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3日,鸡西市委宣传部、市政府新闻办公室召开“回眸十四五”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通报鸡西市“十四五”期间“三农”工作情况,展现了鸡西市在“十四五”期间书写出的“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精彩篇章。
市农业农村局党组书记、局长陈伟作主旨发布。陈伟介绍,“十四五”以来,鸡西农业农村发展保持良好势头,基础更实、结构更优、活力更强,各项工作成效显著。
粮食生产根基持续巩固。我市始终把保障粮食安全作为头等大事,深入落实千万吨粮食增产计划,年均产量达到120亿斤,三县(市)获评全国绿色高产高效行动示范县和粮油规模种植主体单产提升示范县,市农业农村局荣获全国粮食生产先进集体等荣誉。同时,抢抓国家“指导推动东北率先把永久基本农田建成高标准农田”政策机遇,积极对上争取,新建和改造提升高标准农田及东北黑土地保护项目19个,总面积265.99万亩,项目实施区域内基本实现“田成方、渠相通、旱能灌、涝能排”。
脱贫攻坚成果持续巩固。我市持续健全防止返贫动态监测和帮扶机制,目前,全市监测对象动态调整为191户385人,已消除风险157户334人,风险消除比例87%。保持脱贫人口务工就业规模稳定,通过公益性岗位安置脱贫劳动力1.07万人次,年均超额完成目标任务200人以上,“三保障”和饮水安全问题始终保持动态清零。对上争取衔接资金9.02亿元,实施项目399个,有力增强了脱贫地区内生发展动力,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注入了新动能。
重要农产品供给能力增强。在全省率先推出肉牛政策性保险,累计兑付各类贷款贴息、良种补贴1.22亿元,有效稳住畜牧业基本盘,2024年,肉蛋奶产量达到32万吨,创历史新高。现代渔业蓬勃发展,水产养殖主体达到1380户,水产品年均产量超5万吨,中国渔业协会授予我市“中国兴凯湖大白鱼之乡”称号。同时,大力发展经济作物和中药材产业,蔬菜瓜果及食用菌产量累计超100万吨。中药材种植面积达到48.5万亩,其中刺五加种植面积达到26.4万亩,虎林市荣获“中国刺五加名城”称号。
现代农业建设迈出坚实步伐。统筹推进“四个农业”,完成省级审定农作物品种24个,三大作物良种覆盖率100%,畜禽粪污、秸秆综合利用率分别达到85.43%、91.37%。新增农作物病虫疫情监测点489个、总量达588个,主要农作物病虫害绿色防控覆盖率达到65.1%,相比2020年提升了14个百分点。废旧农膜回收率达到90%,较2020年提升了10个百分点。新增“两品一标”认证产品121个、总量达327个,新增绿色有机食品认证面积53万亩、总量达354万亩,授权使用“黑土优品”标识产品达到49个。农机装备迭代升级步伐加快,累计更新各类农机具2.2万台,智能农机总量达到5860台,主要粮食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达到99%。
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成效显著。深入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大力推进乡村产业振兴,市级及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达到120户,去年农产品加工业营收超180亿元,今年有望突破200亿元大关。聚焦农村人居环境改善,扎实开展“六清一修一改一建”,全市459个行政村全部实现生活垃圾收运处理,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率达到49.9%,卫生厕所普及率达到58.95%。虎林市虎头镇虎头村、鸡冠区西郊乡梁家村获评全国乡村治理示范村,鸡东县获评全国村庄清洁行动先进县,虎林市入选国家乡村振兴示范县创建名单。今年,全省学用“千万工程”现场会在我市举办。
农业农村改革纵深推进。有序推进第二轮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长30年试点。大力推进合作社和家庭农场示范创建活动,家庭农场达到1.6万个,其中纳入名录系统管理的家庭农场超8000个,名录系统中的家庭农场赋码率达90%;农民合作社达到1798个,托管面积累计达到600万亩次,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不断完善。
发布会上,针对媒体关注的稳产保供、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推进农业科技创新、夯实粮食安全根基、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践行“大食物观”等方面问题,市农业农村局局长陈伟,副局长高明、何霞、宋鹏飞分别作了详细介绍。
记者 于敬文 张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