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网鸡西12月15日电 抗日战争胜利后,为了夺取全国的胜利,党中央毛主席作出了“建立巩固的东北根据地”的伟大决策。根据地理位置、物产资源、交通能源及基础设施等诸多有利条件,东北局、东北民主联军总部(简称“东总”)决定选择合江及牡丹江地区为我党我军在东北最基本的战略根据地,东安(密山)地区是这一战略根据地的重要组成部分。
东安(密山)地区位于黑龙江省东南部,日伪时期曾在此建东安省,下辖鸡宁(现鸡西市)、密山、虎林、宝清、饶河、东安市(现密山市)五县一市。1946年这一地区解放后,我党我军在此建置东安地委、行署、军分区,隶属合江省。吴亮平(又名吴仁衡)同志为首任地委书记兼东安军分区政委。
在东北局、东总、中共合江省委正确领导下,以吴亮平同志为首的中共东安地委、东安地区行署,在东安根据地创建过程中,认真贯彻执行党中央毛主席的伟大战略部署,领导东安根据地广大军民,在卓有成效开展土地改革、清剿残匪、征兵支前,建党建政、恢复发展经济同时,适应当时东北乃至全国解放战争暨东安根据地建设需要,大力兴教办学、重视宣传文化建设,培养了大批人才,传播了先进文化,宣传组织了群众,为东北解放战争胜利做出了积极贡献。
适应革命需要大力兴办教育
东安(密山)地区解放之初,百废待兴,尤其缺少建党建政、建立武装、恢复发展经济等根据地建设急需的党员干部(积极分子)和各种人才。
为了尽快培养适应根据地建设和解放战争需要的具有一定文化素质的各种人才,东安地委、行署发扬延安精神,决定大力兴办教育事业,迅速恢复建立各级学校。
东安地委、行署要求所属各县都要兴办初级中学;各县下辖的区(相当现在乡镇)都要兴办完全小学(1—6年级);有条件的村要办初级小学(1—4年级)。各县区、村响应地委、行署号召,积极创造条件兴教办学,原来时断时续或停办的各级学校纷纷开学复课。没有教材课本,行署教育处就组织编写印发根据地中小学临时语文、政治课本。
1946年7月,经东安地委书记吴亮平同志提议,决定在地委、行署所在地东安市建立“东安地区联合中学校”(现黑龙江省密山市一中前身,简称东安联中)。为加强领导,地委指派从延安来的年轻干部程进任筹备建校的副校长,行署专员甘重斗、颜志先后兼任校长。经两个多月紧张筹备,东安联中于同年9月12日正式开学。该校成为我党和人民政权在东北解放区创办最早的学校之一。
1946年11月,东北民主联军航空学校(六一部队)由牡丹江迁至东安市。经东安地委与航校商定,航校派旅级干部杨光(女,东北老航校政委王弼夫人)任东安联中校长,陈岩(女,东北老航校副政委薛少卿夫人,延安鲁艺毕业文艺文)任教导主任,曹斌(女,老航校修理厂厂长徐昌裕夫人)任政治协理员。密山著名教育工作者郝续之参与建校任教。郝续之、杨椿、祝嘏等懂外语的教师,经常接受任务为航校和炮校(东北战车团)翻译有关航空、装甲机械专业等外文资料教材,为航校学员补习文化课。
东安联中将原“东安两级中学”和“密山临时男女中学”学生接收过来,成为首批学生。而后又将鸡宁县中学、鸡宁县朝中、宝清县中学学生接收合并过来。虎林、饶河等县也有一些学生前来入学。此时东安联中已有高、初中教学班9个,学生450多人。教职员工30多人。
1948年前东安联中实行半供给制,学生读书不收费,住宿生吃饭不要钱,地方教师每月发工资。为了满足根据地建设和解放战争各方面人才需要,那时东安联中没有修业年限,学生在校期间随入随出,随时安排分配工作。有的学生参加土改工作团或到地方政府或部门工作,有的随军南下,有的升入上级院校或当地军事院校(航校、炮校、通讯兵学校)。1946年9月到1949年3月近三年时间里,东安联中先后为党政军学(校)培养输送了近千名人才。这一时期东安联中带有占时半军事性质,实际上成为土地改革地方政权建设和人民解放战争培养干部、战士和各方面人才的一所大学校,为东安根据地建设、东北解放和全国解放战争胜利做出了突出贡献。
为了加强对党员(积极分子)干部培养,1946年9月经东安地委书记吴亮平同志倡导,东安地委成立了党员干部培训班,即东安地委党校(当时党组织未公开),吴亮平同志亲自任党训班主任。1947年由美术家邵宇任主任,谭云鹤、赵志萱(女)任教员。东安地委党校成为培养教育东安根据地党员干部、土改积极分子一重要培训阵地。
重视宣传工作传播先进文化
在东安根据地创建过程中,以吴亮平同志为首的中共东安地委、东安行署十分重视宣传工作,并注意用各种形式积极传播革命先进文化,以此宣传群众,组织群众、营造氛围、活跃生活。
根据创建开辟根据地形势任务和当时工作需要,吴亮平同志决定调美术家邵宇任东安地委宣传部长,亲自创办东安地委机关报《东安日报》,并为《东安日报》题写报头撰写《发刊词》,调山东二师四团政治处郑坚同志任《东安日报》总编。《东安日报》对开4版,是我党在东北解放区最早创办的地方党报之一,成为当时点燃东安根据地革命火种,宣传党和政府路线、方针、政策,宣传解放战争和根据地建设,宣传组织广大群众引导人们思想的一个重要宣传舆论阵地。《东安日报》从1946年11月6日创刊到1947年8月27日停办、共出版发行288期,其合订本现在密山市有收存。翻开因年代久远而微微泛黄的报样,读阅那一篇篇思想性、政治性、战斗性和群众性很强的报道与评论,虽时隔60余年,仍倍感亲切与欣喜。
美术家邵宇是当时东安地区土改工作团重要成员,他亲身参加领导了密山县半截河区居仁屯(现鸡东县向阳镇红星村)的土地改革斗争。在工作之余,他以东安地区土地改革为背景创作的长篇连环画《土地》,成为东北解放区著名的文艺作品,并作为对广大农民群众进行阶级教育、对广大党员干部进行培训的教材。
利用各种形式向翻身解放的广大人民群众传播延安革命先进文化,是我党创建东安根据地一重要工作任务和方法。当时土改工作团既是一支武装工作队,又是革命文化宣传队。土改工作队利用开会或晚上时间教当地农民识字、唱歌,利用农闲或节庆纪念日排练演出群众喜闻乐见的文艺节目。东安地委、行署号召地方党政军机关和东安联中等学校,积极开展文化活动,排练文艺节目,参加文艺汇演,组织宣传队到各县区(乡)演出或到野战医院慰问演出。1947年“五一”劳动节,东安联中组织300多人上街演出。师生们高唱革命歌曲,演出时事活报剧,扭起延安新式大秧歌,盛况空前,引起轰动,市人纷纷驻足观看。与此同时,东北航空学校,东北军区军工部直属一厂(即发射药厂、军工四七五厂前身)、二厂(即东安电器修造厂,阿城继电器厂前身)、炮校、通讯兵学校、东北军区卫校等我军驻东安市单位,都利用学习之余,班前班后大唱《解放军军歌》、《抗大校歌》、《黄河大合唱》、《大刀进行曲》等革命歌曲,排演小歌剧《兄妹开荒》、大型歌剧《白毛女》等延安传来的革命剧目,组织篮球赛,歌咏比赛。航校排练的《白毛女》曾应邀到东安市公演,大获成功,受到社会各界好评。当时东北航空学校,东安联中经常共同举办体育运动会,篮球友谊赛以及各种庆祝纪念会。1948年8月航校内迁,东安联中不少学生骨干参加人民空军。
卓有成效的宣传舆论工作,革命先进的文化传播活动,极大地唤起了东安根据地广大干部群众思想觉醒,凝聚了刚刚获得翻身解放劳苦大众的人心,激发了东安根据地人民积极踊跃投身根据地建设和人民解放战争的革命热情。流年似水,岁月悠悠。缅怀先辈革命业绩,研究记述60多年前的东安根据地教育与宣传文化建设,仍能使人们产生激情与兴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