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为:位于城市近郊的西郊绿色果蔬种植园区。 记者 刘琨 穆闻阳摄
图为:合作社社员打理草莓种植园。 记者 刘琨 穆闻阳摄
合作社的社员赚上了“时薪”、高纬度寒地大樱桃种植硕果累累……在探索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过程中,我市通过不断激活乡村振兴“新动能”,把发展棚室经济作为促进农村共同富裕的有效渠道,通过学习借鉴、引进吸收、本土改良等多措并举,积极探索“大众化+高端化”的营销模式,用现代农业理念打造出既能“种得好”还要“卖得好”的设施农业模式。
今年52岁的鸡冠区西郊乡众兴村农业合作社社员徐可爱是村里耕田种菜的一把好手,自西郊绿色果蔬种植园区建成后,他就被聘到这里,靠优秀的农业技能赚起了“时薪”。“自合作社成立后,我们村就有许多人像我这样到反季节节能温室增加收入。以前我自己家的几亩地一年下来收入有限,现在在这里可以赚日薪或者月薪,我现在赚的是1小时15元的时薪,一个月能有四五千元收入,一年差不多有五六万元的进账。”徐可爱告诉记者。
西郊绿色果蔬种植园所有大棚全部采用新型高效节能温室技术建设。春节期间,我市遭遇了低于历史同期的极寒天气,采用新技术建设的棚室顺利通过考验。“今年夜间最低温度达零下34摄氏度,但是咱这棚密封好、保温好,啥问题也没发生,而且采用新技术的大棚维护起来更简单。以前的大棚我一个人也就维护一两个,现在我一个人就可以操作管理几十个。”西郊乡众兴村农业合作社负责设施维护的李志坚说。据介绍,这里生产的绿色蔬菜、草莓等果蔬是鸡西城区“菜篮子”的重要来源。由于其位置处于于高铁站与城区连接的公路旁,这里也成为鸡西市民近郊游的目的地之一。春节期间,温室中成熟的草莓几乎都是在第一时间以“60元一斤”的价格预约采摘。
通过对设施农业的持续投入,我市的现代农业技术不断实现突破和发展。在位于东经130° 43′,北纬45°06′的梨树区,高纬度的寒地大樱桃即将红樱满枝。通过“公司+农户”的合作模式,当地开展的寒地大樱桃种植成为农民既能“种得好”,更能“买得好”的摇钱树。
在梨树区梨树镇中心村的果蔬生产示范基地内,即将成熟的大樱桃被村民们精心地呵护着。据介绍,为让大樱桃适应鸡西高纬度寒冷气候,合作生产企业先是将大连基地的樱桃树在延寿县适应性种植两年后才将它们移植至此。同时,这里采用双层大棚技术建设的“大平层豪宅”也是迎娶这些“娇樱桃”刚需条件。虽然这些大樱桃“嫁”过来才两年,但是在一栋栋一亩二分地的大棚里,每个收获季都能实现每棚十至二十万元左右的收入。
“这些大樱桃被控制在每年2至3月上市,有效错开山东、大连这些主产区的上市时间。去年收获的首批樱桃,刚成熟就被果商以128元一斤的价格抢购一空。”黑龙江省濮信农业科技有限责任公司农业专家张鹏告诉记者:“通过订单农业模式,我们企业提供成年果树和技术支持,当地农户提供种植场地和劳动力,现在农民合作的积极性非常高,寒地樱桃种植的发展潜力也非常巨大。”
中心村是革命老区村,在实现共同富裕的过程中,优秀的红色基因也成为助力类似红樱桃这种现代化农业加速发展的源动力。通过现代化设施农业的全面建设,这里逐渐形成集观光、互动体验、采摘于一体的现代农业格局。中心村党支部书记兼村委会主任赵崇艳告诉记者,中心村全力落实乡村振兴战略,同时因地制宜,结合自身实际争取政策扶持,目前中心村有蔬菜大棚153栋、温室57栋。其中有33栋是高标准“两膜+一被”的现代化大棚。通过寒地大樱桃种植的推广,中心村在打造特色设施农业,探索“大众化+高端化”的营销模式过程中抢得了先机。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仍然在农村。我市坚持把发展棚室经济作为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富裕的有效渠道,大力发展以棚室果蔬为特色的设施农业,出台《鸡西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扶持蔬菜棚室建设发展的意见(2020—2022年)》等政策措施,激活乡村振兴的“新动能”。围绕鸡西“农业强市”的部署要求,精准定位服务功能,聚焦城市供给、产业发展、农民增收目标,持续调结构、扩规模、创品牌,积极探索“大众化+高端化”的营销模式,实现由“种得好”向“卖得好”转变。通过积极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调整经营模式,健全分配机制,激发内生动力,最大限度带动农民共同致富。
记者 张昕猛 刘琨 穆闻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