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近日,我市3名2020年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从北京载誉而归。他们是我市各行各业、各条战线上涌现出来的先进人物,是民族的精英、人民的楷模。他们爱岗敬业、锐意创新、勇于担当、无私奉献,在平凡岗位上创造出了不平凡的业绩。今日起,本报开设专栏,将集中报道我市3名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事迹,展现新时代劳动者风采,大力颂扬劳模精神,进一步凝聚推进我市转型升级和高质量发展的合力。
在国网鸡西供电公司,王长东的名字给许多人留下深刻印象。他是工作中的排头兵:对工作特别投入,爱钻研,有强烈的事业心和使命感,求实奉献,身先士卒,将自己的全部身心都融入到电力事业中。他是技术革新的尖兵:有7项发明专利,9项实用新型专利,完成多项技术改造和科技创新,获50余项省公司级以上科技成果奖,获省部级以上成果奖励11项,为企业节约资金3000余万元。他是刻苦学习的标兵:有30余篇论文在国家、省级刊物发表或获省级以上奖励,获得国务院特殊津贴、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全国技术能手、国网公司首批生产技能专家、国网公司管理专家、国网公司特等劳动模范、省五一劳动奖章、鸡西市第七届专业技术拔尖人才等称号。
班组协作勇创辉煌
在王长东担任班长期间,为全面提高班组整体战斗力,打破班组后劲不足、效率不高的僵化局面,他带领远动班在全省同行中率先开展了学习型班组的探索和创建工作。两次带队参加省公司专业竞赛,既是教练员又是队员,获得团体三等奖和一等奖,个人两次获得第一名。
截至目前,调控中心自动化专业在他的带领下,已先后获得全国学习型先进班组、中央企业学习型红旗班组、中央企业优秀红旗班组、全国优秀质量管理小组、全国工人先锋号等9项国家级荣誉称号。
攻坚克难创新探索
多年来,王长东连续五次被评聘为省调度自动化专家组成员,参加了省公司调度自动化专业多项管理制度的制定,为全省调度自动化工作标准化作出了突出贡献。组织完成调控相关工程项目80余项,深入厂站800余次,处理故障400余次。完成的“利用GPRS传输远动信息”项目,节约资金560余万元;地方电厂实时监视考核与二次安防部署项目,间接经济效益2190万元。由他组织并完成国网鸡西供电公司大运行调度场所改造工程,创新工作方法,创造性地实现了“七个第一”,在全省13家地调的8项工作任务中鸡西地调有7项在全省第一家完成。革新现场接入主站系统调试方法,省内首家完成厂站端不停电接入调试,该方法及电源标准布置、大屏幕封边等多项创新当年即在全省地调推广应用。
薪火相传再续华章
因在专业技术和业务技能方面的突出贡献,2012年经国家人社部批准创建国家级工作室“王长东技能大师暨劳模创新工作室”,是目前省、市电力同行业内唯一一家国家级工作室。工作室先后获省公司及以上科技进步和管理创新成果40余项,获得发明专利8项,实用新型专利15项;节约资金4000余万元。培养国务院津贴1人、劳模5人、专家15人,开展高端培训10余次,促进群众性科技创新活动的开展和技能传承。工作室以带徒传技、引领高端培训、培养专家型人才为重点,致力于打造一支技能水平高、攻关能力强的创新先锋团队。目前已是全省调度自动化专业专家组活动基地和新技术研讨中心,先后被授予国网公司劳模创新工作室示范点、全国和全省工人先锋号、省劳模创新工作室等称号,工作室成为电力高技能人才培养的“绿色通道”。
王长东作为调控中心带头人,他所在集体连续8年获得省公司同业对标A段。他用实际行动发挥先进人物的模范和技术引领作用,推动企业产业升级、技术进步和管理创新。为了工作,他5次放弃劳模外出参观、休养、学习的机会,新冠肺炎疫情期间他始终工作在生产第一线,既是指挥员又是战斗员,把全身心都倾注到了他所挚爱的电力事业中。
(孙铭泽 记者薛剑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