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网鸡西12月18日电 1954年4月的万隆会议上,来自亚非29个国家的代表,由于各自国家政治、经济制度、发展水平、宗教信仰有很大差异,分歧很大,曾两次陷入僵局。在这一关键时刻,周总理发言指出:“中国代表团是来求同的,而不是来立异的。”正是“求同存异”这四个字,成了万隆会议的指导思想,最终使会议取得成功。
当年曾采访过会议的一位著名美国记者说:周恩来“善于等待时机的外交才能简直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他继长时间静观之后,在辩论几乎已陷入僵局的时刻脱颖而出,成为会议的明星,成为排难解纷,平息争端,带来和平的人物”。今天,来我国访问和工作的国际友人与日俱增,我们应该如何与这些来自不同社会制度,具有不同文化背景的外国人交往相处呢?求同存异是一条重要的原则。
首先,对他们的文化传统,生活习俗,宗教信仰,政治见解要了解、尊重。
其次,在交谈交往中,要寻找共同点,回避分歧点。要选择共同感兴趣的话题进行交流,通过有说服力的事例和语言来增进他们对中国的了解,澄清他们的疑虑和误解,达到发展友谊的目的。
友谊的窍门是共同点和不同点的高度结合。交往中发现不同观点,一般不予争论,更不应该把我们的观点强加于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