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下,正值水田泡田、插秧季节,“银线横跨,杆塔矗立,井水喷涌,农民欢颜”的农网改造升级工程即“机井通电”工程,成为春耕生产的一道风景。
“机井通电”工程是国家在“十三五”期间批复的新一轮农网改造升级工程,是国家电网公司为实现农田灌溉智能化推出的一项惠农政策,通过实施“机井通电”工程,可以大幅度提高粮食产区的电能替代比重,提升机井灌溉率,扩大电力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助力乡村振兴高质量发展。
密山“机井通电”工程投资1.07亿元,改造66千伏变电站4座,新建10千伏线路430.64千米,新建0.4千伏线路536.68千米,新装变压器964台,新装容量75.4兆伏安,组立水泥电线杆13736根。受益机井3731眼,覆盖耕地31.94万亩。投入使用四年,“机井通电”为1.33万农户节约灌溉成本1.23亿元。
农网升级破短板
密山是全国商品粮生产基地。据了解,域内水田面积101万亩,柴油机灌溉达38.1万亩,农田水利灌溉设施趋于落后。
一位老“庄稼把式”告诉记者,用柴油机灌溉农田,先要储存油料,再用“大车小辆”把柴油机、柴油桶挪到地边。柴油机灌溉要随时添加油料,整天离不开人,动不动柴油机还出现故障,一天浇不了几亩地。他用苦涩的口吻,道出了柴油机灌溉笨重、费时、污染、耗能源、高成本、不安全的短板。
国网密山市供电公司恪守支农、护农、惠农情怀,把电流变暖流,全力把“机井通电”工程通到村边、地边、沟边、水边。
风餐露宿抢工期
2017年11月,“机井通电”工程开始施工,2018年4月竣工,工程始终在紧张施工中。国网密山市供电公司员工与农民合作、与自然合成、与主线合龙的“机井通电”工程,覆盖了密山的东西南北中,打通了电力灌溉最后一公里。
一位施工人员的手机图库仍然保存着当时施工时的“随手拍”。2018年冬季, 240余人的施工队伍、近百台施工车辆形成竞技,“机井通电”工程在密山市16个乡镇、 105个行政村、100多个地块全面施工。
春天、冬天施工,应对自然,挑战极限。不顾东北“大烟炮儿”的凛冽,施工人员爬上十几米高的电线杆,瞬间冻个透心凉。春寒料峭的东北,冰雪消融,施工人员过沼泽、趟河沟、踩泥泞、掘冻土,施工突出“早、快、准”,在艰苦条件下打造出密山“供电速度”,开发出密山“供电板块”,历练出密山“供电精神”。
眼下,农民开始泡田,供电员工穿梭在田间,踏查维护线路。16个乡镇供电所与农村电工的便民服务群,成为供电咨询、报修、政策宣传的服务专线,在指尖滑动中,协调、反馈,第一时间、第一现场保通电、保春耕。
释放红利助振兴
近日,密山市和平朝鲜族乡兴光村村民金财吉拍摄的田间“机井通电”小抖音图文并茂地在网上热播。半米高的水柱“曲颈向天歌”,欢快地滋润着干涸的稻田。金财吉坐在田埂上,笑得合不拢嘴。这是“机井通电”所产生的红利+福利。
生态红利。据估算,密山“机井通电”工程,把3000多口柴油机井变成电力机井,水田泡田到插秧,密山年节约燃油3万吨,减少了二氧化碳、废气、烟尘的排放。农民称“机井通电”是绿色、低碳、环保工程。
减负红利。按照5月10日泡田到5月末插秧结束的20天计算,电力机井灌溉与柴油机井灌溉,亩节省成本90元。兴光村“废”了100口柴油机井,更新为80口电力机井,5900亩水田泡田插秧20天,年节约成本53万元,4年节约成本200多万元。本村种粮大户刘子彬400亩水田改为电力机井,一个泡田、插秧期,节约成本3.6万元,4年节约成本14.4万元。
特殊红利。今年,国内柴油价格多次上调,柴油每升价格由2021年6.06元增至8.26元,电力机井立马呈现廉价优势,并被农民认可。柴油机井亩成本由原来150元涨到200元,一个水田灌溉期,密山市电力机井灌溉再次节约成本1500万元。
增产红利。2021年夏季,密山遭受了六十年不遇的大旱和高温极端天气。在水稻分蘖、拔节的节骨眼,两个月未降雨,河流断流,水源枯竭,“机井通电”凸显出独有的优势,灌溉及时,农田长势喜人,确保了粮食安全生产。
脱贫红利。“机井通电”成为电力扶贫、电力脱贫一条新路径。密山市“机井通电”通到9个省级贫困村,覆盖贫困户土地1.2万亩。
“机井通电”产生追加福利。电通水畅,稻谷满仓,密山市实现了粮食生产“十七连增”。2021年到2022年,完成低产田改造6万亩、水田水池改大池5万亩,零散的小地块向家庭农场、种粮大户集中。
同时,国网密山供电公司年新增用电量761.85万度,新增电费收入349.73万元。
记者 范士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