伪满洲国的时候,现在的鸡东县兴农镇一带还是个荒凉的山区。山沟里分散居住着20几户农家,他们大多是逃荒躲难来的。当时,哈达岗大地主沈子君的地窝棚,就在这一带的太平村,因此这里还得名沈家段。
然而,真正能担当这一带地名的,当属远近闻名的黄家店。
黄家店的兴起,源于这里正处在南北交通的咽喉。因为这一带以南,只有梨树镇是个铁路站点,滴道河还算是个较大的集镇;以北的一些村落,如小五站、驼腰子、大义等地的农户都必须到梨树镇、滴道河这两个地方买卖农副产品。这里居住的农户虽然不多,但来往行人与车辆却是络绎不绝,尤其是一到冬季,做生意的牛马爬犁更是接连不断。年复一年,从北到南顺着山坡就走出了一条弯弯曲曲的大道。
1928年春,黄有福一家妻小为躲避当地的租税,从老家辽宁逃到这里,在道东的一个小水泉子附近,搭起了一个小窝棚临时住下。他看过往行人天黑无处投宿,都在路旁拢火打小宿,便想了一个生财之道。夫妻俩经过几个月的苦干,盖起了四间草房,屋里搭起了大锅灶和南北两铺大炕,大车店就这样开张了。从此,写着“黄家店”三个大字的幌子在门前迎风招展。
黄家夫妇是受过苦难的人,为人憨厚大方。对过往住店的客人热情接待,特别是对穷苦的行人,没钱也照样住店;讨饭花子,黄家分文不取,并供给饭菜。由此,黄家店远近出了名,店名也就成了地名。这就是兴农镇的前身———黄家店的由来。
1935年秋,日本鬼子打着“剿业”的幌子闯到这里,这群野兽见好东西就抢,见年轻小伙子就抓,见年轻女人就奸,把个僻静的山沟搞得鸡犬不宁。他们在黄家店吃喝玩乐了三天后,放火烧了黄家店的所有房屋。夫妻俩经营了多年的店房,在浓烟烈火中倒塌了下去,火焰声回荡在山谷中。他们眼泪哭干了,心碎了。
黄家店被日本鬼子烧掉了,但它的名字却一直流传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