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记者来到鸡冠区西郊乡三合村仲兴合作社蔬菜大棚,看到村民徐凤梅正在麻利认真地给叶菜间苗,她告诉记者,她不仅是每天收入120元的雇工,还是合作社股东,给自己打工,干劲十足。
近年来,鸡冠区在乡村振兴实践中,积极探索土地流转新模式,通过跨村承包租赁土地,让懂技术的农民继续释放种植技能,实现农业产业集约化、规模化发展。徐凤梅说:“村领导第一批组织成立合作社时,我们就入股了,因为觉得这是个项目。现在认识到当初的选择太正确了,我们一年也就能休息一个月左右吧。在这里,每天早晚上、下班,干我们比较熟悉的工种,有车接有车送,每天守着绿色的青菜,工作起来心情都好,年底还有分红。”
徐凤梅所在的村是西郊村(原名仲兴村),有着60多年蔬菜种植经验,由于城市发展,村土地被征用。村民想,咱有丰富的种植经验,又有稳定的消费市场,放弃蔬菜种植不甘心。西郊村党支部书记徐可远胆子大,组织村民集资入股,成立合作社,去20公里外的三合村包地盖大棚,发展蔬菜生产。据徐可远介绍,2019年,他们到三合村,流转60余亩土地,建起19栋高效能节能温室,成立仲兴专业种植合作社,由37户村民入股,筹资500万元,还是从事蔬菜生产。
第一次筹资500万元跨村包地建大棚,徐可远是抱着试试看的心理,采取自愿入股的形式,数额不限,最低5 万元一股。没想到,第一年年底分红,一股都分到4000元到5000元的红利。这时,没入股的村民着急了,第二年,合作社规定每家两股,每股5万元,多余的股份由村集体收购,这样既增加了个人收入,也增加了村集体积累。
村民严敬君告诉记者,当时(2019年)入股20万元,村集体和老百姓一起去运作合作社后,收回去两股,剩10万元,这种方式肯定比单打独斗好处多呀,村集体带领大家增加收入,不挺好吗。
建立一亩地一个的高效节能温室,靠一家一户一起建19个是无法如愿的。而西郊村村民的跨村种植模式让设施农业得以实现,统一管理、统一经营,蔬菜种植的时间由一年6个月变为11个月,丰富了冬季北方城市的菜篮子,也对三合村的农业结构调整起到示范和带动作用。村会计徐明阳说:“仲兴合作社到村三年起到很好的示范带动作用,村里今年也打算建2 万平方米的温室大棚,村民都踊跃报名参加,想参照这种模式,让自己的钱袋子鼓起来。”
鸡冠区有耕地面积5.2万亩,今年计划完成流转60%,实现“飞地模式”跨区域种植是这个区把有限的土地集中到专业合作社种植的有益举措。在新发村,记者还看到食用菌种植的“飞地模式”。
这两天,西郊乡新发村村民吕文阁刚刚结束了30个大棚的挂袋,开始第二遍浇水,防晒、控温、保湿,让他忙个不停。吕文阁告诉记者,我是新发村的,在这承包了30亩地,看到政府鼓励种植木耳,我就改种木耳,已经种了6年,种一亩地玉米才四五百元,种木耳,这一个棚一亩地就可收入四五万元,效益还是可以的。
吕文阁是位食用菌种植技术的“土专家”,发展食用菌产业不仅要懂技术,还必须规模经营,因为他使用的几十万个菌包都是自己做菌、装袋、杀菌、挂袋、采摘,硬件投入比较大,所以吕文阁就做长远打算,租赁朝阳果树场的土地30年,一步步实现他的食用菌产业梦。他给记者算了一笔账,我的这些棚,一年能产木耳5万斤,30元一斤,这样就能达到150万元到180万元的产值,大部分都是经营者来收购,不愁卖,当天晾干就能拉走。
鸡冠区农业农村局李冰说:“‘飞地经济’在全区已成为一种主要的土地流转方式,可以使有技术的‘土专家’通过流转利用有限的土地资源,更好地发展食用菌、蔬菜等特色种植业,不仅带动周边农民致富,也利于产业振兴。”
记者 那月 夏喜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