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年前,山河破碎、生灵涂炭,无数中华儿女以血肉之躯筑起钢铁长城;80年后,山河无恙、岁月静好,但那段刻骨铭心的历史从未远去,那些用生命铸就的英雄精神,始终是我们前行的灯塔。6月23日下午,以“追寻英雄足迹赓续红色血脉”为主题的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宣讲报告会在市文化中心举行,王京京、刘渊等13位抗战先辈后代与650名师生代表齐聚一堂,在左权将军外孙沙峰的讲述中,重温先辈们的抗战征程,在讲述中触摸历史的温度。”
“为了保护这个兵工厂,加修些工事,左参谋长每天在这2000多公尺高,布满尖嶙嶙的青石的山顶上,冒着雨雪,爬来爬去地选择地形,配备火力,检查掩体,还把每个工事都编了号……”宣讲会开始,沙峰站在台上,以详实的史料、珍贵的图片、生动的讲述,带领师生们回溯外祖父左权将军“铁骨与柔情交织”的抗战故事,那段波澜壮阔、浴血奋战的岁月。
左权,中国工农红军和八路军高级指挥员,无产阶级革命家,中国当代36位军事家之一。2009年,被中央宣传部、中央组织部等11个部门评为“100位为新中国成立作出突出贡献的英雄模范人物”。
抗日战争时期,左权担任八路军副参谋长、八路军总部参谋长,后兼任八路军第2纵队司令员。1942年5月25日,在“五一反扫荡”掩护八路军总部和中共中央北方局机关转移突围战斗中,于辽县(今左权县)十字岭壮烈殉国,年仅37岁。
“在百团大战发起之前,左权所做的战役准备工作,比一个作战参谋做得还具体详尽。他亲自跑遍整个战区,把敌人重要交通线上的铁路、桥梁、隧道、车站,从位置到结构,从建筑物到工事外的障碍物,都调查得了如指掌。”讲述中,沙峰提到左权将军“铁骨铮铮、智勇双全”的军事才能,百团大战中,他布下的战术让日军闻风丧胆;行军途中,他会亲自为受伤战士裹扎伤口,战士们都叫他“左大哥”。他阐释抗战精神的内涵: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怀,视死如归、宁死不屈的民族气节。
沙峰讲述彭德怀元帅对左权之女左太北的谈话时,语气中带着深沉的敬意:“你爸爸一定知道,那次敌人打的第一颗炮弹是试探性的,第二颗炮弹准会跟着来,躲避一下还是来得及的。可你爸爸为什么没有躲避呢!要知道,当时的十字岭上正集合着无数的同志和马匹,你爸爸不可能丢下部下,自己先冲出去。他是死于自己的职守,死于自己的岗位,死于对革命队伍的无限忠诚啊!”
一场宣讲报告会、一次追忆英雄的足迹、一次赓续红色血脉之旅,让革命先辈的后代们在鸡西有了一次难得的相聚,更让大家在心灵碰撞中产生了共鸣。回忆起先辈们的峥嵘岁月,大家有了说不尽的话语。
王震将军孙女王京京感慨万千:“60多年前,我的祖父王震同志和十万转业官兵在这里点燃了‘第一把荒火’。他们用鲜血和汗水,把这片亘古荒原变成了共和国的粮仓。”
刘亚楼将军之孙刘渊分享说:“老航校从无到有,是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发展壮大的,克服了种种困难,由最初的三十多人一直发展到近两千人。当时飞机少,没有教材没有教员,可就是在这么艰苦的条件下,在3年零9个月时间里,培养出各类航空技术人员560名,为人民空军的创建和发展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英雄从未离开,精神永不过时。今天的我们,虽未经历战火纷飞,但爱国情怀仍是刻在骨子里的责任,民族气节仍是融入血脉的坚守,英雄气概仍是应对挑战的底气,必胜信念仍是干事创业的动力。
“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一场接力跑,我们要一棒接着一棒跑下去,每一代人都要为下一代人跑出一个好成绩。当时代接力棒交到我们手上的时候,我们要继承和发扬革命精神,努力跑好这一棒,完成这一代的历史使命,不断推进祖国民族振兴的脚步。”抗战将领姚石林孙女姚姗的话语引发共鸣。抗战将领常乾坤孙女常立说:“如今的生活是来之不易的,对青年人来说,我觉得坚持自己的信仰、坚持自己的信念是很重要的,坚持的过程很痛苦,但只要坚持了,一定会看到曙光。”
抗战将领魏玉桐外孙女陈玺月对本次活动称赞道:“我认为通过一系列红色活动,可以帮助青少年树立正确价值观,激发青年一代的家国情怀、民族自尊与自信、弘扬艰苦奋斗精神、在逆境中坚韧和勇敢,在顺境中清醒和努力。”
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英雄是最亮的指明灯。市新兴实验学校学生臧若晴说:“左权将军的故事让我明白,我们佩戴的红领巾是红旗的一角,是用先烈鲜血染红的,我们要继续传承红色基因,争做新时代好少年。”
树梁中学学生邹佳露听完宣讲报告后深受触动:“听完这次红色宣讲,我明白了我们这一代学生在能吃饱穿暖、能安心读书的好时候,背后是无数人的努力。作为一名入团积极分子,我像宣讲里的前辈那样,认准目标不放弃,做敢闯敢拼的行动派。”市第一中学学生李烜楠也表示:“我们不仅要铭记英雄,更要传承那份红色基因。我要将这份感动转化为行动,努力学习,锤炼品格,让红色精神在我们手中绽放出新的时代光芒。”
黑龙江技师学院机械制造与装备工程系张云赫则立志以英雄为榜努力钻研专业技能,提升自身本领,以实际行动践行责任与担当。
历史的力量,让80年前的铁血忠魂与2025年的青春脉搏完成了深沉的共鸣,让抗战精神在新一代人心中扎根、生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