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网鸡西2月10日讯 一张普通的办公桌前,坐着一位耄耋老人,稀疏的银发在窗外映进的冬日阳光里显得晶莹剔透,右手握着的铅笔虽微微有些抖动,但那专注的目光却始终盯着桌子上摆放的施工设计图纸,一只陪伴多年的手杖安静地立在他的身后墙边。
这是1月14日上午,记者在龙煤集团工程设计院鸡西分院土建设计室看到的一幕。
老人叫张浩明,今年93岁,是一位有着57年党龄的共产党员,原鸡西矿务局设计院教授级高级工程师,虽已离休30余载,却不图名利,数十年如一日,为共和国的煤炭事业和鸡西经济社会发展默默开拓着、耕耘着、奉献着。
张浩明1927年出生于广东省中山县,1947年毕业于广州中山大学工学院土木工程系,毕业后赴台湾省水利局工作,1949年8月赴香港学习工作,1950年1月至5月在中共中央华南分局主办、叶剑英担任校长的广州南方大学学习。
“因为父亲在香港经商,我青年时代在香港生活过一段时间,也亲身经历了日本侵占香港那段历史,参加了香港义勇军的大哥在保卫香港战斗中牺牲。那时候我通过读斯诺写的《西行漫记》了解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军队的感人事迹,并通过接触一些进步青年学生,对共产党有了较深的认识,多次参加反内战、反饥饿、反独裁的游行示威。”虽然已是70余年前往事,但在张浩明老人的记忆中,却清晰如昨。
服从工作分配为人民服务
1950年5月,东北人民政府工业部派人到南大招聘学员,学校选派学员40人,赴东北工作,张浩明积极参加。
“临行前,陈唯实副校长给我们提出要求,我现在还记得清清楚楚呢,那就是要服从工作分配,要为人民服务!”老人的语调突然提高了许多,右手握着拳头用力挥了几下。
到沈阳后,张浩明被分配到鸡西矿务局工作,之后他先后到矿务局建设公司、麻山区选炭机工程队工作过。1951年张浩明回到建设公司设计科作设计工作,后设计科改为设计院。就这样,张浩明告别生活富裕的家乡,来到了当时条件艰苦的鸡西,这一来就是65年。
“搞建筑、搞结构的,首先要安全,你搞个水库,你搞个桥梁,绝不能出事,必须要为工程质量负责任。”做了60余载土建工程设计,张浩明主持或参与的大大小小工程无计其数,却从未有过一次因设计、计算失误而造成工程质量问题。
1951年参加设计工作后,张浩明第一个设计任务是设计西鸡西至城子河专用线上跨越穆棱河分流点处的铁路桥梁。张浩明采用的钢筋混凝土双跨连续桥梁代替了由日籍工程师设计的钢桁架桥,在确保桥梁安全的前提下,又满足了当时建设的需要。
1953年,恒山地区因突降暴雨,洪水冲垮了恒山矿山南水库日伪时期修建的砌石溢流坝。在修复过程中,经过多次反复做地质勘探,在做到了精确计算后,张浩明采用全新的设计,该项修复工程当年建成。让老人宽慰的是,该水库一直使用到现在,安全情况依然良好。
让张浩明老人一生难忘的记忆就是1956年4月全国煤炭先进生产者代表大会。这一年,张浩明被评选为“全国先进生产者”,参加了全国先进生产者代表大会。“我第一次见到毛主席就是那个时候,参加五一劳动节游行我走在队伍的前排,我亲眼看到了毛主席在天安门上向我们挥手致意呢!”张浩明用手帕擦了擦眼角,又继续沉浸在往事的回忆中。
1975-1976年间,开始了团山水库建设工程。张浩明承担了水库的初步设计及施工图设计,他在牡丹江水利局提供库区水文资料基础上,编制初步设计。设计方案通过后,为了确保工程设计科学严谨,张浩明多次深入工程地点实地考察,反复勘探,发现初步设计确定坝址的西端地理条件不良。在他的建议下,矿务局调动10台千米钻机补充西部的勘探工作,根据大量钻孔资料分析,张浩明毅然做出决定:修改方案,将原定的坝址轴线越过河流后折向西南方向,并将坝体从砌石重力坝改为用钢筋混凝土上作石墙碾压土坝,保证砌石重力坝、钢筋混凝土流坝及土坝的石墙基础都构筑在坚硬的岩石上。同时,将三孔溢流坝增到四孔,增大溢洪流量,提高坝体的安全度。这项标志性设计的完成,为鸡西矸石电厂发电、当地农田灌溉乃至城市饮水做出了巨大贡献。
精益求精做百年工程
每次走进矿务局办公大楼,张浩明总是不经意地驻足观看一会这座雄壮结实的建筑;每次在市政府广场晨练打太极拳的时候,面对政府大楼,张浩明总有一种说不出的亲切感。途经市娱乐中心,张浩明更是忍不住要多瞄几眼这座当年鸡西市的标志性建筑——
这些当年经过他手设计的建筑,在张浩明看来,更像自己的孩子一样熟悉。如果这些建筑有生命,它们也许会呼唤张浩明一声“父亲”。
1958年,张浩明担纲,为市政府设计新办公楼。几经不眠之夜,翻阅大量资料,对比参考无数个方案,他亲手为新的鸡西市政府大楼描绘了蓝图:结构采用中央突出、两侧对称、两层高、带柱门廊的建筑造型,整体浇注钢筋混凝土梁板结构。在为市文化宫(今天的市文化娱乐中心)设计中,他结合当时国内外先进的设计理念,对楼座的结构设计采用24米大跨度钢筋混凝大框架,支撑楼座的梁板体系,观众厅屋盖结构采用24米的钢桁架,该建筑以其坚固、美观、实用,一直使用到今天。
1981年10月,鸡西矿务局开始筹建新办公大楼,设计处派出由张浩明参与的6人设计小组,先后到北京、上海等地参观学习建高层楼的结构和先进的建筑造型。1982年2月正式进行设计,张浩明负责大楼结构设计,主题8层办公室的开间均为6米,采用框架结构——抗震墙钢筋混凝土结构类型。根据施工单位的能力,张浩明采用跨度为6米的预制钢筋混凝土空心楼板,预制为6米的T型框架梁,用混凝土浇灌填塞,并在预制板上浇灌一层钢筋混凝土面层,使楼面形成整体体式。为保证设计进度,张浩明通宵达旦地工作着。回忆起当时的一幕幕,让那一辈的设计者们至今仍然敬佩不已。值得一提的是,因为采用了先进的设计方案,极大地提升了工程建设速度,每一周就完成一层楼进度,开创了当时鸡西地区高层楼房建设新纪录。
老骥伏枥耕耘不息
代表祖国,支援孟加拉国建设,是张浩明终生难忘的一次出国经历。那时他已到退休年龄,但当时矿务局设计院还离不开张浩明这样经验丰富的专家型人才,设计院又返聘他继续工作。不计名利的他二话没说重新回到了熟悉的办公室,一如既往地驰骋在自己深爱的设计天地。
1988年12月,张浩明作为中方专家被派往孟加拉负责布里依提斯塔河水利工程,该工程是将多孔灌溉渠道作为倒虹吸水下建筑物。张浩明的任务是降低地下水位设计,这是关系到工程是否能够顺利施工的问题。在认真参看了邻近的工程排水后,根据现场情况,经验丰富的张浩明提出了全新的管井构造设计方案。期间,年过六旬的他日夜守在工地施工现场,亲自指挥布置两排大功率的管井,严格保证打井深度及回填反滤层粒料。在管井开始排水时,沙特阿拉伯的资方代表及孟加拉国负责该工程管理的各级执行工程师都到现场观察排水效果,并对工程赞不绝口,连竖大拇指。
1994年,张浩明被委派负责威海疗养院新大楼结构设计,在现场作设计主楼20层。他根据现场地质条件及施工单位能力,采用了泥浆护壁法钻孔灌注桩等新技术,并通过使用当时先进的PC-1500的小型计算机自编程计算,使主楼结构式达到防震要求及满足人防要求。如今张浩明已年过九旬,但在退休后的返聘期间,他仍然为解决设计院的难题贡献着他的智慧。
在鸡西矿总院CT室改造工程中,从哈尔滨聘请的专家提出的方案需花费40多万元,最后张浩明根据自己深厚的设计经验和技术,本着敢于负责的态度,几万元就解决了旧房改造的问题。
在煤机厂综机厂房改造项目换吊车问题上,原方案经鉴定需投资200多万元并停产3个月,最后张浩明提出的方案仅用不到10万元,并且不需要停产,将复杂的问题简单化,在不耽误生产的前提下不但节约了资金还缩短了工期。
记者在他办公桌上的一沓稿纸上看到,仅从2011年6月至2014年末,张浩明就亲自参与设计了平岗选煤厂浮选车间(钢结构)、双河主井井架改造(钢结构)、张辰立井井架改造(钢结构)等44项工程。
谈起张浩明这位老前辈,龙煤集团工程设计院鸡西分院刘景丰院长感慨不已:在从事设计事业的这么多年中,他眼里的张浩明为单位解决了众多难题,为社会创造了巨大的经济效益,但张工一直以共产党员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从未提过钱,从没要求过奖励。莫说退休前他的无私奉献,就是在退休后,为了设计安全可靠,他仍经常亲临工地现场。虽然院领导再三嘱咐,只要张工下矿一定要备车,但他一直都是自己坐公交车,从没主动申请过一次公车,总是不想给单位添任何麻烦。好几次都是下矿的同事在工地现场看到拄着拐棍的张浩明,才知道今天张工又下矿了。
65年间,2万多个日日夜夜,他伏在那张办公桌,手中一支笔,游刃于图纸之上,依然精准;心中一团火,守着“服从工作分配,为人民服务”的誓言,从未熄灭。他更像是不知疲倦的老马,还要把一批又一批初出茅庐的设计者驮过河。
“你看那月亮总是围着地球转,地球总是绕着太阳转,太阳系也不过是宇宙里的一个点,在这个大宇宙空间,任何人都是微乎其微的。所以啊,人活着就是幸福的,能为国家和社会工作着,就是幸福的!”这是耄耋老人在采访结束时对记者淡淡地说出的话语。
风烛残年,发出微弱的光,走过古稀,走过耄耋,老人没有更多的言语,独以无声的行动有力诠释着他对党、对国家、对社会、对人民的忠诚与挚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