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麻山区的建国社区,提及王凤英的名字,街坊邻里总会不约而同竖起大拇指。这位1959年出生的白灰厂退休工人,用整整40年光阴,守护着患有精神疾病的婆婆,在柴米油盐的琐碎日常里,书写出一曲感人至深的孝亲赞歌,将“久病床前无孝子”的俗语,活成了“久病床前有孝媳”的温暖传奇。今年一季度,王凤英更是凭借这份数十年如一日的坚守与付出,被评为“龙江好人” ,她的故事如同一束温暖而明亮的光,照亮了更多人的心。
明知“难”却许终身,誓为婆婆担守护
故事的开端,要追溯到上世纪80年代初。彼时,年轻的王凤英在麻山区白灰厂工作,注意到同事王立福总是穿着带补丁的衣服,寒冬里冻得直打哆嗦,便心生帮扶之意。相处中她发现,这个沉默寡言的男人每天午休都会匆匆往家跑——原来,王立福家中有一位患精神疾病的母亲亟待照料。
第一次登门拜访,王凤英就撞见了婆婆发病的场景:老人突然将碗狠狠摔在地上,对着墙壁哭喊不休。王立福红着眼圈道歉:“我妈这病拖累人,你要是怕了……”话未说完,便被王凤英打断:“谁还没个难处?你妈这辈子不容易。”看着蜷缩在炕角、眼神惶恐的老人,她心里满是怜惜:“这也是条命啊,总得有人疼。”
亲友们得知后纷纷劝她:“姑娘家何必跳火坑?”王凤英却态度坚定:“我嫁的是立福这个人,他的妈就是我的妈。”婚后第五年,公公弥留之际紧紧攥着她的手,泪水浸湿了衣襟:“凤英,我老伴就托付给你了。”她含泪点头,从此成了婆婆的“专属监护人”。
柴米油盐藏深情,病榻前后显担当
婆婆牙齿脱落、吞咽困难,王凤英便每天凌晨五点守在灶台前。大米要提前浸泡三小时,煮到能用舌头抿碎;瘦肉剁成泥拌进粥里,青菜切碎蒸成蛋羹。为保证营养均衡,她还把每周食谱写在墙上:周一小米粥配肉末,周二蔬菜豆腐羹,周三蔬菜鸡蛋面条……十年如一日,从未间断。
婆婆大小便失禁是常事,王凤英从无半分嫌弃。夏天她每天三次给老人擦身,冬天提前备好十几套棉衣裤随时更换。有一年除夕,婆婆突然把粪便抹得满墙都是,她和丈夫清理到后半夜,手上磨出了血泡,却还笑着安慰家人:“旧的不去新的不来,这是除晦气呢。”
为应对婆婆突发的病情,王凤英还自学了打针输液。有一次婆婆发烧到39度,坚决抗拒去医院,她跪在炕边耐心哄劝:“妈,打完针就不难受了。”或许是感受到了她的真诚,老人竟乖乖伸出了胳膊。后来婆婆住院,她总睡在病床边的折叠床上,夜里每两小时就帮老人翻身,护士见了都忍不住感叹:“亲闺女也未必能做到这份上。”
婆婆发病时还会突然打人、摔东西。有一次王凤英正喂饭,婆婆挥手就打翻了碗,滚烫的粥瞬间烫红了她的胳膊。她强忍着疼痛收拾碎片,回头却依旧笑着说:“妈,咱换碗新的。”丈夫心疼得直掉泪,她却反过来安慰:“她不是故意的,病好了就知道疼人了。”1998年,王凤英的母亲查出肺癌晚期,她咬咬牙,把母亲也接到了家里。那段日子,她像上紧了发条的钟表:清晨先喂婆婆吃饭,再给母亲擦身喂药;中午趁两位老人午休,骑车赶去工厂上班;晚上给母亲按摩缓解疼痛,还要时刻提防婆婆夜间发病。有一次,她累得直接晕在了灶台前,醒来后的第一句话却是:“妈们吃饭了吗?”
母亲临终前拉着她的手,满是愧疚地说:“委屈你了。”王凤英流泪摇头:“妈,您养我小,我该养您老。”三年后母亲去世,她在坟前长跪不起,哽咽着说:“妈,女儿对不起您,陪您的时间太少了。”
岁月染霜终不悔,孝德芬芳传巷陌
常年的劳累,让王凤英落下了一身病根:腰椎间盘突出、慢性胃炎、关节炎。有一次她生病住院,还没好利索就急着回家:“妈不认别人喂饭,会饿坏的。”丈夫拗不过她,只得每天往返于医院和家之间。夜里难受得睡不着,她就翻看全家福默默流泪,心里满是对家人的亏欠;可天一亮,她依旧会笑着给婆婆梳头、喂饭。
如今,丈夫退休、儿女成家,家人都想替她分担,可婆婆只认她一个人。儿子儿媳看在眼里,主动包揽了家里的家务;小孙子也学着奶奶的样子,踮着脚给太奶奶喂水果。小姑子、小叔子逢年过节都会带着礼物来看她,总说:“嫂子,没有你,妈活不到今天。”
头发早已花白的王凤英,却总说:“我感激婆婆,是她给了我好丈夫、好家庭。这辈子相遇是缘分,我愿意照顾她到百岁。”在麻山区的巷陌间,这位普通的孝媳就像一株坚韧的山菊,在岁月风雨里静静绽放,把最质朴的爱与温暖,洒满了寻常人家的烟火日常。
记者 孙洪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