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爷爷驾机起义时说,绝不能把炸弹投到同胞头上。”站在市博物馆东北老航校的陈列展区前,开国少将刘善本之孙刘笑鹏的讲述中带着历史的厚重。从1946年国民党空军首位起义飞行员,到东北老航校的建设者,再到新中国空军发展的奠基人之一,刘善本将军的人生轨迹,串起了一段新中国空军从无到有、在战火中涅槃的壮阔历史。近日,现任密山市东北老航校研究会副会长的刘笑鹏来到我市参加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活动,通过他的口述,历史的记忆在展厅的灯光下渐渐清晰,化作“以史为炬”的灼灼光芒。
1946年6月26日,国民党空军飞行员刘善本驾驶B-24轰炸机从成都起飞,却在中途突然转向,冲破层层封锁降落在延安机场——这一行动,让他成为解放战争时期国民党驾机起义第一人。“他看到国民党发动内战的意图,坚决拒绝把炸弹投向同胞。”刘笑鹏回忆。起义后的三个月,刘善本在延安接受思想洗礼,同年9月,他与八路军总部航空队成员徒步奔赴东北,于1947年1月抵达密山,投身东北民主联军航空学校(东北老航校)的建设。彼时的航校条件简陋到“用马车拉飞机、在废墟里找零件”,但刘善本和战友们用“没有条件就创造条件”的韧劲,在冰雪中开辟跑道,用木头模型模拟飞行训练,硬是为新中国空军埋下了第一颗种子。
在刘笑鹏的讲述中,抗战时期的璧山空战是爷爷心中难以磨灭的痛。“1940年重庆璧山空战,日本零式战斗机首次参战,爷爷同届的两位同学壮烈殉国。”他说,刘善本曾主动申请改做战斗机飞行员,却因训练中被僚机撞击重伤而未能如愿。但这份“保家卫国”的执念,最终化作了起义的勇气和建设航校的决心。“东北老航校的精神,是团结奋斗、艰苦创业、勇于献身、开拓新路。”刘笑鹏指着旧址照片感慨,1946年的密山比1958年王震开拓北大荒时还要艰苦,师生们却创造了“马拉飞机”“酒精代替汽油”等奇迹。更重要的是,航校开创了“理论+实践”的实物教学法,让零基础学员在短时间内掌握飞行技术——这种迎难而上的智慧,成为中国空军发展的精神底色。
“今天中国空军的战斗机、运输机、轰炸机部队,往上追溯都能找到东北老航校的根。”刘笑鹏的话语中透着自豪。他提到,爷爷在抗美援朝战争中组织了新中国空军首例夜袭作战,运用电子对抗和照明轰炸等创新战法,而这些战术思维,正源于航校时期"在绝境中求突破"的训练理念。站在当代视角,刘笑鹏特别强调历史对当代人的启示:“抗战14年胜利不易,现在年轻人要建立民族自信心。”他对比道,几十年前人们觉得“国外月亮圆”,但如今中国在各个领域已跻身世界前列。“就像老航校在废墟上建机场,我们这代人也要从历史中汲取力量,靠奋斗实现自强。”
“希望中国空军和国防力量越来越强大,不再有百年前的屈辱历史。”这是刘笑鹏对爷爷未竟之志的呼应,也是所有铭记历史者的共同心愿。从刘善本起义时的民族大义,到东北老航校的薪火相传,历史留下的不仅是泛黄的照片和旧物,更是一种在苦难中奋起、在挑战中创新的精神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