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网鸡西12月23日电 “天个一方、走头无路、悬梁刺骨”……您见过这些成语吗?在郑州市某职业学校文科类专业的文字功底摸底考试中,还真有学生写出这样的成语,而且全班近50名学生仅有3名勉强及格。某老师指出,“学生之所以会出现这么多错字,罪魁祸首就是网络。”(10月30日《东方今报》)
文科专业的学生、啼笑皆非的错字,很难想象,如此反差强烈的两者是如何联系在了一起?然而,这样的尴尬却不时在我们的身边发生。油画大师陈丹青曾经感慨:“大学生的中文水平已经相当可怕。”原因是,“就连递上来的字条都错别字连篇”。
迄今为止,全球已有近百个国家两千多所大学开设了汉语课程,“汉语热”已经超越了语言版图,成为一种融合经济与文化的全球现象。然而,就在我们的母语繁荣于异乡之时,却在故土日渐“沦丧”,这是一种令人无言的难堪。
谈起提笔忘字,很多人都以为只是“微不足道”的小事,更有人将其视为电脑时代的“代价”。事实果真如此吗?互联网上之所以充斥着错别字,是因为很多人对此没有基本的判断,众人之所以张冠李戴,根本原因在于学校教育对汉语教学的长期忽视。
实际上,早在去年5月,教育部就曾提出过“汉语不及格不能毕业”的号召,要求高校面向全体大学生开设中国语文课。此后,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南开大学等多家学校相继把语文课列为必修必选课。时至今日,我们身边的大学到底有没有开设汉语课,有没有对此予以足够的重视?当我们身边的学生纷纷对汉字感到陌生的时候,真正应该有所反省和行动的应该是教育者,虚拟的网络不足以也不应该承担起“拯救汉语”这样宏大的命题。
都德在其名篇《最后一课》中写道:“法语是世界上最美丽的语言。”其实,任何一种母语都是世界上最美丽的,以学生提笔忘字为切入点,希望汉语教学能够引起教育机构足够的重视,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促进汉语的发展和对传统文化的继承,不要使人跨越时空徒然发出都德那样凄凉的感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