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网鸡西12月2日电 在“雄鸡报晓”的中国版图上,位于东北角的“鸡喙”处,一个只有200万人口的边境城市——鸡西市,近几年来一直做着一项重要的探索——推进“均衡发展,提升教育内涵”。
中国教育学会会长顾明远先生在论证这项实验的重要意义时指出:在中国基础教育普及率达到98%的情况下,如何缩小城乡差别,让边远、贫困的农村地区的孩子也能享受优质教育,是我们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鸡西市的经验丰富了中国教育的理论与实践,将为国内有类似情况的省市地区提供借鉴。
最近,在这片土地最美丽的季节里,记者同中国教育学会的专家们一道,寻访探索者的足迹。
集中资源改善教学环境
当壁是鸡西所辖密山市的一个边境小镇。在镇集中办学点,记者看到整齐的宿舍、明亮的教学楼……除了孩子们的皮肤晒得有点黑,简直和城市学校没多大差别。然而,人们怎么也想不到,为了不让孩子来这里上学,农民们曾组织起来向有关部门反映情况。
鸡西所辖的三县六区,大部分地广人稀,教学网点分散导致教学投入分散。四年前的这里,教师不是教复式班就是一人带多科,还要兼管行政、财务,无法专心教学,更无法外出进修。由于师资、硬件不足,微机、英语课基本不能开;音乐、体育课形同虚设。在这种情况下,市政府决定撤并33%的农村中小学,将有限的教育资源用在集中办学点,以提高办学质量。
决定实施后,3个村的几十位农民坐着四轮拖拉机来到市政府大院,在市长面前情绪激动地表示反对。整整一上午,无论市长和教育局长怎么解释,农民们就是不同意。最后有关部门只好按他们的要求保留了这几个村的小学。
一年之后,还是这批农民,又一次到市政府。和上次不同的是,这回他们坚决要求市长把村里的小学撤了。原来,他们看到邻村的孩子在撤并村小后可以去上镇里的寄宿制学校。过去只有城里孩子才有机会学到的英语、电脑、音乐舞蹈等课程,现在在镇学校都能学到,而自己孩子上的村小还是一块黑板、一支粉笔、一本书。
为了巩固集中办学的成果,鸡西市政府针对群众当初担心的增加经济负担、孩子吃住得不到保证等问题,做了大量工作。经费问题是集中办学的最大难点,他们的办法是:财政挤一点、社会捐一点、乡镇出一点、金融企业贷一点,三年中筹集经费近亿元。各级政府还形成了一套确保经费到位的管理办法,使更多的家庭贫困生在寄宿、伙食、交通费等方面获得补助。
“实行集中办学后,如何保证不增加农民经济负担,让农村生进得来,学得好,不仅是教育部门的责任,也是检查各级政府执政能力的一个标准。”鸡西市市长王兆力说。三年来,鸡西没有出现一例因经济负担而退学的学生,农村学校的软、硬件实现了质的飞跃。家长们反映:“学习比村小强,吃住比家里强。”
三代同行踏上支教路
鸡西铁路小学石赫南老师的故事发生在这样的背景下:农村实行集中办学后,师资经过筛选,质量有所提高,但与城市学校差距仍然较大。鸡西有国家级、省级、市级教学骨干、学科带头人1500多名,绝大部分集中在城市学校。为了推进教育均衡发展,市教育局让他们承担起对农村教师传、帮、带的任务。全市每年组织一批骨干教师赴农村校蹲点支教;组织农村教师到城市学校任课,请指导教师听课评课。石赫南老师就是去年首批下乡支教的骨干教师之一。与众不同的是,她是带上82岁的母亲和11岁的女儿一块儿下乡的。下面就是采访中的一段对话:
记者(以下简称记):您去的是个什么样的学校,为什么要带上母亲和女儿?
石赫南(以下简称石):我去的是密山太平乡中心校,由6所村小合并而成。因为丈夫在铁路工作,白班夜班来回倒。同事让我把女儿放她们家。但我也想让孩子体验一下农村生活。母亲身体很好,她说趁自己还能干点儿活,要让女儿外孙女吃上热乎饭。
记:不怕女儿学习落下吗?
石:得大于失。一年来孩子懂事不少。今年过“六·一”节,她花了50元,但她跟我说,她的同学们只花了5块钱,就是这点钱,他们种地的爹妈已经很不容易了。
记:您在乡小能发挥哪些作用?
石:校长要我抓教学,相当于教导主任的工作。我感到,农村校的教师非常敬业。但还是有一些问题需要改进,比如观念。一些老师动不动就训斥孩子。我和他们说,要让孩子自尊自爱,就得鼓励,通过具体事情给他们加油,孩子才会有成就感。还有教学中的问题,例如“满堂灌”。他们怕学生答不上来耽误时间,就把词语解释直接抄在黑板上,让学生背,把知识都教死了。我做课时就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自己理解。一年来,老师们的观念和教育行为有了改进,我自己的能力也得到了提高。
记:铁小对你有哪些支持?
石:我每月回铁小汇报一次,校领导给了我很多指导。
在白山黑水之间的农村学校,常常听到校长夸奖支教的老师。当地教育局领导告诉记者,像这样的老师,提职称、提干都会优先考虑。家里有困难,局里也会全力解决。
十二个“对子”连接城乡学校
把城乡学校结成一对一的“对子”,是鸡西所辖的虎林市的做法。在那里,记者见到了几位“对子”校长。
张升祥副校长所在的迎春中心校是农村九年一贯制学校。每届七八十名毕业生中能有两三个考上重点高中,超过40%的学生能考上普通高中。可学校却过多地把精力放在了尖子生身上。张升祥说,和虎林一中逸夫学校结成“对子”后,逸夫的张敏副校长就进驻了迎春中心校。他提出,必须保证98%的学生初中毕业。为此,他帮助迎春校修订了一系列措施,设立了10个评价标准,包括学习勤奋奖、学习进步奖、助人为乐奖、文明礼貌奖等。不同的学生得到不同的鼓励,上学的积极性提高了。以前每年都有十几个流失生,现在几乎没有流失生。
虎林市实验小学和东风镇中心学校小学部结成“对子”后,东风镇学校孙喜成校长说自己的学校“走上正轨了!”由于相隔不远,在实验小学王晓华校长的建议下,原来实验小学经常举行的“管理论坛”和每周一次的教研室研究活动,变成两校教师一起搞。为了适应新课程,论坛重新讨论了教师自学制度、集体备课制度等。在共同的教研室活动中,没有研究习惯的东风镇学校的老师们,学会了分析自己在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在今年鸡西市举行的课堂教学大赛中,两校共同选出的6名参赛选手全部获奖。
虎林市教育局局长武福乐告诉记者:“十二个‘对子’有单独的考评指标,互动双赢才能得高分。‘对子’并不是一成不变。城市的骨干校数量不多,轮换,才能带动更多的农村校。”目前,虎林结过“对子”的农村校已经过半。
千名干部教师乘校车调研交通
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副司长郑增仪在鸡西考察时,称赞鸡西解决了集中办学的一大难题——交通。
过去,集中办学在别的省市也有试验,交通问题是使不少地方的试验夭折的重要原因之一。几年来,鸡西市教育局、交通局为使学生乘车安全、方便,作出不少努力。特别是今年3月,市政府组织教育、交通部门和各学校一千多名干部、教师开展了“体验学生乘车活动周”的调研活动,有力推动了学生乘车问题的全面解决。
调研期间,干部教师顶风冒雪,深入到学生居住的所有村屯、矿区,住在学生家里,听取家长意见。第二天与学生一同乘车返校,并写出调查报告。根据调查反映出的问题,市政府有关部门对53个无公共交通车的村屯和部分有超载现象的路线,新增210辆公交车和300多个班次;重新调整了28条公交路线,延伸到那些无公交车的村屯;减免了学生车的过桥费;坚决打击非法运营车;学生车的车辆状态由交警部门检查,实行“谁检查,谁签字,谁负责”,严防故障车上路。广大群众对这些措施非常满意。柳毛乡西岭村的学生家长陶兆辉对记者说:“孩子每个星期回家都有校车接送,司机每次都让俺在本子上签字,俺这回可放心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