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夫,我这老慢支冬天总咳喘,夏天贴敷真能管用?”“这解暑茶清清凉凉的,比冰饮还舒服!”7月19日上午8时,市中医医院门诊阳光大厅里人头攒动,交流声、咨询声与药材清香交织,为期一上午的“入三伏启盛夏”系列活动之“仲夏中医养生节”义诊体验活动,在市民的热切期盼中拉开帷幕。
刚进大厅,就看到医院党委书记王海龙、院长聂中奎正在现场亲自指挥,安排部署工作。据介绍,为让活动接地气,医院提前半个月开始策划,院领导多次调研,确保每个环节都贴合市民需求。
活动现场,身穿红马甲的志愿者非常“亮眼”,她们主动上前指引:“大爷,冬病夏治展台往这边走,需要我帮您拿东西吗?”10余名志愿者分散在各展区,有的引导路线,有的协助老人登记,红色身影穿梭其间,让活动更显温馨。
冬病夏治展台前,老病号尝到“甜头”
“王大爷,您这胃病十年了吧?再看看舌苔。”“冬病夏治”专区,主任医师胡海霞的诊桌前排起长队。68岁的王福生刚贴完三伏贴,指着药贴笑说:“去年贴了一夏天,胃病发作少了一半,今年带老伴儿来!”胡海霞一边辨证施贴,一边讲解:“像慢性支气管炎、风湿骨痛这些‘冬病’多因阳气不足,夏天借天之阳气补人体之阳,效果事半功倍。”
体验区里,艾灸的温香弥漫,几位市民正在接受推拿。“您这肩颈太僵硬了,我给您按按风池穴。”推拿师的手法刚柔并济,市民们连连称舒服。角落里,大夫正为市民刮痧,紫红色痧痕渐显:“这是排湿气,刮完会浑身轻快。”刚体验完的张阿姨活动着脖子:“刚才还转不动,现在能轻松转头了,中医技法真管用!”
药膳飘香,藏着“脾胃养护”的智慧
“茯苓香菇炒时蔬健脾渗湿,黑芝麻馒头能乌发……”“中医药膳”展台前,营养师王丽喆忙着递解暑饮,新增的“降压茶”试饮处格外热闹。“这里面有菊花、决明子、罗布麻,清热平肝,适合血压偏高的朋友,还带点回甘呢。”她边倒茶边介绍。
长桌上,十多道药膳整齐排列:红枣桂圆蒸南瓜、凉拌蒲公英、茯苓山药蒸鸡……每道菜旁都有标牌标注配方功效。“夏天别贪凉,冰饮伤脾胃,不如来碗药膳汤。”王丽喆指着茯苓陈皮鱼说,“这道菜祛湿健脾,很对东北人口味。”
“养生好物”展台前,足浴包成了抢手货。“这里面有艾叶、生姜、花椒,泡脚能驱寒助眠,还缓解静脉曲张。”大夫拿起一包说,“有三种配方,怕热上火的可选加薄荷的。”市民们边看说明书边购买,不少人一下拿了两包。
名医诊桌旁,脉诊间辨体质明方向
中医特色义诊区人气“爆棚”。全科专家宋春丽三指搭脉,凝神细诊后写下体质辨识结果:“您是痰湿体质,夏天少吹空调,多吃红豆薏米,养生得因人而异。”不远处,年轻医生正为青少年做脊柱侧弯筛查,用专业仪器测量并示范矫正动作。“现在孩子总低头看手机,体态问题多,早发现早纠正才好。”康复科主任李屹宸的话,让家长们连连点头。
从“消渴不渴”专区糖尿病患者拿到调护方案的安心,到“运动康复单元”阿姨们学颈椎操的认真;从药膳展台的“再来一杯”,到养生市民记笔记的身影……中医“治未病”理念不再抽象,是三伏贴、养生茶、调理方,是刮痧后的轻快、艾灸的暖意,更是志愿者递来的温暖。
上午11时活动接近尾声,65岁的陈阿姨拎着养生手册,攥着药膳配方和足浴包笑说:“这活动太实在了,在家门口就学到真知识,市中医医院把健康送到了咱心坎上!”
阳光透过玻璃窗,映着市民的笑脸,也映着医院用中医药守护健康的初心。这个盛夏,中医智慧正像三伏阳气,温暖着每个市民。
孙伟 记者 孙洪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