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水田的人都知道“拐子苗”高产高效的道理,可却苦于这世界上没有能插出“拐子苗”的插秧机,虎林的一位农民工用6年时间发明研制出世界上第一台利用错位插秧的“拐子苗插秧机”,不仅填补了世界空白,也将为广大农民带来福音。他就是—农民工发明家张长清
东北网鸡西3月22日讯 (鸡西日报记者 陈敏) 正月初四,虎林市农民工发明家张长清就踏上了去往山东的列车,同国内第一家与他合作生产“拐子苗插秧机”的山东潍坊久瑞田农业装备有限公司进行对接,开始生产国内第一批“拐子苗插秧机”。而这种插秧机的问世将带来我国农业机械生产历史上的革命。
今年56岁的张长清,是黑龙江省方正县人,18年前带着妻儿来到虎林市打工。因家中贫困,品学兼优的张长清只读到初中毕业就下学种地打工。在多年的务农生产劳作中,头脑灵活、善于研究问题的张长清,发现许多农业机械是可以改进的。他当时在一家水稻地打工,看到抽井水的发动机负荷很大,非常费油。就想,能不能把杠杆用到机械传动上来呢?这样小马也能拉大车了,就节省油了。于是他一边打工一边潜心研究,无数次失败后,张长清终于研究出了第一项发明专利——增力器。
赵本山的小品有这样一句台词:一个厨师不看菜谱,看上兵法啦。这张长清正是:一个农民工不打工,搞上发明了。这一搞竟着了迷,一发不可收。
在虎林打工的十几年间,他基本上都是在农场、农村种水稻。于是,他的发明研究也大多都是与种植水稻有关的项目。看到农机具在使用中有不合理的地方,他就反复研究琢磨,或改进,或发明。在理论方面不懂的地方,他就购买书籍学习,请专家指导。有的发明需要计算数据,他计算不了,就去找大学生,或者大学毕业的老师、专家来帮忙计算。在搞发明的过程中,也有不少人看不起他,有的说专家教授都没搞出什么发明,你一个农民能搞出什么发明来,竟瞎胡闹,老实打工就得了。面对嘲讽,张长清没有放弃自己的梦想:那就是发明出更多为农民减轻负担的农机具。
近十年来,张长清先后发明各种有关农业方面的专利30多项。他发明的秧盘、池口、可调式水喷头等现在都大规模广泛地应用到农业生产中。他将发明的农用系列产品统一注册了“张春雨”牌,并且开始规范化生产。与他合作的哈尔滨鑫源塑料制品加工厂总经理赵林说:“张长清发明的产品接地气、适用性强,特别受农民欢迎,产品在我厂生产后供不应求。作为生产厂家能与张长清这样的农民发明家合作很愉快。”
如果说张长清以前的发明是小打小闹,那随着他历时6年研发的“拐子苗插秧机”的问世,无疑是农业机械领域的一个亮点。
有过种地经验的人都知道,要想提高粮食品质、增产增收,就必须提高水稻“光合作用的利用率”。啥叫“拐子苗”,通俗地讲:就是以往的农田是呈“十”或“井”,而运用张长清发明的错位插秧的“拐子苗插秧机”插出的农田是“米”字形的,与日出、日移、日升、日落完全吻合。这种增加到8个通风透光点的“拐子苗”肯定是高产高效的,可现实生活中却没有能实现操作的机械。
为了发明这个等行距“拐子苗插秧机”,张长清6年间先后走访了我省和吉林省的水稻技术专家。拜访了中国工程院院士蒋亦元、中国农业院士罗锡文。他还专门到了湖南长沙,拜访了世界水稻杂交之父袁隆平院士,因为早在1998年袁老就提出:东南至西北方向种植。其目的就是提高水稻光合作用的利用率,但由于农田设计方位自古至今,不是南北,就是东西,而东南至西北方向种植与现有的农田方位不相一致,从种植到收割等田间管理多有不便,增加了作业成本,降低了功效,甚至无法操作,没有推广。当看到张长清的“拐子苗”种植模式时,袁老给予了充分认可,他认为这种种植模式与日出、日移、日升、日落角度特别吻合,提高了光合作用的利用率,真能增加粮食的品质和产量。
“拐子苗插秧机”插出的秧田有四个优势:一是拓展了单体秧穴的生长空间,提高了分蘖率;二是解决插秧方向南北行或东西行二者优势不能兼得的难题;三是提高水稻秧苗群体光合作用的利用率;四是有效地提升了水稻生长周期内对积温的利用率。最主要是充分利用自然风向及光照能源,做到了在无污染、无公害、无需增加任何成本的前提下,提高了稻谷的品质和产量。因此“拐子苗插秧机”发明专利的出现,立刻得到插秧机生产厂家的重视与关注,山东潍坊久瑞田农业装备有限公司率先与张长清进行合作生产。许多国内农业机械生产公司也纷纷与张长清洽谈合作事宜。
据了解,在我国农业上使用插秧机的历史已经有近50多年了,所有的插秧机都是等行距的。而张长清发明的交叉错位“拐子苗插秧机”,改变了传统插秧模式,这将带来插秧机生产方式历史性的变革。
从正月初四到现在,一个多月的时间内,张长清已与国内3家农机厂家签订了生产“拐子苗插秧机”合作协议,许多合作意向还在洽谈中。面对新时代,张长清的愿望就是:希望“拐子苗插秧机”规模化、产业化推向市场,让更多的农民用上,多打粮,打好粮。而他下一个目标是,他发明的“打误自救拖拉机”也能尽快投入生产。
让我们为这位农民工追梦者祝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