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网鸡西12月17日电 非常时期非常举措。昨天下午落幕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为明年经济工作定下“保增长、扩内需、调结构”的“九字方针”。
会议概括性提出:力促明年经济工作平稳发展,保增长为首要任务;扩内需为根本途径;调结构为主攻方向;深化改革为主要动力;改善民生乃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
若结合近段时间以来中央政府已然采取的一系列综合性刺激经济政策,再对上述原则阐述作适当展开,那么人们当比较具体地感觉到,明年经济工作以增投资、保增长、扩内需、促就业、降税率、减费负、调结构作为基本路径选择;以坚定科学发展信念提振信心,依靠科学发展攻坚克难为基本指向。
会议特别强调,做好明年经济工作要“问计于民,问政于民,问需于民”。显而易见,以上“三问”,问需于民执牛耳,搞清了民之所需,向民问计、问政才能落到实处,具体政策举措才更具针对性,政策之出发点和落脚点才不会出现游移。从百姓切身利益切题,我们以为,民众对明年的最大期待首先集中于改善民生、促进就业两个关键选项。
先说改善民生。在扩内需保增长的语境下,保增长有两条大的路径可依:其一以增投资(譬如大规模基础设施建设)刺激生产性消费,其二是鼓励和扩大百姓的生活消费。就生活消费环节而言,眼下的实情是,有消费能力的群体(少数群体)缺乏消费激情;有强烈消费愿望的群体(多数群体),尤其是数量庞大的城乡低收入群体想消费却能力不足。所以,扩大内需能否如愿以偿,关键看多数群体消费支付能力不足的瓶颈能否真正打通,特别是提高农民收入、夯实农业基础能否奏效。
破消费不足瓶颈也有两个主选项:一是大幅增加普通劳动者工资,这在经济萧条时期可操作性有限;二是在老有所养、病有所医、居有其屋、失业救助等诸多基本社会保障领域,大幅增加公共支出,痛下决心偿还一批历史欠账,尤其要加大对低收入家庭的补贴和救助力度。若资金相对充裕,当抓紧编织覆盖全社会所有人群的基本社会保障网。这是一张为百姓当前和未来生活兜底的网,是提振百姓未来预期和信心的网,织网越快,投入越大方利索,百姓手头预防“未来不确定性”的那部分储蓄,必有相当部分进入消费市场,而消费必定刺激生产,释放企业产能,改善企业效益,普通劳动者才有可能增加工资,从而形成“社保—信心—消费—生产—效益—增薪—再消费—扩大生产……”之良性循环。
再说促进就业。饭碗不稳定信心肯定不足,失却饭碗扩大内需无从谈起。毋庸讳言,“寒流”一时半会儿不会轻易消退,何况,即便没有“寒流”来袭,中国经济结构不合理,产业层次低,技术能级弱的深层次矛盾也形如一颗随时都会引爆的炸弹,既然“寒流”已将结构性矛盾提前引爆,那么相当数量之落后产能被市场淘汰势所必然,由此引发存量就业岗位之减损实难避免。顺此逻辑关系作进一步引申分析,就业岗位之减损又势必将政府已然采取或将要采取的一系列政策以及所期待产生的政策效应部分抵消……所以,要想从矛盾的漩涡中跳将出来,保护落后产能形同饮鸩止渴,盲目铺摊子搞重复建设后患无穷,最多只能救急于一时,惟一可行的正确选择是立足结构调整做增量,综合利用财政政策、货币政策、税收政策,再辅之以政府自身改革大幅降低市场准入门槛,创业创新门槛来发展新兴产业,率先为已然存在的新产业“青苗”灌浆,使之迅速结出果实……我们欣喜地注意到,这中间的内在逻辑已被概括进“九字方针”之中,增加投资已然成为促进结构调整的主攻方向,这个价值取向明显有别(优)于10年前应对亚洲金融危机时的基本政策取向,直击中国经济深层次结构性矛盾之所在。如是,等到“寒流”消退日,中国经济当可轻装前行;如此,明年及今后一个时期新增的就业岗位才是有质量的饭碗。
中央定基调,目标已经明确,路径已然选定,方向不容游移。各地抓落实,中央的大政策固然好,实际效果关键看各地落实过程是否走样和打折。假如科学发展之前提可以基本确保,中国经济在经历一段时间的调整阵痛期之后,很有可能在一个新的历史起点上再迈新步,改善民生于普通百姓的劳动收益、基本社保和社会福利方可迈上一个台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