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为:鸡西市政协委员市农委副主任辛公昌。 |
东北网鸡西1月8日电 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是发展现代农业的重要任务,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基础,是农村经济持续发展的标志,也是粮食安全的保障性工作。市委十一届四次全会提出,作为国家重要的优质商品粮生产基地,我市粮食产能到2012年要达到45亿斤,2020年要达到50亿斤。下面就如何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提高粮食综合产能提出建议。
一、加强水利工程建设,实现农田水利化
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是现代农业发展的基石。我市应抓住国家扩大内需,增加投资的机遇,把加强农田水利工程建设,作为提高粮食生产能力的重要工作。要按照全市的水利工程规划,争取大中型农田水利工程早日上马建设,加快我市标志性水利工程青龙山水库、两江一湖灌区的建设步伐,完善大型水利工程配套工程,提高旱能灌、涝能排高产稳产田的比例。
二、提高大型农机具保有量,实现农业机械化
随着土地流转模式的转变,发展规模化经营现代农业,就必须推广使用大型农业机械,充分发挥大型农业机械功能多、马力强、标准高、作业覆盖面大的优势,推广大型农业机械田间作业,打破犁底层,使深耕土壤既蓄水保墒,又抗旱防涝,达到改善土壤理化结构的目的。
三、加快中低产田改造步伐,实现土地产出最大化
加快中低产田改造步伐,是大幅度增加粮食产能的重要举措。我市现有中产田面积180万亩,低产田面积131.2万亩,为此要下力气改造中低产田。一是实施沃土工程,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通过测土配方施肥、平整土地、秸秆还田、增施农家肥等措施进行改土,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达到改善中低产田的目的。二是进行土地复垦整理,建设高产稳产农田。由于地下采煤造成土地塌陷,造成耕地质量下降,对粮食种植耕作带来不利的影响,我市应按照集中连片整理,规模效益的原则,逐步建成高产稳产农田。三是加大深松整地力度,改善土壤理化性状。建立深松整地相配套的补贴政策,通过深松、深施肥、合理秋翻秋整地,改善土壤理化性状。
四、加大支农力度,实现支农助农制度化
广大农民是我市实现50亿斤粮食生产能力的实施者,他们的积极性决定着我市粮食产能目标能否顺利实现。我市应认真落实“保证政府对农业的投入要达到三个明显高于”的要求,完善各种促农支农机制。一是落实惠农资金。良种补贴要发挥优良品种促进增产增收的效果;农机补贴要体现公开公正公平的原则,真正补贴到农民购买大型农机具上来;综合补贴要体现提高粮食生产能力上来;各种惠农政策要体现到提高农民种粮积极性上来。二是落实惠农政策。财政应不断加大对农业的投入,体现支农、惠农,反哺农业。三是落实保障机制。建立长效的惠农政策保障机制,使惠农政策随着生产物资的涨浮而变动,随着国际市场价格的变化而增减,使农民能稳定的增产增收。
五、增加科技投入,实现农业生产标准化
加大科技投入,提高农作物单产水平,是提高粮食产能的重要途径和措施。一要推广粮食生产适用技术,提高粮食单产水平。要扩大水稻超早育苗技术和推进水稻标准化大棚育苗范围,通过推广密植经验,找寻密植方式,达到增产增收的目的。推广测土配方施肥、综合防治病虫草害等常规技术,提高农作物的土壤产出率。二要加大优良品种试验示范,为增产增收提供种子保证。加快农作物品种的更新速度,主栽品种3-5年要更新更换一批,提高优良品种的覆盖率。三要加大示范园区建设,为农民树立科技样板。应加快建设一批优质水稻、玉米、大豆高科技农业示范园区(田),使农民能够更直接、更方便、更快捷地学习应用新技术。加强自然灾害的预测预报,提高农业抵御自然风险和农业抗病虫草害能力,为全面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加快现代农业发展进程奠定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