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的阳光透过密山市儿童康复中心的落地窗,洒在一群孩子们的笑脸上。于姗姗轻轻抱着正在哭闹的孩子,哼起熟悉的童谣:“一闪一闪亮晶晶,满天都是小星星……”,简单的旋律像一把神奇的钥匙,渐渐抚平了孩子躁动的情绪。这一幕,是这位“90后”特教工作者近十年职业生涯的日常缩影。从放弃省城高薪工作到在家乡创办儿童康复中心,从80平方米的民居起步到建成1700平方米的专业机构,于姗姗用青春和坚守累计为630多名特殊儿童撑起了一片蓝天,更荣登2024年第二季度“中国好人榜”,成为黑龙江省特殊教育领域的一轮暖阳。
??于姗姗办公室。密山市委宣传部供图
??抉择:从省城繁华到家乡深耕
??2015年的那个夏天,哈尔滨医科大学公共卫生学院的自闭症康复诊室里,一位来自密山的家长含泪讲述的困境,成为改变于姗姗人生轨迹的转折点。“家乡没有康复机构,为了给孩子治病,我们常年在外奔波,快拖垮整个家了。”这番话让当时事业正处于上升期的于姗姗彻夜难眠。
??这位1991年出生的姑娘,2013年从哈尔滨医科大学康复医学专业毕业后,在省城积累了两年自闭症儿童康复工作经验。白天陪伴孩子训练,晚上查阅资料制定个性化方案,她用专业和耐心赢得了家长们的信赖。但家乡患儿的困境像一根刺,扎进了她的心里。“羊有跪乳之恩,鸦有反哺之义,更何况那是生我养我的家乡。”不顾家人同事的劝阻,于姗姗毅然辞去高薪工作,带着全部积蓄回到了密山。
??2015年8月,在自家80平方米的民居里,于姗姗开启了长达10年的特殊儿童康复治疗之路。最初的日子充满艰辛,家人的不理解、经费的短缺、家长的不信任,还有特殊儿童随时随地的情绪爆发——被抓头发、被咬是常事,但每当看到孩子们纯真的眼神,想到他们背后家庭的期盼,她就咬牙坚持下来。
??于姗姗与教师进行教学研讨。密山市委宣传部供图
??坚守:用千遍重复换一丝进步
??“认识苹果需要教多少遍?上百遍,甚至更多。”于姗姗的办公桌上放着一套磨损严重的水果模型,这是她教学的“老伙计”。特殊儿童的康复训练是一场漫长的拉锯战,提高认知、语言与社交能力的每一点进步,都需要超乎常人的耐心。
??她还记得第一个学会对视的孩子,经过一个月的干预,当孩子的目光第一次与她相遇时,于姗姗激动得热泪盈眶;也记得教了无数遍后,一名不会沟通的孩子突然喊出“妈妈”时,在场家长的失声痛哭,尽管孩子可能并不完全理解这个词的含义,但这声呼唤足以照亮一个家庭的希望。
??于姗姗教学现场。密山市委宣传部供图
??2015年10月,随着求助的孩子越来越多,于姗姗拿出准备结婚的积蓄,将康复中心搬到200平方米的门市房。“午后阳光洒在孩子们脸上,那一刻觉得一切都值。”但需求仍在增长,2016年,她顶着巨大经济压力租下1700平方米场地,亲自设计建起功能完善的康复中心。感统教室器械旁,孩子笑声朗朗;个训教室里一对一训练,耐心点亮希望;户外草坪上,奔跑的身影伴着欢声笑语,让所有艰辛都化作欣慰。同年,中心被评为省级定点特殊儿童康复服务机构,意味着能够为适龄孩子提供免费的康复治疗,这个消息让于姗姗比自己获奖还开心。
??拓展:从单点救助到体系构建
??“单纯救助不能根本解决问题,提高认知预防残疾更重要。”于姗姗深知特殊儿童工作的系统性。她积极对接残联、妇联等部门,多年来举办数十场公益讲座,线上线下科普覆盖2万余人,帮助家长掌握早期筛查能力,让孩子们在黄金期得到及时救助。
??于姗姗在全国助残日活动上演讲。密山市委宣传部供图
??作为新时代青年先锋、“感动龙江”人物,于姗姗的视野早已超越康复中心的围墙。十年来她累计带动60余名教职工就业,为上百名家长提供心理辅导,主动减免20余户贫困家庭学费。对完成训练回归家庭的孩子,她坚持定期家访,最远的要驱车数百公里,只为讲解康复知识、分享成功案例,帮家长树立信心。
??于姗姗参加2024“感动龙江”人物发布仪式。密山市委宣传部供图
??在教师培训上,她将国际先进理念与本土实际结合,设计实操课程,确保每位老师都能掌握最新康复方法。如今的康复中心已形成“评估-训练-跟踪-科普”的完整体系,救助范围辐射鸡西、牡丹江、佳木斯等10余个市地,2024年,经黑龙江省残联系统评估,密山市儿童康复中心救助的患儿中,85%已成功回归普通幼儿园或小学就读,15%进入特殊教育学校继续学习,康复有效率达100%。
??发光:用十年青春换心手相牵
??2024年7月30日,2024年第二季度“中国好人榜”发布仪式上,于姗姗的名字闪耀其中。面对荣誉,这位年轻的校长显得格外平静:“我只是做了该做的事。”但在被挽救的家庭心中,她是照亮前路的明灯。
??十年间,于姗姗从青涩的大学毕业生成长为特教领域的中坚力量,密山市儿童康复中心也从民居里的小工作室发展为省级定点机构。当年用来安抚孩子的童谣依旧在走廊回荡,只是唱歌的人眼角多了细纹,身边却多了一群同样热爱特教事业的伙伴。
??于姗姗组织教师学习培训。密山市委宣传部供图
??夕阳西下,于姗姗站在活动场地旁,看着孩子们奔跑嬉戏的身影,脸上露出温柔的笑容。这片她用青春和爱心浇灌的园地,正在孕育着更多希望。“未来,我们还要走得更远。”她的话语坚定而温暖,如同夜空中最亮的星,继续为特殊儿童的成长之路指引方向。
??策划:杨彬彬
??统筹:潘玮
??记者:孙海淇、于金鑫
??编导:张秋颖、王君妍
??摄像:齐方、刘方正
??制作:张津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