粮票曾是我国计划经济的产物,在国计民生中扮演了极其重要的角色。当时除全国粮票、军用粮票外,各省、市、自治区都有自己的地方粮票,鸡西也曾发行过鸡西市工种粮票。虽然这些粮票早已在人们的生活中消失,但是又成为许多收藏爱好者竞相收集的藏品。
1976年,鸡西市粮食局根据省有关粮票管理规定精神,学习推广辽宁省大连市的粮食管理经验,用粮单位、职工、粮食部门相结合,共同管理职工定量,把定量分为基本定量15公斤和工种补助粮二部分。结合我市实际情况,决定发放“鸡西市工种粮票”,并于同年8月1日启用。
鸡西市工种粮票使用范围:我市各厂(矿)企业职工(含经劳动局批准招用的合同工、季节工)的工种补差粮,及干部参加生产劳动补差粮,一律使用本粮票。管理办法:“工种粮票”由粮食部门统一发放,视同地方粮票一样管理,严禁伪造涂改;本粮票不含细粮,禁止市场流通,只限凭本粮票在市内各粮店购买粗粮。“工种粮票”一般不准兑换地方粮票。鸡西市工种粮票面额分别为:壹斤、叁斤、伍斤和拾斤四种。
鸡西市工种粮票主图构思设计是鸡西市粮食局供应科干部侯立福,采景摄影是鸡西日报社摄影记者高伟毅。由哈尔滨市第一印刷厂设计、制版和印刷。富有地域特色的工种粮票主图,唤起人们美好回忆。
壹斤主图为:皮带运输机及粮仓。在国家实行粮食统购统销的年代,粮食的仓储工作至关重要,粮票主图为我们展现了鸡西粮库的现代化皮带装粮机与座座粮仓的风采。
叁斤主图为:鸡西滴道煤矿立井。1964年,国内首建最深的一对技术改造矿井———滴道煤矿中央竖井开工,主井井筒深636米;副井井筒深603米。年设计能力60万吨,采用我国第一台自行设计、制造的多绳摩擦轮绞车提升。粮票主图为我们描绘了滴道煤矿立井源源不断装满煤车的景象。
伍斤主图为:鸡西大桥。1966年6月1日,鸡西大桥破土动工,1969年8月30日,建成通车。南北横跨穆棱河,与鸡冠区中心大街北端相接,是鸡勃线公路最大的桥。当时,是鸡西的一大景观。被誉为“悬砌拱桥在高寒地区首创成功的范例”,被载入中国公路桥梁画册。粮票主图为我们摄录了鸡西大桥的雄姿。
拾斤主图为:鸡西建市纪念塔(因建在中心大街,俗称中心塔,1998年拆除)。中心塔是鸡西的象征,据《鸡西市建设志》记载:中心塔是“鸡西建市纪念塔”,雄伟耸立在中心大街上,塔下建有环型花坛,鲜花盛开,引人注目。尤其花坛中的夜来香在晚上开放时,不少市民从四面八方到此一睹芳姿。中心塔曾给我们留下了许多美好回忆。粮票主图为我们留下了中心塔的回忆之影。
鸡西市工种粮票,从1976年8月1日发行至1981年7月1日停止使用。历经5年时间,在改革开放的进程中,工种粮票完成了它的历史使命。由于回收的旧票及库存票已多次销毁,现在群众手中的“鸡西市工种粮票”已为数不多,成为收藏的珍品。鸡西市工种粮票图案设计朴实美观,地方特色鲜明,加之又是鸡西计划用粮的真实写照,故而被各地收藏爱好者喜爱,市场价鸡西市工种粮票最高时一套达100余元。已故市收藏家协会会长张荣久在南方出版的《粮票文化》杂志上,以“粮苑丛中的奇葩”为题,介绍了鸡西市工种粮票,引起了全国广大粮票收藏者的兴趣,纷纷来函购买或交换我市工种粮票。
粮票图案丰富多彩,不仅是历史发展的真实写照,而且还是地域风土人情的宣传窗口。可见,粮票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有许多粮票专题———《塔》和《桥》的收藏爱好者,自然少不了收集鸡西市工种粮票中的“鸡西建市纪念塔(拾斤)”和“鸡西大桥(伍斤)”,没有就是遗憾。美哉!粮苑丛中的奇葩———鸡西市工种粮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