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网鸡西1月28日电 记者(李晓历 许华)“今年冬天,我要是不被他们接到这里来,早就不行了,这里多好啊,一日三餐饭来张口,衣来伸手,护理人员比亲人还亲,有病了这里有大夫,又方便又及时。我活了一辈子,在这里生活,才真正感到幸福,这就是我们的家。”今年76岁的杨德学,是柳毛新胜村的农民,孤身一人,曾是抗美援朝的老复员军人,在39军117师当步兵,多年来体弱多病,生活困难,无人照顾。当福利中心的工作人员去他家接他时,一间低矮的草房又冷又暗,衣服单薄的他病得不能动了,是用担架打着点滴把他抬到福利中心的,当记者采访他时,红光满面的杨德学坐在床边对福利中心的工作人员夸个不停。
农村老年福利中心,2005年4月初动工,9月末竣工,利用滴道矿一中闲置的校舍投资800万元,其中,省民政厅投入300万元,市政府投入200万元,市民政局自筹300万元进行改建。占地面积129340平方米,建筑面积12400平米方,设置床位500张。还设有健身房、医务室、洗浴、娱乐、休闲等比较完备的服务设施。在宏观规划中心区域分布上有五大区,即:生活居住区、室内洗浴健身娱乐区、室外观赏休闲区、果菜种植区和畜禽养殖区等。自从2005年9月份搬进这座现代化、全省一流的新居,老人们的心里就一天比一天亮堂。
让生活在农村最底层的五保老人居有其屋、食有其粮、乐有其所、颐享天年,这是市委市政府为老百姓办得一件好事、实事,通过对全市农村五保人员实行统一集中供养、全面改善农村五保人员衣、食、住、医等,为我市农村五保人员创建了一个舒适、健康、安度晚年的最佳场所。
据福利中心主任梁成海介绍,“建立农村老年福利中心,是市委市政府‘1234510工程’为民办实事之一。目前,该中心工作人员有81人,为了照顾好在这里居住的295位老人,他们实行了人员定岗定责,还制定了相关制度和管理条例,使这里的工作人员、医护人员、护理人员以及卫生员等都能各尽其责,用爱心、耐心、细心去照顾住在这里的每一位老人。”
该福利中心,每个房间都温暖如春,窗明几净,浅黄色的窗帘垂地,干净的床单,厚厚的床垫,穿着整洁的老人们脸上露出幸福的笑容,有的在看电视、有的在玩扑克。
81岁的宋庆信和73岁的杨凤英夫妇,住在中心特为他们安排的夫妻间,乐得合不拢嘴的杨凤英说:“在这里住得好、吃得好、睡得是席梦思床,房间又暖和,可比俺在麻山吉祥村过的日子要好上百倍,人老了,干不动活,又没有经济收入,这数九寒天的,连烧火柴都没有,还是共产党好、政府想着我们这些贫困的五保农民。”
特护区的工作,是福利中心最脏、最累的地方,这里收住的人员多是生活不能自理、呆傻人员,年龄最大的97岁,最小的46岁。
在特护区病房,有一位刘久玉的老人,今年72岁。他从十几岁就瘫痪在床,据特护区护理部长张桂荣介绍,他刚被接到那里,脏得没法说,刘久玉自己说,记忆里有50多年没洗澡,身上像长了一层厚厚的鳞片,中心的几位男同志为他洗澡得一点点地往下剥,经过几次的洗浴才算彻底清除身上污垢。
对于特护人员来说,照看聋哑、呆傻人员比照看病人还难,他们多数存在语言障碍难于沟通和智力低下的问题。
有的呆傻老人,一出房间门就找不回来,想干什么就干什么,站在走廊就撒尿,还有的老人吃饭挑食,只记得自己爱吃的食物,不管今天做什么饭,大喊大叫“我要吃包子”。每当这时,特护人员都耐心地解释。
曲小玲,作为特护区的一名普通女工,照顾这里的老人一不怕苦,二不怕脏,为卧床的重患接屎接尿、洗澡等,她说:“在这里工作,把脏字去掉,把他们当做亲人一样地照顾,就不觉得累了。”
在福利中心,每一位工作人员和护理人员的爱心,就像缕缕阳光,温暖着这里的老人们,使他们在关爱中欢度晚年。朝鲜族老人的笑声
鸡西市朝鲜族老年协会一分会成立于1989年,现有会员80多名。为丰富老年人的文化、体育生活,他们在市老龄委、市民委、市朝鲜族艺术馆等单位的关怀支持下,文化活动日益丰富,老人们的心身健康有了明显提高。几年来,他们在市朝鲜族艺术馆的指导下自编自演各种声乐、器乐、舞蹈节目,并参加全市各类庆祝活动。受到了广大群众的喜爱。他们还举办了各种具有民族特色的体育运动会,使老人们在活动中增强了体能,丰富了生活。近年来,他们在各种活动中获得奖状、锦旗及各种荣誉20多项。
进入冬季,他们组织老人在室内举办具有民族特点的旗类、歌舞学习等活动。在活动室里每天都能听到他们的学习声、歌声、音乐声和笑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