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网鸡西12月8日电 记者(陈敏)从前,富先村人均收入不过几百元,是个穷村。村里人心涣散,别说村民大会,就连党员开会也凑不齐。
2004年,富先村年经营总收入实现5000万元,农民人均收入实现3465元,先后被评为绿色水稻生产专业村、虎林市文明村、鸡西市平安村。一提起村里的这些变化,村民竖起大拇指说,都因为我们有一个好的村党支部书记。这位村党支部书记就是崔延波。
1994年村党支部换届的时候,村民希望崔延波这样的能人带领大家共同致富。当时,崔家开一处采石场,拥有大型农机具3台,年收入10多万元,是当地小有名气的富户。他家人手本来就不够,因此,家人不支持他竞选村党支部书记。但面对乡亲们热情期盼的目光,作为一名党员,他毅然下定决心:我要让大伙富起来,彻底改变富先的贫困面貌。结果,他以高票当选村党支部书记。
上任后,崔延波先抓班子合力,接着又抓党员队伍管理。他在村里实行“党员包户”目标管理制度,即:每名党员帮扶一户贫困户,为贫困户制定一项两年脱贫目标,并把党员包户作为年度考核的主要依据。他自己一下子就包扶了4户。
为了提升全村整体形象,他又抓环境整治。村集体积累少,他就拿出自己家的钱,买水泥管修农田路,出动自家的推土机,组织全村党员、群众出义务工,进行了维修和硬化;并在道路两旁栽花种树,现在的富先村已达到道路通、草木绿、花儿红。他还先后协调镇政府、市自来水公司,解决了群众多年来吃水难的问题,并与市广播电视局联系,帮助全村全部安装上了有线电视,使村民的生活质量有了大幅度提高。
崔延波以村民增收致富为目标,因地制宜,确定经济发展思路。富先村地势低洼,旱田多涝。他通过市场调查,决定从全村4200亩地中,划出1000亩改成水田,以稻治涝。当年年底,水田获得了大丰收。为了扩大种植规模、拓宽农民增收致富渠道,他带领村民到林业局承包土地,将承包的7000亩旱田全部改成水田,到了年底,水稻为全村增加收入200万元,村民们有的还上贷款,有的购买了收割机、插秧机等农机具和电冰箱、电视机等家用电器。
随着水田面积的不断增加,他积极协调水利部门设计水利工程,将村后低洼的地方加高,用石头堵拦河坝,把小青河水直接引入农田灌溉,水利工程挖沟4160延长米,完成土方量12000方,达到户户农田通水,并修好了3000多延长米的农田路,彻底解决了农田灌溉难和田间运输难的问题。
群众再小的事,他也要办好。只要村民有困难找他,他总是有求必应。他借给村民购机械、打井生产物资、种地等方面的短缺资金,还帮助农民购买柴油近400吨,节省资金8000元;贷款300余万元帮助村民购买大型机械20多台。仅2005年这一年他自己就拿出57万元,帮助困难户解决种子、化肥等问题。
他家的农机具还成了村民的“公用车”。哪家农户需要用,到了他家,不用说,开了就走。谁家种地有困难了,他就开着自家农机具无偿服务。谁家有困难,他总会去帮。刘永昌家水田因遭受灾害,土地承包出去偿还债务,日子过得紧巴。崔延波主动协调信用社担保贷款4万余元,帮助他制定计划确定致富项目,先还清了15000元的债务,再用剩下的钱,发展肉牛养殖,并帮助他解决了4亩的养牛场地,饲料地3亩,建起了牛舍。现在,刘永昌的肉牛已从15头发展到50头,年收入在5万元以上。孙井海有耕地230亩,因遭受灾害欠外债8万元,种子、化肥缺了,就到他家的店里去取。孙井海因儿子结婚缺钱找到他时,他正跟群众研究致富项目,老人不好意思地走了。崔延波看在眼里,追了出去,帮助解决了4000元钱,解了他燃眉之急。崔延波的儿子患有严重的风湿病。在治疗过程中,了解到村民丛俊昌家的孩子丛军也患有同样疾病,无钱治疗。他就把自己孩子的用药送给他,每次在给自家孩子买药时,都要带出一份给丛家,并帮助丛俊昌,解决生产资金5000元,把自己家的农药、化肥提供给他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