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密山市第一中学退休教师许德仁
编者按:
2014年《鸡西日报》开设“五老风采录”专栏,讲述了“五老”人员常年为青少年健康成长而思考着、忙碌着,他们身体力行,无怨无悔,不图回报,始终保持着昂扬的工作热情,该专栏真实反映了我市关心下一代工作中的新动态、新典型、新经验,得到社会各界好评。今年,本报继“五老风采录”之后,特开设“大手牵小手共筑中国梦”专栏,编发我市广大老干部、老战士、老专家、老教师、老模范关爱培育青少年健康成长的先进事迹,及大手牵小手、老少共乐、共建共育等方面的感人故事,继续向社会展现“心系国家、情铸未来,主动作为、乐于奉献”的“五老”精神,传递社会正能量——
人过七十,称之古稀。累了大半辈子,本该歇歇了,可密山市第一中学退休教师许德仁却在传承民族音乐的道路上,背着乐器,拖着一条残疾的腿踉跄奔走着。他用巴乌,用二胡,用葫芦丝;用坚守、用挚爱、用奉献弹奏出“老骥伏枥、壮心不已”的“大美”音乐。
执著的许德仁。今年72岁的他原是密山市第一中学音乐教师,2008年退休。七年来,他退休不退岗,开办家庭乐器辅导班、假日课堂培训班,从事音乐教学整整46年,占去了人生的大半时光。他整日嘴里哼着乐曲,手里不离乐器,睡梦中也时而在弹唱中醒来。
坚强的许德仁。因患小儿麻痹落下残疾,他走路一瘸一拐的。但他常说:“身体残疾,精神不能残疾;身体残疾,知识不能残疾。”许德仁克服行走不便,到密山市杨木乡中学、黑台中学、农垦牡丹江管局中学给师生辅导乐器。“许老师坐大客车来这里教学,一坐就是一小时。冬天雪大路滑不方便,经常摔跤,可他从不抱怨,有时在这里一住就是一个星期……”杨木乡小学校长谢富贵说。如今,许德仁在密山市莲花社区二楼开办了“假日音乐课堂辅导班”。双休日,他从家到社区来回要上下几十个台阶,往返两公里的路。走路还勉强,上下楼很费劲,得扶着扶手走,那一瘸一拐的背影,引来的是大家赞许的目光。
无私的许德仁。别人办班收费,他办班免费。不收钱的培训,让那些靠办班挣钱的人嫉妒、不满,他时常遭人白眼。他的免费班,让不少收费班无利可图,却给家长减了负。他不仅不收钱甚至还搭钱,给家庭困难的孩子送电子琴,送葫芦丝,送谱架,按着不同年龄段自己编制乐谱教材,分发给学生,分文不收。
认真的许德仁。“我一生酷爱音乐,音乐就是我的生命。一日不弹,一日不唱,一日不快,”许德仁阐释了音乐对他人生的重要。他认为是各民族音乐组成了世界音乐,是世界艺术语言。民族音乐特殊性在于曲调抒情、感人、优美,是其他音乐无法比拟的。“我要用民族音乐演奏主旋律,吹响正能量,以此继续释放‘夕阳’的热度。”他坚定地说。
密山市的民族乐器曾经是空白,1982年,许德仁第一个引进葫芦丝乐器;1981年,他第一个免费办班培训学生。音乐方面“才高八斗”的他,在密山弹响了民族音乐这根“弦”。回想刚刚普及民族乐器那段时间,他满脸苦涩。在不足70平方米的家里办班,他成了宣传员,到学校“招生”、到社会“招生”,学额几人。培训学校乐队、广场乐队,引领有音乐天赋的孩子,发挥潜能,学额几十人。家里装不下了,莲花社区被他的精神打动,提供两间教室,许德仁办起了“假日课堂培训班”,分中班、小班,那里的学生最小的7岁,更有70多岁的老年人。一位老者曾说:“到假日课堂找乐,学知识,延年益寿啊!”
自豪的许德仁。46年的音乐生涯,给他留下辛苦的同时,更多的是收获。他教的学生有的考上了哈师大音乐系,有的考上了中央民族学院音乐系。2000多名学生接过许德仁民族音乐的接力棒,继续薪火传承着。他的学生,密山市文化馆馆长、教授孙迎春在密山市民族音乐上继续领跑,办班培训,一批批民族音乐歌手、演奏家脱颖而出,成为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主力军。
许德仁说:“人无德不立,国无德不强。我的名字叫德仁,就是用我的“德”载物,用我的“仁”育才。我一生用“德仁”,给民族音乐助力,为普罗大众育才,一息尚存,此志不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