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航空学校
1、烽火硝烟中诞生
建校初期:
1945年8 月,在举国欢庆抗日战争取得最后胜利的时刻,毛主席、朱德、刘少奇、周恩来等党和军队的高层领导人,决定在东北创办一所航空学校。将这项光荣而艰巨的任务交给了早年在苏联学习航空技术的王弼、常乾坤等人,并提出:“在东北创办航校,是为建立人民空军做准备”。同年10月,王弼、常乾坤率领三十余名航空技术干部分两批从延安出发,经过3个多月的艰苦跋涉到达东北。在东北民主联军参谋长伍修权领导下,开始了航校创建筹备工作。同时接收了日本航空大队投降的300余人。
1946年1月1日,成立航空总队,全队近500人。总队长朱瑞(兼),政委:吴溉之(兼)。
1946年3月1 日东北民主联军航空学校(老航校)正式成立。常乾坤任校长,王弼任政治委员及航校其它领导
许多日籍航空技术人员与部分航校人员合影。
收集航材 :
东北老航校领导组织全校人员,到各地搜集航材,他们冒着风雪严寒,不分昼夜,不顾个人安危,几乎跑遍了东北地区所有的日伪机场。有的同志在深山挖出被日寇破坏掩埋的航材,有的当地群众把自己装在马车上的飞机轮胎卸下来支援航校建设。在东北民主联军及地方的支持下,用肩挑马拉等办法,把搜集到的每一架飞机,每件航材,每桶汽油,运到航校。先后共收集各型破旧飞机120架、发动机200多台、仪表100箱、油料近1000桶及其它航空器材。
战胜困难,坚持训练:
老航校学员们克服了重重困难,拿出在战场上冲锋陷阵的精神,刻苦钻研,能者为师,互教互学,课堂上记不全笔记,晚上在宿舍里学员们围着油灯互相补抄。在飞行训练中,老航校的机务工作非常艰苦,由于机械设备缺乏,飞机破旧,航材短缺,维修工作都是靠手工操作,将螺旋桨或机轮拆卸下来又装上去,几驾飞机的零部件轮换使用。经常用自行车汽筒给飞机轮胎打气,几个人排队打,1-2个小时才能打完。机务、后勤人员不怕苦、不怕累,发挥聪明才智,采取修旧利废,土法制造,轮换器件等办法,积极保障飞行训练。学员们在机场进行座仓练习中,经过勤学苦练,总结出了“勤观察、细体会、反复练、常总结”的学习方法,很快地掌握了飞行技术。
艰苦生活,乐观精神:
老航校设在东安镇内的一座原日军兵营里,由于战乱中土匪的破坏和一些老百姓拆迁,营房设施破损严重,几个人住一间房,窗户没有一块玻璃,是用木板钉起来的,屋内没有火墙、暖气。冬天,常常在单薄的被上撒下一层层的雪花。学员们平时穿着单薄的衣服,没有棉衣。主食几乎天天是玉米饼子和高粱米。在这种困难的条件下,老航校全体人员发扬延安精神,继承抗大传统,自己动手修缮营房,开荒种菜,打猎、捕鱼。有人写诗这样描述人们在艰苦环境下的乐观情绪:
常夜风雪吼欲狂,衣单被薄镀银光,
凌云壮志聊一阵,当个“团长”入梦乡。
在东北零下40度的严寒中,每逢大雪天,全校人员经常参加机场清雪活动。在艰苦条件下,始终保持高昂的革命热情和乐观主义精神。
编写教材,出版刊物:
老航校当时上课没有教材、教具,更没有实习器材。教员大都是日本的留用技术人员。在教材没有外部来源的情况下,老航校领导同志亲自动手,教员和专业技术人员能者为师,自编教材。先后编印各种教材和参考资料30多种,并创办了3 种期刊,有《航空学教程》、《轰炸学》、《飞机学》、《飞行原理》及学习月刊等。
老航校自己自制飞行帽、领航计算尺、自己绘制航图及穿用的衣物。
千方百计、保障飞行:
飞行训练开始不久,汽油紧缺成了航校能否办下去的关键问题。从缴获的日本有关资料中发现,他们曾进行使用酒精的试验。校领导当即决定由丽少安、顾光旭等人召集中日技术人员,进行使用酒精的试验,经过反复的调试发动机喷油嘴,在多次地面试车中取得初步的成功。副校长白起,日籍主任教官林弥一郎、黑田正义、大澄国一等,架机试飞成功。为老航校的飞行训练,开辟了新能源。
建立老航校修理厂:
1947年,在东安原日伪加工厂旧址,建立了东安修理厂。由于飞机太大,把飞机运往机场总装。老航校经常举办场站培训班,并选派优秀人员去深造。飞行大队长吴恺,仪表学员曹德山,副校长刘善本,编译室主任杨劲夫,训练处长吕黎平等人。校长常乾坤、政委王弼等人1947年在东安校部留影。
难忘的演出:
在艰苦的训练环境中。老航校的文艺宣传活动非常活跃。每逢过节,教、学员组织的高跷队在驻地附近的城镇进行演出,魏坚、王麦林合演的《兄妹开荒》,林虎等同志自编自演的话剧,特别是自己排练的歌剧《白毛女》曾轰动东安城,在老航校工作学习的女同志和男同志一样,在艰苦工作条件下,为航校建设做出了贡献。老航校的子女杨林立、何国贵健康成长。
红军老战士:
1938年,我党从红一方面军、二方面军、四方面军中,选派43名干部到新疆学习航空技术。1941年被军阀盛世才监禁,度过了四年的铁窗生活。在重庆国共谈判期间,经中央领导人极力营救,获释后1946年7月到延安。同年9月有30位身经百战的红军战士,开始参加老航校建设。
建立七所航空学校:
1949年3月中央军委决定成立航空局,任命常乾坤为局长、王弼为政治委员。同年11月,党中央决定建立空军并组建七所航校,将东安(密山)老航校技术骨干分配到两个轰炸学校、四个驱逐学校及相继新建的第七航校。并选派了各新建航校的主要带队干部。当年老航校训练用的九九式高级教练机,现收藏在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博物馆。老航校颁发的毕业证书。                                                                                                                         
2、开国大典显英姿
1949年8月,开国大典前夕,军委航空局局长常乾坤领受了一项艰巨的任务,参加开国大典阅兵式。
参加空中授阅的飞行大队,挑选出的23名飞行人员都是东北老航校培养出来的第一代飞行员。
参加授阅的飞机有P-51战斗机,有蚊式轰炸机,有C-46运输机,还有几架老式教练机。除了执行战备任务的飞机外,只能出动17架。阅兵指挥部要求受阅的飞机飞行两次。 苏联顾问连说不行,飞第二次出事怎么办?空中受阅总领队兼战斗机分队领队邢海帆和战友们彻夜不眠地研究着方案,五花八门的飞机,各有各的高度,各有各的速度。通过精确计算,很快将空军参加检阅的计划图交到了大会筹委会并通过。
1949年10月1日下午4时35分,开国大典阅兵式的分列式开始。17架飞机分成6个分队,在空中领队邢海帆的号令下,各分队保持规定的高度差、速度和时间,由东向西依次进入航线。当空中机群轰鸣着通过天安门广场上空时,“我们的飞机编队飞过来了!”天安门广场顿时成了一片欢呼的海洋。 毛主席等党和国家领导人检阅空中机群,并向空中机群招手致意。
在前面的9架P-51战斗机刚飞过天安门上空,又从复兴门上空作右后转弯,沿北城墙上空返回东单,正好与最后的教练机编队衔接,又一次飞过天安门上空。后来,不明真相的外电纷纷报道:神秘的中国空军出动了以野马式战斗机为主的26架飞机参加开国大典。
3、抗美援朝展雄风
抗美援朝:
1950年9月,美帝国主义把侵略朝鲜的战火烧到了鸭绿江边。根据党中央和毛主席的命令,同年12月,空四师十团二十八大队被空军司令部确定为首批赴朝参战的部队,飞行员全部是东北老航校毕业的新中国空军的精华。
在朝鲜上空,年轻的中国人民志愿军空军很快就与强敌第一次交锋。曾参加过二次世界大战、“喝过”成千上万吨航空油、飞过数千小时的美国空军们,丝毫没有把中国空军放在眼里。然而,中国空军大队长李汉首战即击伤敌机,8天以后,也就是1951年1月29日,与敌再次交锋时,李汉又首创了人民空军击落敌机的先河。这一天,是喷气式飞机打掉敌机的世界首创,被永远地载入了人类空战的史册。
初战胜利,对整个志愿军空军乃至全中国人民都是极大的鼓舞。随后,老航校的飞行员们不断地在朝鲜战场创造出战争奇迹:令美军闻风丧胆的“王海大队 ”,一次空战击落4架敌机,他带领、指挥全大队,英勇顽强、团结奋战,与敌空中激战80多次,击落、击伤敌机29架,创造了志愿军空军击伤、击落敌机最高记录,被誉为“英雄的王海大队”。他一人击伤、击落敌机9架,荣获“一级战斗英雄”称号,被授予朝鲜民主主义共和国二级国旗勋章;刘玉堤大队长先后击伤、击落8架敌机,并创造了“单机一次空战击落4架敌机”的佳绩,被称为孤胆英雄;张积慧机智勇敢击落美军“双料空中王牌”飞行员戴维斯;王天保(飞行三期学员),为掩护我轰炸机轰炸大小和岛以拉“活塞式”机与敌F—86喷气机英勇作战,击落击伤敌机4架,创造了以活塞式飞机击落敌喷气式飞机的范例,立特等功一次,荣获“二级战斗英雄”称号;高月明(飞行一期乙班学员),为配合陆军部队解放大小和岛,率领机群,沉着勇敢地反击敌30余架飞机的袭击,冒着敌人的炮火顽强地把炸弹投向敌巢,胜利地完成空战轰炸任务。立一等功一次,荣获“二级战斗英雄”称号。邹炎(飞行二期学员)他沉着机智,先后击落、击伤敌机5架,立一等功二次,荣获“二级战斗英雄”称号。
在这场举世瞩目的抗美援朝战争中,东北老航校的威名扬名于世界,一级战斗英雄4人,二级战斗英雄4人,荣立一等功有陈亮、耀先、徐怀堂、孟进、候书军、牟敦康等人。
1951年10月2日,毛主席在空四师作战情况报告上的批语“空四师奋勇作战,甚好,甚尉”。空三师在86天作战中,创击落击伤敌机63架,(其中击落54架)的突出战绩。1952年1月30日,毛主席在空三师作战情况报告上的批语,“向空三师致祝贺”。
4、中日友好重相聚
日本关东军第二航空军团的17名飞行员、24名机械师、72名机械员以及其他各类地面保障人员近300人,成了我党我军创建第一所航空学校的重要技术力量。老航校先后任命日籍林弥一郎、黑田正义、平信忠雄、系川正夫、长谷川正等为飞行主任教官。他们克服语言不通的困难,用打手势等方法讲授飞行原理和飞机构造。 林弥一郎等日籍教官,将老航校的美国单座式P-51战斗机改成双座式教练机,从而大大充实了航校的实际教学能力,也缩短了飞行训练的时间。
后来,在苏联空军提供喷气式战斗机时,学员们因飞过P-51战斗机,所以可以直接转飞喷气式飞行,大大加速了人民空军部队建设的速度。也正是因此,在抗美援朝战争中,人民空军的飞行员,在很短的时间内便可以驾驶米格喷气式战斗机与美国空军驾驶的F-86式喷气战斗机作战,而且打败了他们。在东北老航校的创建历史上,记录了为之倾洒热血甚至献出生命的300余名日本友人。
1954年,日籍人员返回自己的祖国。由于日本右翼势力等因素,他们回到国内后生活都非常艰苦,不少人仍然怀念着老航校的生活。他们把中国看成是自己的“第二故乡”。 1977年10月,组织设立了“中国归国者友好会”。到了1986年,又改名为“日中平和友好会”。到1990年,会员已有800多人,在日本各地设有7个支部,两个筹委会。为了纪念他们一生中的重要转折,林弥一郎亲自发起和组织了“航七会”(因为东北老航校于1949年改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第七航空学校,日本人一直在这里工作到回国,故取“航七会”为名)。
1985年以来,日籍教官、教员们多次访问中国,与当年的老航校学员欢聚一堂,深情地畅谈中国共产党创建和领导人民空军的丰功伟绩。同年1月,彭真委员长会见“日中平和友好会“会长林弥一郎。1986年1月,伍修权、王海、林虎、姚峻等会见来华访问的日本朋友林弥一郎、大澄国一。在空军礼堂举行中日老航校人员见面会,并设宴欢迎日中平和友好会来华访问的日本朋友。1999年11月30日,老航校日籍飞行教官内田元五与机务教官来华访问。
5、英雄辈出壮军威
伍修权:原东北民主联军参谋长,中国人民解放军副总参谋长,中共中央顾问委员会常委。
常乾坤中将:中国航空事业的先驱,人民空军的奠基人,黄埔军校三期毕业生,我党最早派往苏联学习飞行的学员,东安老航校校长,军委航空局局长,开国大典空军阅兵总指挥,空军副司令员。
王弼:中国人民航空事业的先驱,人民解放军的奠基人,我党最早派住苏联学习航空技术的学员,东安老航校政委,军委航空局政治委员,空军副司令员。
薛少卿少将:东安(密山)老航校副政治委员,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训练部第二部长,空军工程学院院长,中国人民解放军副司令员。
徐昌裕:中国航空事业的先驱,原东北老航校修理厂厂长,三机部副部长。
安志敏少将:红军老战士,新疆航空队队员,东安(密山)老航校飞行队队长,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六航空学校校长,广州军区空军副司令员。
方子翼少将:红军老战士,新疆航空队学员,我党第一代飞行员,东安老航校飞行大队政委,空军第五航校校长,志愿军四师师长、军长、广州军区空军副司令员,空军学院顾问。
夏伯勋少将:红军老战士,新疆航空队学员,我党第一代飞行员,东安老航校中队长、空军师长、军长。济南军区空军副司令员。
赵群大校:红军老战士,新疆航空队学员,我党第一代飞行员,东安老航校教官。
李奎大校:红军老战士,新疆航空队学员,我党第一代飞行员,东安老航校教官。
朱火华少将:红军老战士,新疆航空队学员,我党第一代飞行员,东安(密山)老航校机务处政委,原南京军区空军工程部部长。
张毅上校:红军老战士,新疆航空队学员,我党第一代飞行员,东安老航校教官。
吕黎平少将:红军老战士,新疆航空队学员,我党第一代飞行员,东安老航校训练处长,原空军第四航空学校校长,沈阳军区副司令员。
曹麟辉大校:红军老战士,新疆航空队学员,我党第一代飞行员,东安老航校教官。
张积慧中将:东安(密山)老航校学员,抗美援朝击落美国“王牌驾驶员”戴维斯的著名空战英雄,原空军副司令员。
林虎中将:东北老航校学员,著名空战英雄,空军副司令员。
李汉:著名空战英雄。
刘玉堤中将:东安(密山)老航校学员,抗美援朝著名空战英雄,北京军区副司令员兼北京军区空军司令员。
方槐少将:红军老战士,新疆航空队学员,我党第一代飞行员,东安老航校飞行大队长,空军第三航校校长,空军师长、军长,武汉军区空军副司令员。
王海上将:东安(密山)老航校学员,抗美援朝著名空战英雄,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司令员。(1988年授衔时照片)在朝鲜战争中,王海和加布里埃尔曾是空中对手。1985年10月5日,空军司令员王海在天津杨村机场,陪同美国空军参谋长加布里埃尔上将观看中国空军八一飞行表演队表演。加布里埃尔上将伸着大拇指称赞中国空军飞得好!
王云清大校:红军老战士,新疆航空队学员,我党第一代飞行员,东安老航校教官。
鲁珉:老航校学员,著名空战英雄。
戚洁:原东北老航校一期学员,海军航空兵工程部部长。
孙景华中将:东北老航校学员,抗美援朝著名空战英雄,原兰州、南京军区副司令员,兰空、南空司令员。
张开帙:军委空军工程部副部长。
徐登昆:东北老航校学员,原兰州军区空军司令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