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网鸡西11月10日电 鲁迅,被过度阐释的鲁迅,仿佛正中了“说得越多知道得越少”的魔咒,他在南京临时政府,既而进北京为教育部部员的那段经历反倒鲜为人知。而这十多年告别青年步入中年的仕途生涯,对于鲁迅是多么的刻骨铭心,其对鲁迅的影响怎么估量都不为过。当前鲁迅研究对这段经历重视不足,不能不说是件憾事。而《时为公务员的鲁迅》的问世,无疑有助于纾解读者这方面的饥渴。
《时为公务员的鲁迅》,选题独特而又新锐,作者在“后记”中称“这是一本向前贤致敬的书”,更是意味深长,因为作者本身也是公务员。以其对公职角色的深切体验,业余写作此书,身受而感同,艰辛且动人。该书可说是站在历史语境再现的基础上,为人们寻找一段久为历史烟尘淹没的伟人足迹。
看得出该书并非“急就章”。作者的写作态度是严肃的,他从公务员的职业、人格及其心理期待等独特视角梳理鲁迅那一段特殊经历。作者构思已久,且经过多年的材料收集和耐心整理,材料之丰赡、准确、新颖,可见其用功之勤。尤为难得的是作者驾驭大宗材料的能力,举重若轻,引用插入史实材料大多不着痕迹,仿佛己出,大量的材料在作者的笔下有条不紊,涓涓而流,阅读时无形之中就会接收到大量的信息而丝毫没有隔膜之感。为此我们看到了一个鲜活的公务员形象,呼之欲出,宛在目前——鲁迅公务员的日常工作、行程安排、同事相处、才干勤绩、晋谒奖励、上下周旋、朋友交往、饮宴赠物、经济来源、欢欣苦闷……乃至衣食住行思,无不以极为详备的史料,全面立体地再现时为公务员的鲁迅,有血有肉,恍若眼前。种种细节细密到位,是该书有别于其它鲁迅传记类作品的一大特色,故此读来饶有兴味。
作者善用材料,且花样翻新。该书采取鲁迅个人回忆与有关史实相印证,他人有关鲁迅的记述与史实相印证,鲁迅同期作品与史实相印证,以及历史材料的总结归纳等方法,力求还原一个真实的鲁迅。同时,作者也不放弃合理的假想与推论。比如,该书独出机杼地假设:如果鲁迅未去做公务员将会如何?如此设问所带来的思考,有力地反证了鲁迅14年公务员生涯对其最终成为文学巨子与思想伟人的重要性。书中“鲁迅vs.章士钊”一节,别出心裁地运用对比法,罗陈比较两人前半生的重要经历,既具启发性,又富有趣味。书中还附有根据相关资料整理的当时教育部不同季节的上班时间表,以及鲁迅年薪、书费波折图等,详尽直观。
该书虽为传记类著述,但是夹叙夹议,敢于在拥有坚实材料的基础上,对鲁迅研究中已有的结论和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比如,追究鲁迅脱离教育部的原因,作者提出:“鲁迅的一只脚已然迈出了教育部,经济因素不可忽略。”对于一些敏感问题如鲁迅与朱安的关系、鲁迅与许广平的关系,鲁迅对袁世凯的态度,作者亦不惮提出公允的看法。许广平在《鲁迅回忆录》中有关女师大风潮的记忆失误,亦在此得到纠正。凡此皆显现了作者的见识。
全书充满现实感,而又凝结着作者自身的感受,故能令人披文入情,启发深思。与时代现实和生活情境场景结合紧密,是此书区别于一般就事论事的学术文章的又一亮点。作者身为公务员,必然对衙门里的那些“潜规则”,“办公室哲学”深有体悟。虽然有时代的差异、政府性质的分别,然而毕竟是同样的社会角色,由此设身处地、推己及人地分析起当年当差做公务员的鲁迅来,便别有一番意味了。“初证政界斗争”、“公务资源”、“沉沦下僚的缘由”、“与上司的周旋”、“友情之考量”等章节,尤其精彩地再现了鲁迅遭遇的官场生活,其中揭示的官场哲学,经得起“圈内人”再三咂摸,这其中熔铸了作者的敏锐观察与深刻体会。
缘此,该书每每营构“有我之境”,深入叙事中融入了个体的情愫。比如,以下表述:“关于二人(鲁迅、许寿裳)的友谊,最令我向往……”,可谓情不自禁;有作者历久阅世的深沉感慨:“领导哪是那么好得罪的?”;有作者连同那些怀瑾抱瑜有志功业的知识分子的共鸣:“济世尚需微权在”;还有作者对鲁迅文章笔法按捺不住的激赏,他是这么评论鲁迅的第一篇小说《怀旧》的:“残忍的故事,偏冲淡以无邪的童趣,其中包含着作者孩提时的记忆,一旦抟形于鲁迅犀利的文笔,凸现的是国人麻木不仁、是非不明、得过且过等看客心理与文化劣根性……”显然,作者确是在用一颗鲜活、敏感的心去体察自己的研究对象,其跨时代的“公务员同感”更让作者切实地把握鲁迅在官场是何等的身不由己,怎样的彷徨叹息。不错,作者是在写鲁迅评鲁迅,可又未尝不是在写自己,何尝不是在以鲁迅的经历写出了公务员阶层的共同感触,那悲欣与希冀,沉沦与挣扎。
最后应予揭橥的是,该书颇讲章法,结构精巧,语言简洁晓畅。全书共分27小节,分别从“‘海归派’&公务员”,“公务生涯”,“从政优胜劣汰纪略”,“上司与同事”,“并不敷用的公余时间”,“器质性不合时宜”等6个方面,翔实完备地展现鲁迅公务员生涯的方方面面。同时,作者又暗铺灰线,以鲁迅始终不渝的文学追求伏脉全书,展现了一代文学伟人毕生坚韧的追索。加上绪论、结语,全书形成一个互相关联、环环相扣的有机整体。
《时为公务员的鲁迅》,是作者怀着一颗虔敬的心,以其厚实的学养功底和辛勤付出,给我们带来了一部雅俗并赏的佳品。当然,此书必定也有本文未曾列及的不尽人意之处,恰如本文不尽列及的夺目之笔。但是,瑕不掩瑜,快读一过后的欣喜与震撼之感,成为我们迫不及待地向大家推介的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