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八大以来鸡西重点产业项目建设综述
李文武 记者 张晓玲
东北网鸡西6月12日讯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市把重点产业项目建设作为供给侧改革的战略重点、提高发展质量的重要抓手,作为壮大经济实力、加快转型发展的最有效途径,作为实施“三大战略”、做强“四大主导产业”、打造“一都五基地”的突破口,集中发力,持续推动,产业项目建设取得丰硕成果。
五年来,全市共实施5000万元以上重点产业项目364个,累计完成投资399亿元。其中,开工建设投资10亿元以上的大项目10个,竣工投产项目214个。通过持续五年的产业项目建设,我市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产业发展逐步从粗放型向注重引领未来的成长型、集约型转变,由小而散向大而强转变,多元化、特色化、集约化的新型产业发展格局基本形成。
创新项目推进方式打造项目建设“鸡西速度”
积极健全完善项目推进机制,制定实施了《促进产业项目落地达产达效七项制度》,即:立项审批环节一次性告知制度、重点产业项目集中会办联席(专项)会议制度、市级领导包扶重点产业项目制度、重点产业项目定期督办制度、投资项目审批领办代办制度、关于扶持重点产业重点项目发展的意见、产业项目推进责任主体考核办法。通过集中会办、专题办公、现场办公等不同形式,全力解决项目建设中遇到的难题,加快产业项目建设。严格项目成效考核。实行月通报、季总结、半年述职、年终考核等制度,通过晒单通报、严格考核、严肃问责等有效措施,切实把责任落实到每个领导、每个岗位、每个人头上,建立了自下而上,一级对一级负责的责任体系,保障了重点项目的顺利推进。
我市连续4年开展“3·15”产业项目集中开复工活动,突破北方施工的“禁区”,提前一个半月开工建设,有效增加了项目施工期,对推动项目早建设、早竣工、早投产积累了鸡西经验,打造了鸡西速度,形成了鸡西特色。
创新项目引进方式发挥“龙头企业”带动作用
围绕发展石墨新材料、现代煤化工、绿色食品、生物医药等主导产业,整合资源,延伸链条,引进战略投资者,打造推动转型发展的大产业。盘活存量招商。充分利用现有土地、厂房等闲置存量资产,围绕龙头企业上下游吃配,进行引资嫁接,变包袱为财富。借助平台招商。组织参加“龙港经贸交流”、“台湾经贸交流”、“哈洽会”等活动,加强与国内外500强企业、行业领军企业的对接,引进一批大企业、大项目,提高招商质量。五年来,我市引进了中国宝安集团、北汽集团、汇源集团、福娃集团、中粮集团、万达集团等世界500强、国内500强和行业领军企业18户,为转型发展注入了强大动力。建设了汇源生态农业综合开发、北汽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及石墨深加工、贝特瑞石墨产业园、福娃稻米食品产业园一期、万达鸡西大型城市综合体等大项目,使全市产业结构得到进一步优化,呈现出传统产业优化升级、非煤产业规模扩大、商贸物流发展提速、新兴产业发力走强、主导产业齐头并进的新格局。
创新项目谋划方式厚植项目生成潜力围绕“三篇大文章”、“五头五尾”、“两座金山银山”,延伸产业链,提升价值链,积极谋划一批大项目、好项目。立足资源、区位优势,按照转型发展的要求,加强了管理部门专人谋划、项目单位主体谋划、业内专家参与谋划,促进项目生成。发挥政府引导作用,突出企业主体地位,体现科研机构智力优势,多方联动生成项目。通过与深圳宝安贝特瑞集团、北汽集团、福娃集团等大企业合作,实现了由单个项目谋划向项目群和产业聚集谋划转变。进一步加强市、县(区)两级和相关经济部门项目工作力量,突出项目谋划重点,形成上下联动的项目谋划合力。截至目前,全市项目储备库储备重点产业项目600多个,谋划10亿元以上项目55个。其中,16个已编制完成了可研报告。我市以大项目为支撑的项目库已基本完备,为招商引资上项目赢得了主动。
创新项目服务模式打造优良发展环境
我市狠抓发展环境整治,围绕打造全省最优发展环境,制定了发展环境整治工作《实施方案》和《任务分解表》,出台了《全市发展环境整治工作考核评价办法》和《关于对损害发展环境行为实行问责的实施办法(试行)》,层层落实责任,层层传导压力。深入开展问题整改整治,坚持问题导向,围绕提高服务效能、减轻企业负担、规范市场秩序等七个方面,共查找问题928个,目前已完成整改656个,正在整改272个。着力严肃查案问责,去年5月份以来,全市共立案91件,已办结91件,追责117人,其中追究分管领导责任16人。
为加大项目服务力度,我市在全省率先建成网上政务服务中心,全面推行网上集中审批,市级行政审批提速84%。制定了《鸡西市深入清理规范市级行政审批项目优化发展环境工作实施方案》,市级行政审批项目由147项精简为143项,市级126项非行政许可审批全部从市级行政许可目录中清除。对重点产业项目实行专题专项推进,推行领办、代办、会办、AB角、“一窗式”、“一站式”服务等便民服务措施,搭建便民服务平台30余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