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市殡葬管理处火化工江志文
东北网鸡西12月11日讯 (鸡西日报记者 高佳) 今年50岁的江志文有着一个寻常百姓极少提及的职业——火化工。他们也被人称作逝者最后的“摆渡人”,就是这样一个大家避之不及的工作,江志文一干,就是32年。
每天清晨,他早早来到单位,巡检一遍火化炉等设备。“刚干这份工作时,我也是适应了一阵子,吃不好,睡不踏实。当时年纪小,心理素质不行,人们见到我都躲得远远的。慢慢地我觉得做这行不丢人,火化工是很光荣的工作,是一个能抚慰人心的职业。”想起18岁刚参加工作那会儿,对人介绍自己是火化工,江志文总感到有些自卑。火化工作是殡仪馆里的核心工作,火化量大,抬遗体、入炉、操控设备、检查燃烧质量、取骨灰、扫坑面,劳动强度非常大,不仅是个技术活,还是个体力活,同时也伴随着受伤的风险。拣骨灰时,必须要小心谨慎,一不留神就会被烫伤;透过观察窗检查炉内情况时,经常被突然窜出的火苗燎到;燃烧发出的刺激性气味就算戴几层口罩依然阻挡不了;无论炎炎夏日气温多高,也都穿着长袖,戴着帽子,衣服湿透了也继续工作……火化车间的集中工作量基本都在清晨和上午,有时候一天最多要火化处理三十余具遗体,每具遗体进炉前他都要肃立一侧,目送逝者最后一程,其他时间江志文和他的班组也随时待命,任何突发状况,都会保证按时到岗。
从火化工到火化部长,江志文从不对自己搞特殊化,在火化一线从不脱产。现在火化遗体使用的是燃油火化机,每年的燃油消耗费用是一个十分惊人的数目,江志文凭着多年的工作经验和一贯细心,认真探究机械设备性能、构造的不同,与本班组老同志经过长时间反复实验、调试,提出了大胆的改造方案,并严格实施了改造升级,使火化燃油数量明显下降,不仅骨灰达到洁白无杂质,又能更好地节能减排,在大家的努力下全年可节省资金近万元。火化炉升级改造,他主动跟着安装师傅砌炉膛、支坑面、熟悉电脑屏操作程序,为了提高工作效率,熟练掌握操作系统,不嫌脏,不叫苦。他毫不吝啬地做起了“传、帮、带”工作,手把手地教新人操作规程,怎样殓好遗体、捡好骨灰、摆放骨灰、如何降低油耗,心贴心地做暖心帮教。
2015年冬,江志文在上班途中发生车祸,造成十一根肋骨骨折,医生建议他住院静养,可他只休息两个月就返岗工作。单位领导心疼地劝他多休息几天,他总是笑着说:“没事,能坚持,克服克服就好了。”一次同学聚会,多年不见的同学正聊得兴高采烈,有同学问起他的职业,他不愿回答,但在百般追问中,他说出了自己的工作,这时在场人员一片哑然,而且有几个在他身边的同学,竟悄然离开。尽管如此,江志文还是毅然决然地在这个岗位上坚持下去,入党二十多年,他时刻以党员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兢兢业业努力为广大丧属提供满意的服务。“我是一名普通员工,也是一名普通党员,无论我的工作是什么,我要时刻对得起胸前的党徽。”这是江志文最常说的一句话。
“这么多年,我只感觉,活着的时候一定要珍惜眼前人,别留遗憾,说不定哪天就是永别了。”在这样的特殊工作岗位上,每天面对生离死别,江志文已经习以为常,但今年的10月,江志文生平第一次拒绝火化一具遗体,因为,那是他73岁因病去世的老母亲……“我真是做不到,那种心情谁都体会不到,我相信同事们的工作能力。兄弟姐妹也都理解,因为那是我的娘,我不能亲手……”逝亲之痛让江志文的声音哽咽了,“我记得还有一次,我拿着火化通知单的时候,看见上面的名字和年龄像是我的老同学,当时心想可能是重名,可看到遗体的时候,我真的懵了,我们前几天刚聚会,这人怎么说没就没了?一定要珍爱生命啊,旦夕祸福,生死无常,如果我最后的服务,能为失去亲人的伤痛带来安慰,那就是这份工作的意义,尊重逝者,抚慰丧属,这是一件值得自豪的事。”
三十二年如一日,江志文默默无闻地奉献在殡葬事业第一线,无怨无悔。他的敬业、坚强、助人为乐精神感染着周围每一个人,他用自己的青春年华和朴实理念诠释了殡葬事业的崇高与神圣。自参加工作以来,江志文多次荣获市级各项先进、模范、优秀共产党员等称号,并在2016年荣获全国殡葬工作先进个人称号、市十三次党代会党代表,2018年被省民政厅推荐到全国殡葬人才资源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