粘粘贴贴,做了个花卉小盆景。从此一发不可收,接二连三他制作了40多件作品,乡邻发现了,也觉得有趣,学着他的样子拾来废品,农闲时跟着蓝信明学习制作,做起了手工。村民们说:“学这个让人有成就感,比打麻将可强多了。”一来二去,村里倒出的垃圾少了塑料瓶、玻璃瓶,村民家里窗台上、案几上多了小作品,多了一景,连生活也添了几分情趣。
蓝信明的行为感动着新发村人,也唤起了村民对环境的危机意识,现在,村里请他当上了义务环保监督员。如今,蓝信明老有所为,老有所乐的生活就这样有滋有味地进行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