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签发时间:
2005-12-16
|
|
市农委课题组
内容提要: ○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使广大农民由温饱全面进入小康,是我们面临的带有根本性、全局性、政治性的历史任务。 ○全面加强农村道路、水电、水利等生产生活设施建设,促进农村教育、卫生等社会事业发展,为农民提供最基本的公共服务,解决农民后顾之忧。 ○努力实现农村工业园区化、农村产业化、农田标准化、农民知识化、城乡一体化。 ○我市将科学规划,大力发展农村经济,深化农村改革,建立健全农村服务保障体系,增强农村经济实力,提高为“三农”服务水平。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提出了建设“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目标,指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新内涵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内容丰富,涵义深刻。新农村建设的目的在于改善农民的生产、生活和生态环境,增强农村持续的自我发展能力,提高农民的生活水平。新农村以新农民、新农业、新组织、新设施、新管理和新风貌为标志,以加强农村道路、水电、水利等生产生活设施建设,促进农村教育、卫生等社会事业发展,为农民提供最基本的公共服务解决农民后顾之忧为手段,既要求发展农村生产力,又要求调整完善农村生产关系;既要求加快农村经济发展,又要求加快农村社会事业发展;既要求加强农村物质文明建设,又要求加强农村精神文明、政治文明与和谐社会建设,最终将农村建设成为经济繁荣、设施完善、环境优美、生活幸福、文明和谐的新农村。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新特点
新农村的标准应该是“八新一好”,即发展新产业、建设新项目、创建新机制、营造新环境、培育新风尚、建设新村屯、组建新组织、培育新农民和建设好班子。在经济上,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的农村经济体制比较完善,农业科技水平显著提高,农村人口比重大幅度降低,农民收入不断增加,农村社会保障体系比较健全;在政治上,农村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明显进步,村民自治更加完善;在文化上,农民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明显提高,农民享有较好的卫生保健和较丰富的精神文化生活;农村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断增强,整个农村社会逐步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之路。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新任务
1、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基本前提:积极推进城乡统筹发展。就是要大力提高城镇化水平,增加农村人均资源占有量,缩小城乡差距,促进城乡均衡发展、协调发展,走城市带动农村、工业与农业、城市与乡村发展的良性互动的路子。
2、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物质基础:推进现代农业建设。所谓现代农业,就是用现代工业和现代科学技术武装,以现代管理理论和方法经营,以生物技术和信息技术为向导,生产效率达到当代世界先进水平的集约化、市场化、标准化、生态化的农业。推进现代农业建设,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既有利于抵御农业自然风险,又有利于防范农业市场风险,既能够大幅度地提高土地产出率,又能够迅速提升农产品市场竞争实力,是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的核心,是增加农民收入的必然要求。只有加快推进现代农业建设步伐,才能长期保持农业持续稳定健康发展,才能实现“生产发展,生活宽裕”的目标。
3、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动力支撑:全面深化农村改革。要坚持稳定并完善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进一步明确土地承包经营权的法律性质,全面落实二轮土地承包政策,依法确权、确地到户,稳定土地承包关系。在此基础上,按照自愿、有偿的原则,建立土地使用权依法流转的机制。要进一步巩固和发展农村税费改革成果,加快推进以乡镇机构为主的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农村义务教育体制改革和县乡财政体制改革,稳步推进乡村债务化解工作。要推进农村金融体制整体改革,深化粮食流通体制改革,加快推进土地征用制度改革。
4、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内容:大力发展农村公共事业。要推进改革,普及农村义务教育。重点解决普及九年教育水平低、基础不稳、因贫辍学、拖欠教师工资、改造危房以及教育经费短缺、教育负债历史包袱重等突出问题。探索推行农村义务教育“一费制”,加强农村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要落实政策,改善农村医疗条件。推行农村医疗救助制度,扩大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和农村最低生活保障试点。继续完善农村五保户保障制度,落实五保护供养政策,推行农村计划生育家庭鼓励辅助制度。要扩大民主,推行“一事一议”制度,提高议事效率。要加快建立农村公共财政制度。调整国民收入分配结构,切实加大公共财政对农村社会事业的投入。要增加农村公共服务功能。加强农村信息化建设,实施农业信息“百村千户”入网工程,提高资源分析、市场预测、供求信息以及产业政策等信息服务水平。搞好农村环境卫生整治,以工业带动小城镇建设,满足农村对公共产品和服务多层次、多样化的需求。解决农村看病难、上学难、行路难、饮水难等实际问题,全面推行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
5、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基本出发点: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使广大农民由温饱全面进入小康,是我们面临的带有根本性、全局性、政治性的历史任务。增加农民收入,既要从“三农”本身考虑问题、寻找出路,更要跳出“三农”,从经济社会发展的全局思考问题,研究对策;既要大力挖掘农业和农村内部的增收潜力,又要在农业和农村外部寻求增收途径;既要从当前出发采取尽快见效的具体增收措施,又要着眼于长远寻求解决农民增收问题的治本之策;既要着眼于发展,培育新的增长点,又要加快改革步伐,解决深层次的矛盾和问题,解放和发展农村生产力。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新举措
从我市来看,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要坚持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与农民收入持续增长并重;统筹城乡发展与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并行;农村经济与农村公益事业并举;发展农村经济与深化农村改革并进。加快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加快农村小康社会建设的步伐。
(一)科学规划。要把新农村建设纳入本地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经过专家论证,颁布新农村建设发展规划。要加强村镇规划建设管理,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因地制宜、分类指导、逐步到位”的原则,搞好村镇规划。要根据不同区域、不同条件编制不同的规划建设标准,条件好的应高起点规划建设,条件差一些的地方的规划也要适度超前。严格规划管理,建立科学、高效的村镇规划建设管理体系,确保规划落到实处。 (二)大力发展农村经济。继续推进农业绿色食品、畜牧业、产业化、农村基础建设“四个升级”,抓好“八个调整”,大力发展“八型”农业。一是调整农业产品结构,大力发展环保型农业,推进绿色食品产业的战略升级;二是调整农业内部结构,大力发展换位型农业,推进畜牧业的战略升级;三是调整农村经济产业结构,大力发展加工型农业,推进农业产业化的战略升级;四是调整农业基础建设布局结构,大力发生态农业,推进农业基础建设的战略升级;五是调整农村经济的增长方式,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和节约型农业;六是调整农产品市场结构,推进出口农产品生产、加工、销售和招商引资,大力发展外向型农业;七是调整农业生产的技术结构,推进农业标准化建设,大力发展科技型农业;八是调整农村劳动力就业结构,大力发展劳务经济和“转移型”农业。
(三)进一步深化农村改革。坚定不移地落实中央一号文件和省促进农民增收的各项政策措施,深化农村改革,总体思路是“突出一条主线”,即把“一免两补”的政策落实落靠,做到不抽条,不缩水、不走样,并不断完善和强化,真正让农民得到实惠;“化解两个矛盾”,即土地纠纷和乡村债务;“深化五项配套改革”,即乡村财政财务管理体制改革、乡镇机构改革、农村金融体制改革、粮食流通体制改革;“健全五个体系”,即农村养老保险体系、农村合作医疗和大病求助体系、农村计划生育家庭奖励体系、涉农收费监管体系和农村公益事业建设议事体系。
(四)建立健全农业服务保障体系。继续实施农业信息“村村通”工程,充分发挥农业110服务热线作用,完善信息发布窗口,延伸信息网络,加强宏观政策和市场长期信息分析预测服务,提高农业信息服务水平。要扶持农机作业公司、农机合作社和机耕大户,搞好农机服务。要创新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建立民办、民管、民受益的新型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大力发展各类专业协会、专业合作社和农民经纪人,增加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建立政策服务、资金服务、信息服务、物资服务、技术服务、营销服务六大服务体系。
(五)增强乡村经济实力。一是化解乡村不良债务。二是争取增加转移支付和财政补贴。三是发展集体经济,培植新财源。四是扶贫解困。
(六)转变政府职能,提高为“三农”服务的水平。一是加强宏观调控。二是落实党的农村政策。三是加大投入。农业是弱质产业,必须有更大的投入作保障。要抓住国家增加对农业的投入、加大对粮食主产区的支持和保护的机遇,立足我省的特色和优势,争取国家更多的政策支持和资金扶持。要把农产品深加工项目作为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重点,予以重点扶持。要引导城市工商资本、国营资本和域外资金进入农业开发领域,建立以政府投入为导向,市场运作为基础,农民投入为主体的农村社会事业发展投入机制。
相关链接:社会主义新农村。是社会主义条件或社会主义制度下,反映一定时期农村社会以经济发展为基础,以社会全面进步为标志的社会状态。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指人们在改造客观物质世界的同时,不断克服改造过程中的负面效应,积极改善和优化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的关系;建设有序的生态运行机制和良好的生态环境所取得的物质、精神、制度方面成果的总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要求,是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当前解决我国“三农”问题的重大战略决策,也是我国工业化与城市化发展到一定阶段后,统筹城乡良性互动,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意义。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推进农业现代化的强大动力,是实现国民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重要支撑,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根本举措。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任务。坚持城乡统筹发展的方针,以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为重点,以确保粮食生产稳定发展和农村持续增收为基本目标,以改革体制和创新机制为根本动力,以广大农民群众为新农村建设的基本力量。 农村循环经济。以节地、节水、节肥、节药、节种、节能和资源循环利用为重点,建立“资源—产品—消费—再生资源”的循环农业发展模式。鼓励农民循环利用资源,变“三废”(畜禽粪便、农作物秸秆、生活垃圾和污水)为“三料”(肥料、燃料、饲料),实现经济、生活和社会效益最大化。
新农村要有新设施。就是要改善农村的生产生活基础设施,包括清洁安全饮水、道路交通、电力、信息网络及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等。 新农村要有新环境。指生态环境良好、生活环境整洁。尤其是要加强农村村内和农民院内的环境整治,包括道路硬化、沟渠与水塘整治、垃圾收集与处理、院落整治等。
新农村要有新房舍。不仅是指农民住房的外表看起来新,而且房舍体现出新的理念。一要美观,体现出具有地方特色和地域风情的建筑风格;二要实用,房舍大小高低、内部结构、光照、保暖、通风等方面都要实用;三是要节约,包括节约土地、材料和能源。
新农村要有新的公共服务。要造就“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守法纪、讲文明”的新型农民,前提条件是实现高质量的九年义务教育和在此基础上的职能技术培训。此外,农村的科技推广、医疗卫生体系等,也需大力推进。新公共服务体系的建设,既要求深化体制改革和全面规划,也迫切要求各级政府加大财政支持力度。
新农村要有新的社会保障。建立全国统一体系的农村养老保障制度和最低收入保障制度,是缩小城乡差别和地区差别的最重要基础之一,也是取消城乡户籍制度的必备条件之一,农村扶贫救济工作制度的完善也为建立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提供了基础。
新农村要有新的精神风貌。加强农村民主和法制及精神文明建设,倡导新风尚。这既要以农村民主政治和法治环境为基础,建立人与人的和谐关系,也要移风易俗,破除陋习,树立文明、科学的生活观和生活习惯。新精神风貌的树立同教育一样,是造就社会主义新农民的重要途径。
三减免三补贴政策。即减免农业税、取消除烟叶以外的农业特产税、全部免征牧业税,对种粮农民实行直接补贴、对部分地区农民实行良种补贴和农机具购置补贴。
建新楼并不等于建设新农村。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离不开盖楼以切实改善农民居住条件,然而,新楼并不等于“新农村”。新楼的建设如果不能满足农民不断增长的关于生产、生活的要求,不能有效促进农村文明建设,不能很好地体现科学发展的观念,给生产带来不便,不能做到集约用地,只图外观整齐划一,就不符合“十一五”规划的基本精神。 推进城乡统筹发展。这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基本前提和基本保障。要调整国民收入分配结构,财政支出、固定资产投资和信贷投放都要切实向“三农”倾斜。扩大公共财政覆盖农村的范围和领域,进一步加强农业基础,增加农村公共产品供给。建立城乡统一的劳动力市场和公平竞争的就业制度,取消对农民进城就业的各种限制,开展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解决拖欠农民工工资、工伤事故缺乏保障等突出问题。进一步明确各级政府对农村义务教育的责任,逐步建立城乡统一的义务教育管理体制。加大国家财政对农村合作医疗体系的投入力度,在农村建立大病、重病统筹机制。建立城乡衔接、公平统一的社会福利制度,探索建立农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建立和完善农村社会救济制度。
|
|
来源:
鸡西市委宣传部
|
作者:
|
编辑:
于明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