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签发时间:
2005-12-16
|
|
市科技与信息产业局课题组
内容提要: ○科学技术发展,要坚持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不断增强企业创新能力,加快建设国家创新体系。 ○加强科技创新,发展循环经济,大力实施科技创新工程和科技“双百”工程是落实科学发展观,切实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战略举措,也是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 ○提高科技创新能力关键是加快推进我市开放型区域科技创新体系建设,加强体制创新和机制创新,不断深化科技体制改革,进一步整合现有科技资源。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科技发展的战略基点和调整产业结构、转变增长方式的中心环节,大力提高原始创新能力、集成创新能力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科学技术发展,要坚持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不断增强企业创新能力,加快建设国家创新体系。这为科技发展指明了方向,也为我们科技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为此,“十一五”期间,我市科技与信息产业工作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紧紧围绕我市经济结构调整和“1234510工程”,牢固树立和落实科学的发展观,充分发挥科学技术作为第一生产力的重要作用,以重大科技创新和产业化项目为依托,大力实施科技创新工程和科技“双百”工程,加快构建开放型区域技术创新体系,用高新技术、信息技术改造和提升传统产业,提高科技创新能力,促进循环经济的发展,为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支撑。
一、加强科技创新,发展循环经济,推进科技创新工程和科技“双百”工程的有效实施
加强科技创新,增强科技对经济的支撑作用。坚持“技术引进与技术创新并举,成果推广与自主开发并重”的方针,以重大科技创新和高新技术产业化项目为载体,以科技产业化为目标,大力实施科技创新工程和科技“双百”工程,在“十一五”期间,重点落实100项科技项目,推广100项先进适用技术,进一步加快高新技术产业化的步伐,培育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新技术企业和产品,培育、发展和壮大龙头企业。广泛开展产学研合作,大力开发高科技产品,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加大以延伸产业链为目标的技术改造,提高资源深加工和综合利用水平。充分发挥我市煤炭优势,依托煤炭资源,打破行业壁垒,实行跨行业、跨区域发展,重点延长煤炭加工产业链,开发洁净煤、环保型煤,促进煤转电、煤转焦、煤化工的发展。重点发展煤转电、煤化工、煤焦化和煤气化等优势产业,延伸产业链,实现产业化,抓好与煤共伴生矿物的开采利用,合理配置资源,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做强做大煤炭产业,积极发展拓宽与煤炭相关的产业。重点向煤炭的下游产品延伸,从一次能源向二次能源转化,大力支持和扶持煤矸石、粉煤灰等在建材产品和在筑路、复垦、回填等方面的利用。
大力发展循环经济,促进清洁生产,切实保护好生态环境。坚持以人为本,全面落实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立足技术创新,加强国内外的交流与合作,引进新技术、新方法,为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和谐社会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支撑。重点开展环境污染预防与治理、固体废弃物的处理、资源合理高效利用、重点行业清洁生产、生态保护等关键问题与技术的研究;重点发展流域水污染综合防治技术、高浓度有机废水处理技术、高浓度难降解污水生物处理技术、膜分离污水资源化利用技术;重点开展固体废弃物综合处理技术、垃圾分选技术、再生资源回收与循环利用技术、有毒有害废渣治理与回收技术、垃圾堆放与安全填埋技术及垃圾生物法处理技术;重点发展控制工业排放挥发有机气体技术、有毒有害废气处理技术、工业废气脱硫脱氮技术、消烟除尘技术、废弃物去除有毒及脱臭技术。 大力推进节水节能节地节才,加强资源综合利用,完善再生资源回收利用体系,全面推行清洁生产。积极开发和推广资源节约和循环利用技术,加快企业节能降耗的技术改造。集中力量在一些重要领域实施一批高新技术产业化工程,对加快我市经济发展形成强有力的带动作用。优先发展节能、节水、新能源和现代矿产资源勘探等技术,在大幅度提高资源使用效率的同时,开拓新的资源利用空间。围绕生态恢复、污染治理和循环经济领域的科技问题开展相关科研攻关,为生态环境的改善提供有力的科技支撑。
加大新产品开发力度,促进产业结构优化技术升级。按照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走新型工业化路子的要求,依靠科技进步与创新,进一步调整优化全市工业产业产品结构,全面提升工业整体素质。开发高科技含量、高水平、高市场占有率、高出口创汇的新产品。采用高新技术延长机械冶金产品加工产业链,开发机电一体化、节能、专业化、配套化等机电新产品,高性能特种钢、型材、制品等新型冶金制品;采用高新技术延长非金属建材加工产业链,深度开发石墨、硅线石、钾长石、玄武岩等非金属矿产资源深加工制品,工业废渣综合利用制品,新型化工建材制品;突出地方特色,延长绿色食品加工产业链,无公害食品向绿色食品、有机食品。
二、加强自主创新,推进科技进步,进一步优化我市产业结构
加大农业科技示范基地的建设力度,提高绿色农业的科技含量。按照工农协同、城乡统筹发展的要求,面向农业、农村和农民开展科技工作。在已初步建成大白鱼繁育示范基地、“AA”级绿色水稻示范基地等的基础上,高质量、高标准地建设好绿色食品水稻基地、绿色良种繁育基地等涵盖种植业、养殖业的12个省级绿色农业科技成果推广示范基地,以及无公害蔬菜出口基地、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和市级农业科技园区,充分发挥各类农业科技示范基地的龙头带动作用和示范辐射作用,推动我市农业向现代农业迈进。推广应用一批农业先进实用技术,引进示范一批种植业和养殖业的优质品种,组织实施一批农业高新技术研究和产业化项目,加快农业科技示范基地建设,推动我市绿色食品经济和现代农业的快速发展。
重点抓好大豆优质超高产生产技术体系示范与推广、米糠油提取谷维素系列产品、兴凯湖大白鱼养殖推广、应用胚胎性别鉴定技术提高奶牛繁育率试验、年产10万立方米中密度稻草板、纤维素酶及纤维素复合酶添加剂、珍宝岛牌有机南瓜子生产加工等项目,加快农业科技信息化建设,实现三县(市)六区科技部门联网,建立农业科技服务体系,加快农业科技园区建设,加大绿色水稻、无公害蔬菜出口力度,推进农业“四个升级”。
坚持扶优、扶强、扶壮,发展壮大农副产品加工型龙头企业。通过整合龙头、改选龙头、新上龙头,发展壮大中介组织等措施,全面提高农业产业化水平。以绿都集团、鸡西金源集团有限公司、领先食品有限公司、鸡西绿然油脂有限公司等龙头企业为重点,加大力度,重点扶持,提升粮食加工水平,做大做强粮食加工龙头企业。以鸡西东富粮油公司、麻山海泰食品公司、麻菇山庄洒业有限公司等龙头企业为重点,提升经济作物精深加工,提高经济效益,做大做强经济作物加工龙头企业。以兴达米业集团、玉人蒸熟米有限公司、鸡东万寿菊提纯加工厂、西郊乡筹建的对俄农副产品批发市场等龙头企业为重点,提升外向型农业市场竞争力,做大做强外向性农业龙头企业。纤维素酶及纤维素复合酶添加剂、绿色甜玉米生产加工、MI生物肥、年产十万立方米中密度稻草板、米糠油提取谷维素系列产品、兴凯湖大白鱼养殖推广、珍宝岛牌有机南瓜子生产加工等项目要尽快扩大生产规模,实现产业化,靠项目拉动,发展一批农业龙头企业,培育我市新的经济增长点,带动我市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 建立绿色食品生产基地保护区,对已获认证和正在开发中的绿色食品生产基地实行封闭式管理,保护好绿色食品基地的生态环境。严格按绿色食品生产要求使用农药、化肥、兽药、渔药,从源头上为绿色食品开发提供质量保证。以先进的科学技术支撑,提高绿色食品生产加工层次,拓宽开发领域,开发高科技含量、高附加值,系列化的精深加工品种。
重点发展肉奶牛、大鹅、绿色珍禽、水产品等,加快主辅换位进程;由绿色食品向绿色生产资料延伸,加大MI生物肥等无公害,绿色生产资料的研发工作,形成一个完整的绿色食品产业链;由绿色食品向无公害,有机食品延伸,重点发展无公害蔬菜,水果和有机白瓜、红小豆、芸豆等产品;由初级产品向精深加工产品延伸,重点开发玉米乳、蒸熟米、方便米/米糠油等产品的精深加工,提高产品的附加值;由国内市场向国外市场延伸,巩固北京、广州、大连等大中城市的市场,进一步扩大美国、俄罗斯、韩国、日本等国际市场,提高绿色食品市场占有率。
推进良种工程,推广以荷斯坦奶牛、安格斯肉牛等为重点的优质畜禽品种。积极推广畜牧五项高产,青贮饲料种植,胚胎移植技术,畜牧五项技术应用面达到80%以上。加快推广舍式饲养、推广彩钢瓦结构、高效节能温室等标准圈舍。以动物疫病防治为重点,坚持预防为主的方针,抓好畜产品安全生产。实行计划免疫和强制免疫相结合,加大动物疫情的快速诊断和反映能力,提高动物疫病、疫情防治水平。以机械化旱作节水配套技术、保护性耕作技术、设施农业工程技术、优质大豆综合机械化技术、玉米密植精播机械化技术,绿色水稻全程机械化技术、大豆行间覆膜、残膜回收机械化技术、畜牧饲料生产机械化技术、水稻玉米、大豆标准化生产技术等新技术推广为重点,不断提高农业生产种植的科技含量。同时,做好耕地保护、防止水土流失、节水抗旱、推广节水浅灌技术、加强工矿区废弃地恢复治理等项工作,搞好环境治理,改善我市矿山环境和生态环境。
加大矿产资源的精深加工力度,推进我市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我市煤炭、石墨、硅线石、钾长石、白云石、玄武岩等多种矿产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是关系到我市老工业基地改造培育可持续发展产业的关键。我们要加强煤炭深加工、煤化工、石墨深加工、钾长石、硅线石、白云石、玄武岩等多种矿产资源的科学开发与利用。以开发洁净煤、煤化工、煤电煤气转换,高纯石墨、膨化石墨、氟化石墨、石墨纸、石墨乳、石墨电极等深加工,钾镁肥、碳酸钾、氧化铝、硅肥等加工,玄武岩连续纤维、硅线石耐火材料、白云石提炼金属镁等为切入点,加强技术提升与产品升级,不断开拓国内、国际市场,真正把我市的资源优势转变为经济优势。
加强高新技术产品的开发与应用,用高新技术改造和提升传统产业,围绕我市老工业基地振兴存在的重大关键技术难题,组织社会各界科技力量进行联合攻关,充分发挥我市现有科技力量的人才优势,集中力量解决重点难题,本市解决不了的,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办法,请国内外大专院校、科研院所的有关专家进行专题专项攻关,对于国内外已经取得的高新技术科研成果,只要适用于解决我市重大科技难题就要进行技术引进,争取在2010年以前将“大功率石墨电极增强与耐氧化的研究”、“钾长石综合开发利用的研究”、“玄武岩连续纤维的开发研究”、“洁净煤技术的开发与利用”、“硅线石深加工”等重大课题取得突破性进展,为我市老工业基地振兴提供接续产业和新的经济增长点。
加快北药产业化进程,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充分利用鸡西地区丰富的北药资源,加快中药现代化和生物医药研究开发及产业化进程。加大北药开发技术创新力度,加快现代中药开发和传统中药改造的步伐,重点抓好刺五加、双黄连、益脑宁、血塞通系列产品的项目开发,实现北药加工业的快速、持续发展。重点开发刺五加、双黄连、黄芪等八大系列产品,大力推进企业GMP改造,提升医药企业生产能力。实施扶强龙头发展战略,努力培育出自己的医药龙头企业和特色名牌产品。
重点对北药现代化、国际化过程中急需解决的关键技术和方法进行攻关,加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创新药物的研究开发,加快医药技术创新体系建设,全面提升北药的创新能力和研制水平,推动我市医药产业的快速健康持续发展;重点开展制剂关键技术、药物新剂型、新辅料研究,以及重大产品及特色新药中试放大与产业化开发关键技术研究;重点支持新型生物药物及疫苗、抗肿瘤药物、心脑血管药物以及有资源优势可形成规模化生产药品的开发;重点开展北药种植、加工、产品开发、生产的科学化、工程化、标准化研究;重点开展中药制药关键技术应用研究及其产业化开发,中药安全性、药效学评价体系的研究。
优先支持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中药新药及中药新剂型、重要有效成分、中药浸膏工艺、中医药临床应用、营养滋补品和保健药品的研发;优先支持采用现代化先进技术进行中成药的二次开发研究;优先支持液体制剂采用澄清技术、酶技术用于重要提取及结构修饰;优先支持刺五加、双黄连等中药注射液的提取液精制采用高速离心及超滤新技术;优先支持中药纳米新技术应用,生物利用度、资源利用率和疗效进一步提高;优先支持直接药粉入药的中药采用超微粉碎新技术,资源得到高效利用、剂量减少、疗效提高;优先支持中药提取工艺采用模拟中药在人体内代谢过程仿生新技术;优先支持CO2超临界萃取技术在中药提取中的应用。
加强对野生药材资源的合理保护和科学开发的力度,建设一批北药种植科技示范基地。加快虎林医药科技园区建设进程,力争用五年的时间,使虎林医药科技园区完成产值20亿元、利税5亿元,早日实现我市医药工业质的飞跃。 采取有效措施,推动民营科技企业大发展。进一步优化环境,加强服务,全面提高民营科技企业的整体素质和竞争力。引导民营科技企业积极参与国有企业改革和资产重组,对国有企业进行收购、兼并、租赁、控股和参股,加快民营科技企业低成本扩张和做大做强的步伐。加大扶持力度,积极扶持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具有较大市场潜力和竞争力的民营科技企业大户,将其申报的科技含量高、市场前景广阔的科技产业化项目,纳入各类科技计划,予以大力支持,推进民营科技企业规模化发展。进一步落实优惠政策,引导科技人员领办、创办民营科技企业,促进我市民营科技企业长足发展。全力推进鸡冠民营科技企业示范基地建设。
三、3加强集成创新,实施信息化工程,加快推进我市经济和社会信息化进程
大力推进企业信息化进程。运用信息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实现企业经营管理信息化,带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在全市企业中全面推广生产过程自动控制和优化、机电一体化、智能化仪表,重点推广CAD/CAM、MIS、CIMS、ERP等信息应用技术,建立灵敏、准确的信息系统,提高技术创新能力和现代化管理水平,进而推动产业结构升级,实现经济增长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以鸡西煤机制造有限公司、北方制造有限公司等省信息化试点企业为龙头,推进企业信息化,从根本上转换企业经营机制,改变企业粗放型管理模式,提高企业现代化管理水平,进而带动整个工业企业经济效益的提高。
积极开发、利用信息资源,促进全社会信息产业发展。按照《黑龙江省信息资源开发利用规划》的总要求,突出抓好我市信息资源的开发和利用,重点开发涉及国计民生和时效性较高的信息资源,搞好国际电信业务,IP电话业务、长途电话业务等,推出WAP无线上网业务,建成鸡西市数字城市信息公共服务平台,组建鸡西市信息中心,搭建《中国鸡西》总平台,各单位、各部门网络信息资源和局域网纳入总平台,抓好信息源,建立项目库,提高信息资源利用效率和应用质量,实施全市网上信息资源的统筹规划和系统管理,重点建设政务信息、经济信息、商务信息、农业信息、科技情报信息、企业信息、北药信息、社会保障信息、教育领域信息、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信息、旅游信息、人才信息等数据库,促进网上信息发布与交流,促进全社会信息化的发展。
加强信息网络的建设与管理。打破垄断、鼓励竞争、促进整合、形成合力、服务大局,调动各方积极性,保证网络结构完善和信息资源共享,实现优势互补,确保全市网络建设健康发展和良好的经济社会效益。不断提高网络能力和运行质量,完善全市网络结构和深化服务功能,拓展网络应用范围,充分发挥现有网络存量资源的运行能力,避免网络资源浪费和无序竞争,促进“三网结合”,更好地为政府上网、企业上网、家庭上网和各行各业提供服务。
突出抓好重点信息化工程,提升信息产业发展水平。进一步加大信息化工作推进力度,突出抓好我市重点信息化工程,利用3———5年的时间,建设我市信息化网络。实施政务信息化工程,以实现信息资源数字化、办公自动化、管理现代化、决策科学化、政务公开化的电子政府目标;实施农业信息化工程,建设市、县(市)、乡三级农业信息网络;实施企业信息化工程,成立市场化运作的分层次企业信息服务与咨询中心,为企业信息化建设提供必要的技术支持;实施科技情报信息工程,加速扩建鸡西市科技情报网站,到2010年网站发展到100户;实施社会保障信息系统工程,以政府网络平台为基础,建成社会保险、劳动就业、民政事业、社区服务等社会保障有关业务的统一的信息系统;实施教育领域信息化工程和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信息化工程。
四、加强机制创新,整合科技资源,加快构建我市开放型区域科技创新体系
推进科技合作体系建设,积极推动我市老工业基地的调整改造。依托域内外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以科技合作与交流为切入点,以科技项目为载体,加强产学研紧密结合,建立以企业为主体、以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开放型区域技术创新体系。对于制约我市经济发展的重大科技难题,组织力量联合攻关;聘请国内外大专院校、科研院所有关专家进行专题专项攻关,或引进国外成熟技术进行资源开发,积极推动我市老工业基地的调整改造。
推进国际科技合作体系建设,不断增强我市的自主创新能力。以增强我市自主创新能力和科技核心竞争力为核心,以加大对俄科技合作为重点,进一步完善“官、产、学、研”相结合的国际科技合作体系。重点支持国际科技合作平台建设,地方政府及有关部门要营造良好的国际科技合作环境,不断开辟更广阔的国际科技合作空间,搭建不同层次的国际科技合作平台,建立各类国际科技合作基地,大量引进技术和人才。重点支持国际科技合作的信息化及网络平台建设,构建一个覆盖面广、内容丰富、渠道畅通、工作互动、信息共享的综合性国际科技合作网络服务平台,鼓励和支持大专院校、科研单位、企业进行国际科技合作信息化建设。加强宏观管理和指导,着力营造更加开放的宽松的国际科技合作环境,进一步提高管理水平,提升合作层次,注重实效,充分利用好国际科技资源,为我市经济、社会发展和科技进步服务,使国际科技合作在加快我市老工业基地战略升级和粮食主产区建设进程中发挥重要作用。
加强技术开发体系建设,不断增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建立一批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企业新产品研发机构,进一步提高自主研发能力和持续创新能力。加大新产品的开发力度,加快产品更新换代步伐,加大企业研发机构建设,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进一步增强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和市场竞争力。加快工业研究中心建设,依托鸡西煤矿机械有限公司建立采煤机研究中心,逐步发展成为国家级研发中心,开发系列化、智能化的新一代电牵引采煤机;依托鸡西大学成立天然石墨研发中心,研究开发石墨产品精深加工;依托乌苏里江制药有限公司、北方制钢有限公司等省、市级高新技术企业,以推广先进技术,开发新产品为重点,建设好企业的新产品研发机构,进一步增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加强校企联合,鼓励和支持鸡西大学与鸡西煤矿机械有限公司联合建设省重点实验室。加强工业产品的应用研究与开发,提高原发性创新能力,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为我市经济可持续发展储备后劲。
完善科技中介服务体系建设,为我市老工业基地的调整改造提供全方位、多角度、高质量的科技服务。坚持面向基层、服务第一的宗旨,大力发展和完善中介机构及技术咨询、技术服务队伍建设,重点抓好市生产力促进中心、市科技情报信息中心建设。依靠市科技情报所的科技情报信息服务110网,发挥信息资源优势,与三县六区的科技部门及全市60户种养殖大户实现区域联网,为全市提供优质高效的科技信息服务。进一步加强市生产力促进中心的硬软件设施建设,争取建设成国家级生产力促进中心,更好地为全市企事业单位提供高质量服务。
实施人才强市战略,充分调动人才开展科技创新活动的主动性和创造性。科技创新,人才为本。坚持“以人为本,人尽其才,才尽其用”的方针,树立人才是第一资源的观念,推行和完善公开招聘、竞争上岗等办法,为优秀人才脱颖而出创造条件。进一步完善人才激励机制,鼓励知识、技术、管理和资本等要素参与收益分配,为人才创造更好的工作、生活环境。继续推行科技项目首席专家制,加大科技奖励对科技人才的激励和导向作用。建立健全培养人才、聚集人才、激励人才、和人尽其才的机制和制度,为人才建功立业、施展才华提供舞台,为人才的成长和使用提供保障,进一步激发人才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相关链接★ 我市“十一五”科技发展目标:实施“双百工程”,落实100项科技项目,引进推广100项先进实用技术;科技成果转化率达到60%,科技计划项目实施率达到98%以上,科技三项经费投入达到地方财政支出的2%;高新技术企业发展到50户,高新技术园区5个,科技孵化器3户,高新技术产品50项,高新技术产品产值占全市地方工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25%;落实北药面积达到15万亩,推广种植北药品种40种,北药产值达到20亿元;实施科技提升战略,民营科技企业发展到300户,技工贸总收入40亿元,重点扶持50户民营科技企业;加快市科技信息中心建设,建立60户科技情报服务点,共享科技信息资源;加快推进省级鸡冠民营科技企业示范基地、虎林医药科技园区、鸡西大学科技园、12个省级绿色农业科技成果推广示范基地和无公害蔬菜出口基地建设。 我市“十一五”信息产业发展目标:城市信息化初具规模,建成鸡西市数字城市信息公共服务平台,搭建《中国鸡西》总平台;全市供热、供水、供气管网实现信息化;煤矿安全、机械制造,药品、食品监督、防治禽流感等实现信息化管理;信息产业增加值占GDP的份额达到全省平均水平;信息产业总产值年均增长25%以上;全市固定电话普及率达到50%,广播电视覆盖率达到100%,有线电视用户力争突破20万户,数字电视突破10万户,移动通信网实现“无缝覆盖”;用信息技术对传统产业进行改建和升级,全市生产制造业企业基本实现企业信息化;高校远程教育逐步形成,鸡西大学软件园初具规模;全市科技情报网站发展到100个。
|
|
来源:
鸡西市委宣传部
|
作者:
|
编辑:
宋宝渌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