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不晕了,浑身轻快!”70岁的陈先生刚走出手术室,就对着等候的家人露出了笑容。谁能想到,半个多小时前他还在接受脑血管支架手术,而此刻,他已经能自己迈步走回病房——这暖心的一幕,就发生在市中医医院神经外科的手术室门口。
陈先生患有高血压和脑梗死病史,近来频繁头晕,检查发现“左侧椎动脉起始部重度狭窄”,颅内供血不足让他连日常走路都发飘。“传统手术要从大腿根部的股动脉入路,术后得躺24小时不能动,老人本来就怕折腾,我们也担心他吃不消。”家属起初满是顾虑。
神经外科主任邱成才带领团队评估后,给出了一个更优方案:经桡动脉入路进行支架成形术。手术当天,医生在陈先生左手腕的远桡动脉处开了一个微小切口,通过导管将一枚药物涂层支架精准送达血管狭窄处。随着支架顺利打开,术中造影清晰显示:狭窄部位完全撑开,颅内血流瞬间恢复通畅。
“从穿刺到结束,全程不到1小时,伤口只有针眼大小。”参与手术的护士说,当医生告知“手术成功”时,陈先生自己都不敢信,“我还以为得被推着出来,没想到能走着回病房!”术后第一时间,他就说头晕感明显减轻,这让在场的医护人员和家属都松了口气。
这样“高效又舒适”的手术,在市中医医院早已不是特例。自2022年开展“经桡动脉入路神经介入诊疗技术”以来,该院神经外科已完成千余例同类手术。相较于传统的股动脉入路,桡动脉入路不仅创伤小、恢复快,还能避免患者术后长时间卧床的痛苦,大大降低了并发症风险,尤其适合老年患者。
这项技术的成熟,背后是团队日复一日的深耕。2023年4月,《经桡动脉神经介入治疗》斩获鸡西市科技进步二等奖,一举填补了当地在这一领域的技术空白。“从手腕上的‘小通道’解决脑子里的‘大问题’,考验的是精准操作的硬功夫。”邱成才主任说,团队从穿刺角度、导管塑形到器械选择,每一个细节都反复打磨,只为让患者在安全中收获更好的治疗体验。
如今,这项技术已广泛应用于脑动脉瘤、脑血管畸形、血管狭窄等疾病的治疗。走进市中医医院神经外科,经常能看到术后患者当天就下床活动的场景,他们手腕上贴着小小的敷料,笑着和医生交流病情,丝毫不见术后的疲惫。
“下一步,我们还要在脑动脉瘤、脑血管畸形等更复杂的介入治疗上突破创新。”邱成才主任的话语里满是笃定。在这间手术室里,每一次精准的穿刺、每一个顺利释放的支架,都是医护人员用技术守护生命的承诺。而像陈先生这样术后轻松走回病房的患者,正是市中医医院用高超医术书写的“生命答卷”——在这里,先进技术与人文关怀相遇,让每一次治疗都更有温度,每一次康复都更有力量。
孙伟 记者 孙洪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