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代垦荒情,一脉精神传
——访原八路军三五九旅旅长,开国上将,原农垦部部长、中华人民共和国副主席王震孙女,八路军研究会副会长、359旅分会会长王京京
这并不是她第一次踏上鸡西这片热土。抗战胜利 80 周年之际,王京京带着传承红色文化的使命而来,在这片凝结着祖辈心血的土地上,继续书写着红色精神的新篇章。
6月23日,记者满怀激动的心情见到了原八路军三五九旅旅长,开国上将,原农垦部部长、中华人民共和国副主席王震孙女,八路军研究会副会长、359旅分会会长王京京,质朴无华的外表下,言语间流露出的智慧,是阅历赋予的从容和通透,谈到再次来到鸡西的感受,王京京坦言从 1993 年王震将军率师开发北大荒纪念碑落成,便成了这里的 “常客”。回忆起初次到访,她眼神中满是感慨:“那时候农场的模样和现在大不一样,交通也不便利,我们坐着晃晃悠悠的绿皮火车,一路颠簸才到这儿。” 如今,从北京直飞鸡西的航班开通,让她再来北大荒的路途变得轻松顺畅。每一次踏上这片黑土地,她都能深刻感受到这里日新月异的变化,满心都是欢喜与欣慰。
谈及北大荒的开发历史,王京京如数家珍。1947 年,来自老根据地的干部、战士们率先踏上这片荒芜之地,开启垦荒之路。而 1958 年,爷爷王震带领十万转业官兵响应中央号召,浩浩荡荡奔赴北大荒,更是北大荒开发史上浓墨重彩的一笔。王京京认真解释道:“1956 年中央成立农垦部,有着建设国有农场和屯垦戍边的双重使命。这些转业官兵经历过战争的洗礼,有着坚韧不拔的意志和丰富的经验,他们以老带新,不仅要在这片土地上开荒种粮,还要守卫边境,为国家筑牢边疆防线。”
而提及开发北大荒,就不能不提及八一农垦大学,作为王震将军亲手创办的学校,培养了大批扎根边疆,投身农业的人才。“学校于 1958 年建校,当时归属铁道兵农垦局,带着浓厚的部队性质,所以取名‘八一’。” 王京京自豪地说,在农垦体系里,全国各地不少农业学校都叫 “八一”,像新疆的八一农学院。多年来,八一农垦大学为东北农垦体系输送了大量骨干力量,这些毕业生扎根北大荒这片珍贵的黑土地,用知识和汗水把农业生产搞得红红火火。
王京京特别强调,农垦一直十分重视科技和教育的力量。“农垦拥有自己完善的教育和科研体系,就拿建三江农场来说,其科技水平在世界上都名列前茅,这背后靠的就是教育。” 提到教育,王京京坦言像在鸡西,就一定要有实用的专业学科,让孩子们学完后能学以致用,既能凭借专业知识为社会发展贡献力量,也能实现自身价值。
作为王震将军的后代,传承北大荒精神是王京京心中的责任与使命。“北大荒精神就是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勇于开拓、甘于奉献,它深深扎根于南泥湾精神、延安精神。” 她感慨道,在当今时代,年轻人面临着不小的就业压力,但传承北大荒精神,尝试用新想法、新模式去创业,也是一条充满希望的道路。新经济、新发展方式不断涌现,年轻人更应该大胆去闯、去探索。
曾经,爷爷带领十万转业官兵在这里开荒拓土,用汗水和热血铸就了北大荒精神;如今,她沿着爷爷的足迹,希望将这份宝贵的精神财富传递给更多人,让红色文化在新时代焕发新的生机与活力 。她积极的参与红色文化传承活动,向更多人讲述北大荒开发建设的故事,分享爷爷王震将军带领众人艰苦奋斗的历程。她盼望着,北大荒精神能被更多人理解和传承,在新时代继续激励人们奋勇向前,续写属于北大荒的红色华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