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鸡西日报记者“新春走基层”侧记
春节坚守在供水一线的工人、跨年夜里的急诊室、农民欢喜过大年、儿童福利院里的别样年味……在传统鸡年到来之际,鸡西日报采编人员“新春走基层”的脚步永不停息,他们中的一支支小分队闻鸡起舞——深入到春节坚守岗位的各条战线、各个地区、各个岗位,用镜头、用笔墨将来自基层的第一手“味道鲜美”的新闻素材“捕捉”到位,将公众喜闻乐见的信息见诸报端。
为响应中宣部和中国记协的号召,鸡西日报从2013年起开展“记者走基层”活动,多年的坚持,“记者走基层”活动已然成为鸡西日报的工作常态。今年的“新春走基层”,鸡西日报的全体采编人员俯身基层,坚守初心,采访鸡西人打动人心的故事,讲述大街小巷的年味,彰显了“接地气才有生气”的真谛。
解广军——福利院里包饺子
“老解,年三十咱们去福利院陪老人包饺子啊!”电话里的热情邀请,让正苦思冥想今年春节“采访课题”的解广军眼前一亮。
19时,解广军准时来到被采访单位——社会福利院。此时院里的餐厅彩灯明亮,喜庆祥和,数十位工作人员正在紧张有序地忙碌着。“今晚的饺子是猪肉、芹菜、白菜馅的,你是擀皮还是包啊?”一头银发、脸色红润的谭淑英大娘乐呵呵问解广军,“大娘,我最擅长的是调馅。”“是嘛,那咱娘俩可得交流一下了。”开心的交流中,解广军得知,今年已80岁的谭大娘,在福利院已经幸福地度过了12个春节……在与老人亲切谈笑和包饺子的热情互动中,解广军的采访本上密密麻麻的记满了好几页,手机相册里装满了老人们幸福过大年的感人照片。
夜里归来,看到微信朋友圈里朋友们为自己“新春走基层”点赞,他心里有一种特别的知足感与充实感,这个春节虽然没有回家陪父母,但能够有机会与福利院的老人一起度过大年三十,这也算是从某种意义上对自己父母的安慰吧。
王文利——除夕夜,他依旧在采访
1月27日,除夕夜。
16时45分,正是家人团聚,热热闹闹准备迎新年的时候。而在此时,王文利却离开家,走向远在201国道的市中医院,他要到那里采访医护人员除夕夜坚守岗位的新闻。
对于在除夕夜外出,家人已习以为常。因为他已是连续四年除夕夜采访。这几年的除夕夜,市人民医院、鸡矿医院、中心血站、120急救中心……都留下他现场采访的身影。
17时,王文利走进市中医院急诊内科。此时,主治医师沙显钢正在接诊一名80多岁的老年患者。王文利与沙显钢打过招呼后,就躲在一边,掏出随身携带的采访本和笔,一言不发,全神贯注的倾听着,记录着。
沙大夫送走老年患者,紧接着又接诊两名患者。王文利始终默不作声,静静地观察、记录。直到18时30分,沙大夫才抽出空,他歉意地冲王文利笑笑,两人开始坐下来交谈。王文利了解了今晚急诊科接诊情况,医护人员值班情况……两人正在交谈时,走廊里传来急促的脚步声。“大夫,您快救救他!”一名重患由家人用轮椅推进诊室。大夫看到患者病情严重,立刻叫家属送进抢救室。此时,王文利又像隐身了一样,躲在一边,开始观察记录医护人员抢救的全过程……直到19时,王文利结束了在医院的采访,而他并没有回家,而是奔向了另一个采访单位——市人民医院。
沈福利——采访中理解奉献和坚持
1月27日,农历大年三十。早8时,沈福利背上采访包走出家门,前往距市区100多公里的鸡西辰能水务公司取水泵站,采访那里坚守岗位的员工。
“爸爸,早点回来过年……”他身后不时传来15岁女儿的叮嘱声。
今年是沈福利连续5年在春节期间到基层单位采访,已成为他的工作常态。他说,这是记者的工作和责任。
乘坐的面包车在鸡虎高速上行驶。沈福利不时与同行的鸡西辰能水务公司人员交流,了解取水泵站基本情况,认真做着记录。
一个多小时后,沈福利到达目的地。取水泵站距兴凯湖200多米,气温比鸡西市区冷多了,四周没有人家。走进泵站中控室,沈福利看见值班长姜涛正与上一个班的同事交接班。他没有和姜涛打招呼,担心打扰他的工作,而是静静地站在一旁观察、记录。
10时30分,姜涛拿起桌上一个倒满水的玻璃杯,咕咚咕咚连喝了几口水,忙碌的神情有一些舒缓,这才意识到沈福利的存在,歉意地打了个招呼。“不能和家人过团圆年,不觉得遗憾吗?”“没什么遗憾的,这是自己的工作。咱鸡西百姓24小时喝我们供的水,再辛苦也值!”沈福利与姜涛交流着。
11时,沈福利结束了采访。归途中,他感慨道,每一次“新春走基层”,对自己都是一次心灵的洗礼。平凡岗位上普通人的奉献和坚持,可敬、可爱!
郭洪超——在岗位上实现记者价值
1月27日,除夕夜。17时,摄影记者郭洪超背起相机向第一个采访单位出发。刚进市中医院大门,宣传部的孙伟便迎了出来。听完介绍后,郭洪超决定先到急诊室看看。正走着,就听到一阵急促的哭喊声,“快救救我孩子!”只见一个三十岁左右的妇女怀里抱着一个三四岁的小孩,后面跟着一男一女急匆匆的向儿科跑去。看到这种情景,郭洪超迅速跟了过去,在不妨碍医生工作的前提下,端起相机迅速拍摄。此时情急的母亲严厉地阻止了他的行为,面对这种场面,他只好放下手中的相机,看着儿科主任任元芳抢救孩子。当他看到孩子转危为安时,深深地松了口气,才放心的离去。他说,虽然失去了一个精彩镜头,可孩子获救了,是最值得庆贺的。在其他科室,郭洪超用相机记录下了多名白衣天使除夕夜工作的可敬场景。
19时许,郭洪超结束了医院的采访,前往第二个采访目的地西山派出所。刚迈入门槛,值班电话就响了起来。有报警电话,他赶紧掏出相机,迅速拍摄。屋子很小,转不开身,他不停地变换着角度拍摄,不一会儿他就忙出一头汗。21时左右,郭洪超随民警到社区巡察,民警到小区叮嘱物业保安人员看紧居民燃放烟花爆竹,防止火灾发生。22时,郭洪超结束了采访,准备与在单位值班的妻子会合回家过年。临行前,还反复叮嘱派出所工作人员张红岩:“若有特殊的出警行动,一定要打电话,我第一时间赶到。”
于敬文——到农民家中接地气
正月初一早7点,收拾妥当的于敬文在阵阵爆竹声中,踏着轻快的脚步出发了,开始“新春走基层”的采访。
于敬文要采访的是鸡东县平阳镇金城村村民杨崴。
“杨崴家那么远,你咋去呀?”面对记者的提问,于敬文欣然答道:“没事,都提前联系妥了,搭个车去。”
经过四十多分钟的车程,于敬文来到了金城村的杨崴家。“新年好!”“新年好!”一进屋,于敬文忙向杨崴及家人问好,坐在炕沿上,与杨崴唠起了家常,时不时地抛出一个又一个问题,并在采访本上认真地记录着……一阵悠扬的电话铃声响起,于敬文歉意地拿起电话听着:“宝贝,妈妈把饺子已放在锅里,只要打开火,十分钟就热透,记得关火哦!妈妈忙哪,挂了啊!”挂断电话,于敬文继续采访,面对不善言辞的杨崴,她耐心地攀谈着,转换着一个个角度,从一个个侧面,了解采访所需的素材。
11点钟,电话铃声又响了起来,“哥,新年好!”应记者的要求,于敬文打开了电话免提,只听电话里说:“都几点了,还不回家,妈都喊好几遍‘疯子,快回家’了!”于敬文赶紧回答:“知道了,知道了,马上回去!”看到记者脸上的疑惑,于敬文解释道:“我妈患有老年痴呆症,也不知从何时起,口中的‘疯子’成了我的代名词,我妈已经不记得我叫什么名字了,每年正月初一回娘家成了惯例,这不,今天到这时,还没回,我妈也是惦记着,就是不会表达了!”酸酸的话语,道出了于敬文心中的牵挂。
李莹——用真情讲述百姓故事
腊月二十九中午,李莹开始了“新春走基层”的采访。由于交通不便,她转乘两趟公交车用了四十几分钟赶往鸡西复员退伍军人精神病医院和儿童福利院。
“咱俩年龄一样大呢,在这工作几年了?明天大年三十你值夜班不能回家陪父母有没有失落啊!”“工作五年了,今年恰巧又轮到我值班,爸妈很理解我的,等我下班后好好陪他们呗!”在鸡西复员退伍军人精神病医院,面对同为90后的护士蒋春萌,李莹首先拉近彼此距离,在不影响工作下跟随护士边查房边观察其日常工作,给瘫痪在床的患者测体温、翻身、盖好被子,身材娇小的蒋春萌挨个病房奔波却看不出一丝疲惫,李莹看在眼里,记在心上。
大年三十,一大早李莹带着妈妈给准备的三沓红绒布烫金字的“压兜福”来到市儿童福利院,这是她第二个除夕儿童福利院之行。
“过年好,‘压兜福’揣进兜一年都有好福气!”进入大门见到教师、护工,李莹立即送上提前准备的小礼物,随即轻车熟路的上二楼,找到看护脑瘫患儿和三个不足两周岁孤儿的看护阿姨。“三宝、五宝、七宝吃水果啦!”“妈,妈!”三个还在蹒跚学步的孩子看到看护阿姨便争抢着喊“妈妈!”45岁的于静和48岁的姚慧梅是这里的值班护工,身为母亲的她们对于看护孩子工作得心应手。
李莹和两位看护阿姨聊着聊着已至除夕晌午,食堂桌上已备好的热气腾腾的团圆饭,这是属于儿童福利院大家庭院长、老师、看护阿姨和孩子们的欢乐时光,给十几个孩子兜里装好“压兜福”,李莹便悄悄离开了。
俯身基层,坚守初心。鸡西日报的采编人员不是在采访现场,就是在采访的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