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签发时间:
2005-12-16
|
|
市委政研室课题组
内容提要: ○坚持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核心,集中体现了我们党“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执政理念。 ○科学发展观的实质是实现经济社会又快又好地发展。 ○倡导全面发展观,就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全面推进经济、政治、文化与社会建设,实现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 ○科学发展观要求做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协调发展是关键,协调发展,就是保持城市与农村、发达地区与欠发达地区、经济与社会相协调,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推动经济政治、文化建设的各个环境、各个方面相协调。 ○可持续发展是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还不对后代人满足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
在新世纪、新形势、新任务面前,我们党在总结我国长期发展实践经验,借鉴世界各国发展经验和科学审视国际形势变化,全面把握现阶段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阶段性特征,明确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战略目标的基础上,集中全党的智慧和经验,确立了科学发展观的重要思想。
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实现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这一理论博大精深,内涵极其丰富。坚持以人为本,就是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谋发展、促发展,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经济、政治和文化权益,让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全面发展,就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全面推进经济、政治、文化与社会建设,实现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协调发展,就是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推进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相协调,推进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的各个环节、各个方面相协调。可持续发展,就是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实现经济发展和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坚持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保证世世代代永续发展。
科学发展观继承了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同志关于发展的重要思想,用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丰富了马克思主义的发展理论,是我们党在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中形成的重大战略思想。涉及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各个环节,涵盖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发展各个领域,贯通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各个方面,用一系列富有鲜明时代特点的新思想、新观点,进一步深化了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发展模式、发展战略、发展动力和发展目的的认识,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发展观,是以人为本、造福人民的发展观,是整体推进的发展观,是坚持和平发展的发展观。这一理论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继承前人又勇于创新,深刻阐明了发展的本质和基本内容,揭示了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进一步深入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根本问题,标志着我们党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共产党执政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达到了一个新高度,实现了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指导思想的又一次与时俱进,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指导意义,并将随着实践的发展而越来越充分地显示出来。
当前,我们正处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关键时期。这一时期,抓住发展机遇,破解发展难题,把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推向前进,关键就是要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鸡西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并贯穿于经济社会发展的全过程、落实到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环节,切实把经济社会发展转到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轨道。 一、以人为本: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 坚持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核心,集中体现了我们党“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执政理念。用科学发展观统领发展全局,就是要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坚持把人民群众的富裕作为“第一目标”,把人民群众的意愿作为“第一信号”,把人民群众的难题作为“第一任务”,努力构建富有活力、公平正义、稳定有序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1.切实解决好人民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实现社会公平。人民群众是实践的主体,群众利益是我们党的最大利益。维护和实现好人民群众最现实、最关心、最直接的利益,就是要从切实解决好人民群众关切的热点、难点问题入手,努力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就业是民生之本。因此,我们要把扩大就业再就业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进一步加强指导和服务,切实解决好就业问题。坚持在发展中解决就业再就业问题,注重发展劳动密集产业、中小企业和社区服务业、公益性事业,培育更多的就业增长点,实现发展经济和扩大就业的良性互动。进一步建立健全有利于困难群众,特别是下岗职工就业再就业的各项优惠政策,搞好就业培训,努力创造公平、公正的就业环境。健全社会保障体系,认真抓好社会保障工作。进一步扩大养老、失业、医疗、工伤、生育保险的覆盖面,做到应保尽保。进一步建立和完善农村医疗保障体系,大力提高农民健康水平。继续开展好城市“一帮一”扶贫解困工程和农村开发式扶贫活动,积极发展社会福利、社会救济、优抚安置和社会互动等社会保障事业,真心实意地帮助弱势群体和困难群众,使他们享受到社会发展所带来的成果。
2.调动一切积极性,激发社会活力。进一步加大改革发展力度,坚持鼓励竞争、效率优先的原则,积极稳妥地推进国有企业改革。按照“两好一快”的方针,通过租赁、出售、股份制改造等多种方式,大力引进战略投资者,使国有资本全部退出,职工身份全部置换,职工利益得到保障,使绝大多数国有企业存量资金得到盘活,质量效益得到提高,重新焕发企业活力。要大力实施民营经济发展战略,充分发挥民营经济机制灵活、市场反应敏捷、产权清晰、控制力强等特点,积极引导民营经济参与国有企业产权制度改革,进一步上规模、上档次、上水平,促进民营经济实现又快又好发展。要把企业和人才作为鸡西发展最宝贵、最主要的稀缺资源,把环境作为加快发展的核心竞争力,通过创造一流的投资环境以降低企业的发展成本,创造良好的生活环境以降低人才及其他劳动者的生活成本,吸引国内外500强等一批大企业、大财团来鸡西投资兴业,吸纳高级技术专业人才到鸡西创业,施展才智。放手让一切劳动、知识、技术、管理和资本的活力竞相迸发,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以造福于民。
3.创新管理机制,维护社会稳定。以加强执政能力建设、提高管理社会的效能为目标,进一步加快政府职能转变,创新管理和工作方式,加快建设法治政府、效能政府。要健全完善公众参与、专家咨询、集体决定的决策机制,建立重大决策征求意见制度、社情民意反馈制度、专家咨询制度,实行重点工作通报和新闻发言人制度,不断提高工作的透明度,自觉接受群众和社会监督。健全完善矛盾纠纷排查调处机制,做好信访接待工作,变“上访”为“下访”,及时发现和化解各种苗头性、倾向性问题,努力把矛盾解决在基层、化解在内部、消除在萌芽状态。健全完善社会治安防控体系,以创建“平安鸡西”为目标,深入开展严打整治斗争,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坚决取缔和打击一切影响社会稳定的消极势力。健全完善安全生产长效机制,突出抓好以煤矿生产安全为重点的安全工作。加大安全投入,强化各项管理,严明各项制度,严肃查处各种隐患,确保安全生产和运行。健全完善各种突发事件的应急机制,努力提高及时、正确应对重大自然灾害、公共卫生安全、社会风险、防范处置突发事件的能力。增强社会管理整体合力,促进社会稳定有序发展,为人民群众创造一个健康、祥和、安宁的生产生活环境。
二、又快又好: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内在要求 科学发展观的实质是实现经济社会又快又好地发展。又快又好发展,是发展速度和运行质量并重,在提高经济运行质量的基础上加快发展速度,是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兼顾的发展。坚持和努力实现又快又好发展,是当前以至今后我们经济社会建设必须遵循和实践的一个方针。
实现又快又好发展,要求我们必须努力突破发展瓶颈,摆脱发展压力。长期以来,资源型经济一直作为鸡西建设发展的重要支柱,依靠资源利用和开发实现了全市经济社会的较快发展,但是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市场经济的不断完善,制约我市进一步发展的深层次矛盾和问题陆续显现出来,由于产业结构单一、经济管理粗放,市场化程度不高、经济运行不稳而导致的实力不强、规模不大、发展不快、群众不富等现象,使鸡西在改革开放、竞相发展的进程中,从领跑者褪变为参与者。近年来,我们大力调整产业结构,扩大改革开放,保持了经济社会较好较快发展,但距离我们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还有很大的距离,相比于全省、全国,我们的发展速度、经济总量,都是与鸡西的地域面积、资源规模、人口数量不相符。同时,在我市的不同领域和不同地区,也存在着明显的发展差距,出现了地区性的发展不平衡,尤其在财政增长和社会发展上。坚持用发展的办法解决前进中的问题,这是改革开放以来全党总结的一条重要经验。鸡西有着实现又快又好发展的基础和优势,也有创造加快发展新奇迹的勇气和胆识,这是我们在重要战略机遇期实现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的最重要力量。
实现又快又好发展,要求我们必须始终争取主动,加快振兴步伐。本世纪头二十年,尤其是“十一五”时期,是我们必须紧紧抓住并且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加快发展,必须抓住机遇,主动出击,千方百计地争取又快又好发展。这就要求我们要积极转变发展观念,彻底摆脱对资源的依赖,走出消耗资源发展经济的路子;创新发展模式,加快形成鸡西特色、本地特征的经济发展模式;努力提高发展质量,认真有效地解决好城乡差距、地区差距、居民收入差距、就业压力、社会事业发展相对滞后、人口增长、经济发展同生态环境、自然资源的矛盾加剧等一系列问题,更加注重优化结构、提高效益、降低消耗、减少污染,更加注重实现速度和结构、质量、效益相统一,更加注重经济发展和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只有坚持科学发展观不动摇,坚定又快又好的发展方向不动摇,我们才能避免经济大起大落,保持经济社会较快发展。 总之,实现又快又好发展,就是要按照《建议》的要求,把科学发展的理念贯彻落实到“十一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方面和整个发展过程,真正做到“坚持发展是硬道理”与“坚持科学发展”的高度统一,“坚持科学发展”与“把发展转入全面协调可持续的轨道”的高度统一,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促进鸡西经济大发展、快发展、跨越式发展。
三、全面发展: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目的 传统的发展观,偏重于物质财富的增长而忽视人的全面发展,简单地把经济增长等同于经济发展而忽视社会的全面进步,把生产总值的增长作为衡量经济社会发展的核心标尺而忽视人文的、资源的、环境的指标。在这种发展观的引导下,“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在实际工作中往往就演变成“以GDP为中心”,把“发展是硬道理”错误地理解为“增长率是硬道理”、“GDP”增长是硬道理,“GDP”被放置在一个至高无上的地位,以为它能解决一切问题。发展实践证明,这是十分片面和危险的,它导致了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不能同步发展,经济和社会的严重脱节,结果产生了一系列社会问题。倡导全面发展观,就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全面推进经济、政治、文化与社会建设,实现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科学发展观关于全面发展的观点,既继承了我党一贯重视社会主义经济、政治和文化建设的思想,同时,又明确提出了加强社会建设的任务,要求社会建设与经济、政治、文化建设相协调,是我们党关于经济社会发展规律、发展内涵认识的一次飞跃和深化,是从当前社会领域面临的问题出发提出的新任务,这对于推动社会全面进步具有重要意义。要加强社会主义政治建设,健全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坚持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建立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要扩大社会主义民主,保障广大人民行使选举权,参与民主决策、民主管理等权利;要进一步完善社会主义法制,坚持依法治市,加大普法宣传力度,提高全民法律意识,加大执法力度,做到司法为民。要加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把握先进文化的方向,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和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大力发展教育和科学事业,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积极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鼓舞人们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信心和斗志。要加强社会主义社会建设,健全社会管理体制,发挥党委的领导核心作用,完善政策的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公开服务以及发挥各类社会团体、行业组织和社会中介组织的作用;要重视社区建设,在全社会形成团结、平等、和谐、互助的人际关系和热心公益、扶贫帮困的社会风尚。树立和落实全面发展观要在高度重视经济建设和物质文明的发展,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动摇的同时,又要坚持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和谐社会全面发展。把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与和谐社会建设的任务同步部署、同步落实、同步抓好,同步形成相互联动,相互促进,相互提升的良好发展机制,从而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四、协调发展: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基本原则 科学发展观要求做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其中,协调发展是关键,协调发展,就是保持城市与农村、发达地区与欠发达地区、经济与社会相协调,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推动经济政治、文化建设的各个环境、各个方面相协调。社会发展的实践已经表明,只有做到协调发展,全面、可持续发展才有可能。如果单纯追求经济增长,不重视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不注意解决城乡、区域发展不平衡问题,无视人与自然的和谐,在经济增长中产生的一些社会矛盾就可能不仅得不到解决,反而愈演愈烈,最终制约经济增长,全面、可持续发展也就会落空。就我们鸡西而言,由于历史上的原因,我市形成了市区、矿区、林区、垦区优势明显的四大板块,拥有资源优势、技术优势、土地优势、产业优势和强势经济,但因体制等诸多因素的制约,地方、矿区、林区、垦区条块分割,各自为政,发展不平衡,严重制约了区域一体发展。我市农民收入水平、消费水平与城乡居民差距较大,据统计,我市城乡居民人均收入差距比为2:1。经济与社会发展还不够协调。虽然这些差距在一定程度上是由于自然、历史、资源等因素共同构成的结果,但是如果放任扩大,区域、城乡、经济社会不平衡终将阻碍我市小康社会的全面建设步伐,不利于和谐社会目标的实现。要想改变这种状况,就必须要按照中央《建议》所提出的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按照“五个统筹”的要求,正确处理好地企、城乡和经济社会之间关系,切实把科学发展观落到实处。
一是地企联手打造强势经济。市区、矿区、林区、垦区之间的关系是鸡西特殊的生产关系,地企联合是鸡西最大的优势。实践证明,要真正实现区域发展的持久性和有效性,就应该联心、联利、联根,只有这样,才能联得上、联得住、联得牢、联得好。因此,要按照“存量不放、增量共享、变量多让”的原则,规划一起定,资金一起放,项目一起做,事业一起干。通过园区联办加快优势产业发展,招商引资联手引来大项目、大企业,城建项目联动加快城市建设步伐,生态环境联建加快生态城市建设,推动区域经济一体化协调发展。
二是促进城乡协调发展。统筹城乡协调发展,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内容,是解决“三农”问题、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和重大任务。加快资源型城市发展,要在加快城市发展的同时,关注农村、关心农民、支持农业,认真解决好“三农”问题,实现城市与农村协调发展的良性互动。坚持城乡协调发展,就是要在经济社会发展基础上不断推进城镇化,可以加强城乡联系,在更大范围内实现土地、劳动力、资金等生产要素的优化配置,有序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实现以工促农、以城带乡,最终达到城乡共同繁荣进步。同时,城区要发挥优势,靠科技、靠网络、靠功能带动县(乡)发展;加大产业带动力度,通过创办龙头、联上项目、转移加工等形式,加快产业化步伐;加大功能辐射力度,在科技、信息、市场等方面加强服务,推动县域经济加快发展。县(乡)要充分发挥自身特点,为城市搞好原料基地建设,积极探索联合协作新途径,不断增强自我发展能力。通过以城市反哺农村、工业反哺农业、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真正解决好“三农”问题,实现农民与城镇居民的共同富裕。
三是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就是指经济发展与社会发展相互适应、相互配合、相互促进、有序发展。也就是说,经济发展是社会发展的基础。只有经济发展了,才能为社会发展提供物质条件,也只有经济发展了,才会提出相应的社会发展的需要,社会发展是经济发展的目的。发展生产和从事一切经济活动,归根到底都是为了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改善人们的生存环境和提高生活质量,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发展是解决我们鸡西这个资源型城市一切问题的关键,但是这个发展不仅包括经济增长,也包括科技、教育、文化、卫生等公共社会事业的发展。因此,只有统筹鸡西经济社会发展,切实关注和解决失业、贫困、教育、医疗、公共卫生以及社会公正问题,才能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实现社会全面进步。
五、可持续发展: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内容 可持续发展是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还不对后代人满足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也就是说,既要考虑当前的需要,又要考虑未来发展的需要,不能以牺牲后代人的利益为代价来满足当代人的利益。它要求我们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和消费方式,着力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走科学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路子。 可持续发展是当今社会面临的共同课题。鸡西作为以煤为主体的资源型城市,为国家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随着煤炭等资源的强力开发,我市资源存量下降,剩余可采储量明显减少,煤炭开采难度加大,采空沉陷,废弃物污染严重,生态退化、环境污染等问题也日益凸显,给今后我市长远发展造成了巨大压力。可见,大力推进可持续发展,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之路刻不容缓。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要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因此,我们要从实际出发,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处理好经济建设、人口增长与资源利用、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推动整个区域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一要坚持科学开发。能源资源问题,是关系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重大战略问题。鸡西因煤而立,因煤而兴。过去,由于历史和自然等诸多原因,对煤炭资源的开发总是停留在卖原材料上,生产经营非常粗放,加之只重开发、轻环保,导致生态环境恶化,造成越开发越穷的局面。要使资源优势变为产业优势和经济优势,必须对资源进行综合开发、深度加工、高效利用,延长产业链条,提高附加值,走煤焦、煤化工、煤电一体化的发展路子。
二要大力推进循环经济。为了使资源型城市纳入可持续发展的轨道,必须坚持资源开发与节约并举的原则,形成循环经济模式,这就是将传统经济活动的“资源消费———产品———废物排放”的开放型模式变为“资源消费———生产———再生资源”的闭环型模式。其结果是使资源消耗减量化、再利用和资源再生化。主要做法是,大力实施节能降耗工程提高资源使用效率,大力采用节能、节水、节材的新工艺、新技术,健全再生资源回收利用体系,提高再生资源回收利用率。全面推行清洁生产,大力开展资源综合利用,从源头减少废弃物的产生,努力实现废弃物的循环利用,实现环境标识、环境认证和政府绿色采购制度,完善再生资源回收利用体系。积极转变人们的消费观念,大力提倡绿色消费,提倡健康文明、有利于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生活方式和消费方式。通过企业层面的小循环、产业层面的中循环和区域层面的大循环,努力锻造良性的区域经济新格局。
三是大力加强生态环境建设。未来环保问题解决不好,将会极大地制约经济发展速度,并使生存环境不断恶化,而目前生态环境状况不容乐观的现实,决定了根治环境问题的艰巨性和复杂性。环境友好型社会这一新概念的产生并非“一蹴而就”,这是国际社会发展经验的总结,是实现环境与社会综合发展的新理念。需要提出的是,我国在环保建设前期阶段的探索中已经积累了许多成功的经验。1995年至今,国内陆续开展了创建环保模范城市、生态示范区、生态省(市、县)、环境优美乡镇、环境友好企业、“绿色学校”、绿色社区等一系列创建活动。它们的共同特点是以发展循环经济为核心,以转变发展方式为出发点,是从不同范围、不同层次对可持续发展、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实践。因此,必须从基本国策的战略高度重视环境建设,加强自然保护区建设,加快以退耕还林、还草、污染治理和生态市(县)建设为主要内容的生态建设。
|
|
来源:
鸡西市委宣传部
|
作者:
|
编辑:
宋宝渌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