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夏时节,走进黑龙江省密山市知一镇知一村,道路平整、田野阡陌纵横,农户庭院整洁有序,村部墙上一行大字格外醒目:“牢记红色根脉,绘就振兴画卷”。谁能想到,这个曾经在全镇排名倒数的贫困村,如今正以一种昂扬的姿态,书写着革命老区乡村振兴的新篇章。
知一村,是镶嵌在黑土地上的一颗红色明珠。早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年代,这里就是北满重要的红色秘密交通枢纽。中共满洲省委密山地下国际交通站旧址就位于村内,是我党联系共产国际的重要通道之一。朱光、李范五、李延禄、陈龙等一批抗联将士、党政干部从这里启程,经苏联赴延安,为中国革命培养了大批骨干力量。

这段光辉的历史,并未因时光流转而湮没。2021年,当地政府投资建设了北满知一国际交通站纪念馆及红色广场,并修建配套道路、健身广场、党员活动室,使红色资源焕发新生,成为红色教育、爱国主义培训的重要阵地。近年来,“重走抗联路”“红色故事进校园”等活动频繁开展,红色精神在青少年心中扎根发芽。
曾几何时,知一村的标签还是“无产业、无企业、无积累”。但到了2024年底,村集体经济积累已达245万元,人均收入突破2万元,一跃成为镇内先进村。这背后,是一整套有的放矢的发展策略在发力。

2019年以来,村“两委”班子确立“抓产业、上项目、调结构、惠民生”的发展路径。通过积极争取各级扶持资金,建成高标准扶贫产业园、肉牛养殖场、果蔬园区、光伏电站等一批项目,仅2022年一年就争取项目资金超过1500万元,年固定分红达70万元。
依托地理优势,村里因地制宜发展种植与养殖产业,水田与旱田科学嫁接,鱼虾资源与畜禽养殖融合发展,林下经济、食用菌种植等也逐步形成规模,打造出“靠山吃山、靠水吃水”的可持续农业格局。
在知一村,每一位党员干部上岗前都要重温英雄故事,清风肃纪,每一个发展项目都嵌入“党建+”元素。正是这种将红色传统与现代治理深度融合的方式,使这个革命老区焕发出新的生机。

党建引领下,村里建起了标准化党员活动室、北满交通站教育基地、乡村振兴讲习所等载体,不仅增强了基层组织的战斗力,也成为推动村级治理、服务群众的重要抓手。
政策搭桥为发展注入活力。各级政府针对革命老区出台一系列扶持措施,知一村积极对接、主动作为,让项目资金落地见效。仅养殖项目,就吸引资金超千万元,解决了农村“想干事没钱”的老大难问题。
“村庄干净了,道路通畅了,年轻人回来了,过上了有奔头的日子!”这是村民马成福的感慨。他因病致贫,家有93岁老母,村干部不仅上门送医,还协调社会力量为其子女提供资助。
近年来,知一村先后硬化村路13.5公里、农田路36公里,完成危房改造17户,新建彩钢住房解决多户住房难题;多名学生获得公益助学金,村卫生服务体系日臻完善,形成“幼有所育、病有所医、老有所养”的良好局面。
面对挑战 更需久久为功
尽管成绩斐然,但知一村的发展也面临“四缺”——缺钱、缺人、缺地、缺务实干部。村集体收入仍不能完全满足所有民生支出,青年人才回流压力大,一些支柱产业仍靠贷款维持。
尤其是干部频繁调动、部分项目“为政绩而生”的问题,基层群众反映强烈。正如村老书记所说:“村里要想振兴,不光要资金、项目,更需要一批沉下心干事的好干部。”
“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是乡村振兴的终极目标。下一步,知一村将以发展村级集体经济为核心,围绕旅游、文创、林果、养殖等领域探索多元化发展路径。
同时,积极吸引青年返乡创业,通过设立创业基金、提供返乡岗位、开展技能培训等方式,增强村庄“人气”;持续推进文化阵地建设,用红色资源与地方民俗融合营造“有烟火、有情调、有乡愁”的振兴氛围。
铭记历史,是为了更好地开创未来。知一村的实践告诉我们:只要敢于改革、善于统筹、久久为功,革命老区也能走出一条产业强、生态美、百姓富的发展新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