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网鸡西9月2日电 走进罗哲文老先生的家,满眼的书让我着实吓了一跳。进屋的走廊被摞得比人高的书堆占去了一半,剩下的空间只能容一人半侧着通过,整个屋子一半都堆满了书、照片或放着书柜,连阳台上空调排风装置也被书堵上了,客厅的空调于是只能闲置着。已过耄耋之年的罗哲文先生接受笔者采访时说:“古建筑都是很有价值的,我研究长城还只是其中的冰山一角,我还有很多的事要做。”
●恩师教导记心上
罗哲文至今仍清晰地记得,在师从梁思成期间,从绘图仪器的使用,到削铅笔、擦橡皮等细小环节,梁思成都手把手一丝不苟地耐心教授,使罗哲文受到很规范的训练,接受了严谨治学的熏陶。在罗哲文心里,梁思成是一个勤勤恳恳、非常刻苦、很有远见卓识的老师。而师母林徽因送给罗哲文的《清式营造则例》,罗哲文整整翻阅了60年。
关于修复长城,罗哲文记得恩师强调过3点:长城要整旧如旧,保存古意;长城上游客的休息位置要讲艺术性,要有野趣;千万不能在长城边上种高大的乔木,以免影响观看的效果。
这3条意见罗哲文都铭记在心,并一一力求付诸实施。作为当代国内最著名的长城专家,他促使新修建的各处长城都保持了“古垒斜阳”的韵味,是当之无愧的“世界文化遗产”。
●“研究文物必须身临其境”
1948年,为了对长城进行考察,罗哲文第一次见到了长城。“长城太伟大了。”罗哲文边比划着边说,“我那时去的是八达岭,因为在战争年代,那里是一片破烂,但长城依然很雄伟,气势还在。那时我就感受到,研究文物必须身临其境,不到长城就永远不能体会长城的问题。”此后,他上上下下长城不下数百次,亲自检修、测量、拍照。
修复长城的危险是无处不在的。有一次,罗哲文在嘉峪关烽火台上考察拍照时太专心,一步步往后退时,脚下一滑,掉了下去,幸好下面是草地,方化险为夷。罗哲文印象最深、最危险的一次,是50多岁时去北京延河城黄草梁考察,同行的人觉得他年纪大,就让他坐车上去,在一段很陡、很窄的山路上,车的一只车轮滑出了路牙,悬在半空中,他自己毫不知情,却把车外的人吓得不轻。
虽然已是年过八旬的老人,罗哲文现在依然常去长城看看,并不在意旅途的辛苦。“我觉得上上下下挺好玩的。”他笑着对笔者说。
●破解长城之谜
长城对于世界来说,无疑是一笔巨大的财富。但对它,我们还有很多的未知数或者说是错误的认识。
月球上究竟能不能看到长城?罗哲文认为,长城宽度一般为6米,只靠人眼在20公里的高度就基本分辨不出,即使加上长城的阴影,60公里的高度也足以令它从视线里消除,何况航天飞行起码距地球300-400公里,宇航员要看清长城基本不可能。
常言道,万里长城万里长。长城到底有多长?为了弄清这个数字,罗哲文竟然花费了30多年的心血。以前曾有外国人说长城为2500公里或者3000公里,但经过调查,罗哲文发现,外国人是用尺子从地图上量出来的,但这种测量是错误的。长城不是直线,它上上下下弯弯曲曲。而不同朝代也建造了许多道长城,它们之间有重合,只有把各朝代建造的长城加起来才是长城总长度。罗哲文测量过他走过的一些长城,得出的答案是:长城纵横10万余里。但具体有10万多少里,至今没有人测量过,只有留待后人去破解。
●继续为民族寻找记忆
建筑是一切艺术的综合。其中包括了文学、绘画、诗词、书法等艺术形式,而且每个时代的建筑都运用了当时最先进的技术。罗哲文感叹道:“中国许多古建筑都有对联,屋子里有绘画和诗词,例如那个滕王阁就与诗词书法有着相当大的联系。你看,连长城上射箭的孔周围都有雕刻,中国的古建筑太美了。”中国的古建筑不仅在外形上充满了艺术气息,地理地形上也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天人合一”,虽然说古建筑中讲究的所谓风水有迷信色彩,但其中的科学性是不能被埋没的,例如通风、防水、防渗等等。正是这些建筑的独特艺术魅力,使他愿意献出一辈子时间来好好品味。但罗哲文也遗憾地指出,研究古建筑这一行现在很缺人才,跟学习现代建筑比,古建筑这行没什么钱赚。可一旦真心钻研,就会深深地被古建筑的魅力所吸引,他希望他的晚辈能多学习中国传统文化,并有勤勤恳恳做学问的精神。
有人说过,一个没有历史的民族就好比一个失去记忆的人,古建筑就是凝固的历史,是一个民族最真实的记忆。岁月流逝,当远去的时间和空间都渐渐模糊的时候,而建筑却无声地记录下了人类文明的历史。在为民族寻找记忆的路上,罗哲文走过了65个年头,当年那个壮志踌躇的青年,现在已经是耄耋老人了。他说他将继续走下去,能干多少,就干多少,“当你真心爱上这个行业,你就发现自己已经离不开它了。”
罗哲文小传
罗哲文,中国著名古建筑学家,1924年生于四川宜宾,1940年考入当时中国唯一的古建筑调查研究学术机构———中国营造学社,师从梁思成。1946年,在中国建筑研究所和清华大学建筑系从事研究和教学工作。1950年调文化部文物局,长期从事全国古建筑的保护管理和调查研究工作,曾任中国文物研究所所长等职。是全国政协第六、七、八届委员。现为教授级高级工程师,国家文物局古建筑专家组组长、中国文物学会会长、中国长城学会副会长、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ICOMOS)中国委员会副主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