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夏以来,麻山区麻山镇遭遇持续高温天气,5000余亩水稻面临严重旱情。当地迅速行动,通过清理沟渠、引水保灌等“硬措施”解燃眉之急,同时组织农技人员深入田间,以节水技术、科学管护等“软支撑”护航生长,全力筑牢秋粮丰收防线。
自7月以来,持续的高温炙烤着麻山区麻山镇的每一寸土地,尤其是5000余亩水稻田正经历着"烤"验——田埂龟裂、土壤失墒,稻穗在烈日下微微蜷曲,丰收的希望面临严峻挑战。
"不等不靠,把水引进田!"这是麻山镇各村屯的共同行动。在牤牛河畔,麻山村党支部书记赵长胜带着村民清理主干渠的淤泥,汗水顺着黝黑的脸颊淌进泥土里:"渠道通了,河水才能'跑'到最需要的地方,每一滴水都得用在刀刃上。"如今,从吉龙湖抽来的湖水、从牤牛河拦河引来的河水,正沿着畅通的沟渠缓缓浸润干裂的稻田,给庄稼"喝"上了救命水。 田埂上,另一群身影同样忙碌。龙山村的稻田边,农技人员顶着30多度的高温,蹲在田间拨开稻叶查看墒情,裤脚沾满泥水也浑然不觉。"土壤含水量18%,得控制灌溉频率,采用干湿交替法保墒。"他们一边记录数据,一边给种粮大户李广丽比划着,"之前推广的节水技术现在派上大用场了,能比传统灌溉省三成水。" "这技术真是救急!"李广丽望着自家田里逐渐舒展的稻叶,脸上露出了笑容,"农技员手把手教的法子,让我们在缺水时心里不慌。你看这稻穗,只要挺过这阵,丰收就稳了!" 从引水保灌的"硬措施",到技术护航的"软支撑",麻山镇正用实打实的行动,为水稻撑起"遮阳伞"、送来"及时雨",在抗旱保丰的战场上,筑牢秋粮丰收的根基。
刘弋琳 记者 孙洪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