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5年8月抗战胜利后,日本人撤走时将矿井厂房设备炸毁,鸡西矿区陷入停产状态。随着东北辽沈战役的胜利,东北解放区逐步扩大。东北根据地的巩固和发展,对物资的需求和供应,也随之增大。特别是东北军事工业生产和军事物资运输急需用煤,恢复工业生产急需用煤,同时城市居民生活也急需用煤。但煤矿全部停产,煤炭供应极度缺乏。机关、学校为抵御寒冷的冬季,在烧木柈子取暖。发电厂没有煤,已停止发电。开往前线运输军火的火车靠烧黄豆、烧豆饼艰难的维持。尽快恢复矿区煤炭生产,不仅是军事和经济问题,已经成为一个严重的政治问题。
要全面恢复鸡西矿区煤炭生产,首先要解决劳动力严重不足的问题。时任东北工矿处处长的刘向三和负责矿区民主改革的中共中央候补委员陈郁共同研究决定,采取多种措施,尽快加以解决,并指派东北工矿处刘宏圻在哈尔滨为鸡西矿区招募工人。在1946年初冬、1947年1月、3月共招募三次劳工,然后又从齐齐哈尔、长春、勃利等地为鸡西矿区调集了一万余名工人。经几次补充,到1947年末,鸡西全矿区职工总数达到了14241人,基本上解决了恢复矿区煤炭生产所需的劳动力。
1946年7月,中共北满分局书记陈云带工作组到恒山矿视察,了解鸡西煤矿恢复生产情况,要求尽快恢复生产,支援前线。为解决鸡西矿区生产所需物资,更快地恢复煤炭生产,东北工矿处四处协调,把各地的机器、材料、油脂、粮食、布匹及日用品成火车的向鸡西矿区运送。
虽然解决了劳力和生产物资问题,但由于各煤矿井下长期失修、被水淹,部分支柱腐朽,致使井下巷道普遍塌陷、顶板冒落,在缺少技术人员、缺少图纸、缺少材料、缺少设备的情况下,恢复矿井生产依然困难重重。
为了摸清情况,东北工矿处成立调查组,深入恒山、滴道、麻山、城子河矿展开调查。经过多方研究论证,调查组决定发动群众,调动各种力量,力争在一两年之内全部恢复正常生产。
为实现这一目标,东北工矿处以从延安来的老党员老干部为主搭建了各矿领导班子,挑选了有大专文化程度的干部担任矿长、矿务科长;组织老工人、工程技术人员座谈,提合理化建议;组织现场考察,按照坑口设备被毁程度,本着先易后难的原则,确定了逐个恢复井口和复修机械设备的工作方案。
恢复矿井的当务之急,是先清除井下污水和淤泥,使巷道畅通,然后进行顶棚支护和采掘同时并行,边修复边生产,使生产和支前两不误。经过努力奋斗,到1947年底,四大煤矿都恢复了变电所、机械厂、电气厂,到1948年末,各矿共修复绞车、卡机、风机、水泵等机械设备448台。鸡西矿区矿井的数量由原来的11个增加到44个,恢复绞车道13300米,恢复平巷21700米,为掘进和生产创造了条件。到1948年末,整个矿区原煤生产平均日产达到6690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