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网鸡西2月8日电 记者(张海静)准确一点说,王守君是一个机关干部———鸡西市畜牧局兽医科的科长,但他留给人们印象更深刻的却是一个穿着洁白的大褂、身背药箱走进农家,然后当他走出农家院落的时候,常常是一身的血腥或粪便的兽医。二十多年来,荣誉的堆积、职务的变迁,都没有改变他一个农民般兽医的朴实和厚道。王守君,一如既往地行走在乡间田埂上,一如既往地忙碌于农家院舍中,他的身影带给农家的是希望,是农家畜禽兴旺的希望。所以,当你走近王守君,你不能不被他所感动。
献身畜牧的人生定位
王守君的人生道路,定位于他的出生环境———北大荒的一个乡村。生在农村,长在农村的王守君,对牲畜的病害所带给农民的损害有着刻骨的心痛。于是,高中毕业的王守君,毫不犹豫地报考了畜牧兽医专业。
1979年,王守君以优异的成绩从牡丹江农校毕业后,被分配到850农场十四连奶牛场当兽医,实现了他的人生愿望,成为他在兽医学这条道路上为农民服务的开端。
走上工作岗位后,王守君把全部精力都投入到工作中,和饲养员一起劳动,钻研科学饲养技术,严格防疫程序,观察奶牛发病原因,及时进行诊治。但不久,他发现自己总是力不从心,奶牛因乳房病、产科病危害,每年要淘汰20%,国家和农民都蒙受着巨大损失。这个问题像块石头压在心上,他深切感到,光靠学校学的东西,是无法胜任工作的,理论必须与实践相结合。为此,他发奋努力,一方面虚心向老牧民、老兽医学习,拜“土专家”为师,同时,也常去“八一”农大向老教授请教,并参加了“八一”农大函授班的学习;另一方面他全身心地扑在一线,潜心钻研,不断总结经验教训,摸索了一套治疗、预防奶牛乳房病和产科病的新方法,经过三年的刻苦攻关,奶牛乳房炎、阴道纤维素瘤等顽症基本得到控制,每年为国家减少损失30多万元。他撰写的两篇有关奶牛乳房炎防治的学术论文先后在国家和省内刊物上发表。这一年,他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他把这一年当作一个新起点,更加刻苦地钻研业务和技术,并两次放弃了当场长的机会,一心扑在业务上。1989年初冬的一天,瑞雪纷纷,寒气袭人,王守君调到鸡西的消息不翼而飞,一个有60来户人家的连队,几乎全员出动,不少农民养畜户也冒雪从几十里外赶来相送。搬家的车就要打火启程了,但送行的人群仍团团围着,不肯放行,男女老少争相和他话别。
老百姓的深情,是对王守君兽医工作的一个肯定。多年来,他以自己的实际行动把党的温暖带给了人民群众,他用精湛的技术服务于广大的养殖户,谁家的母猪难产了,请他到场,他二话不说,挽起袖子就下手,累得满头大汗,换来的是母猪和仔猪安全脱险;谁家的马得了“结症”,他闻讯赶到,及时处置,手到病除;谁家买了新奶牛,他亲自到场,手把手教防疫,手把手教饲养;不管是刮风下雨,还是深更半夜,他都是招之即来,有求必应。因此,才会有老少相送的一幕,才会有百姓发自内心的赞叹之声。
在服务中实现人生价值
王守君调到鸡西不久,领导曾先后三次安排他到麻山乡蹲点,开展科技扶贫工作。在一年多的时间里,他带领乡综合站的同志,徒步行走1500多公里,走遍了全乡22个行政村、32个自然屯,调查研究,摸清了全乡畜禽存栏底数和自然资源状况,协助乡里制定了黄牛发展规划,(下转第四版)(上接第一版)同时,利用示范户活样板,广泛宣传黄牛改良的重要意义,帮助组织筹建了十处配种站,培训人员50余人次。麻山乡黄牛改良由360头猛增到1120头,年纯增效益40万元,使麻山乡一举成为全市有名的养牛专业乡。
在下乡蹲点过程中,王守君与农民朋友同甘共苦,把行李卷搬进村民谢连太家里,晚上与村民唠家常,询问猪、牛的饲养状况,细心讲解“母牛下母牛三年五个头”的道理。白天他利用和村民一起修村路、铲地的机会,向养殖户宣传黄牛改良的优越性,不论走到哪里他身上都背着技术资料、录像带、典型材料。在他的带动和鼓动下,村委会下决心在村里办黄牛改良配种站。王守君掏出兜里仅剩的300元钱予以资助,并在技术上给予指导和支持。一位村干部深有感触地对他说,“守君呀,你是市里的干部,能放下架子跟我们农民打成一片,真是不容易啊。如果上边来的干部都像你这样,那我们老百姓致富奔小康就有希望啦!”
说起来,王守君的朋友基本上是那些农民养殖户。为养殖户解决技术难题,已经列入到了他的日常工作当中。无论是白天还是黑夜,只要老百姓有求,他都亲自到场,从不厌烦,从不收取任何报酬。有人问:“那你这样干图个啥呢?”他说:“图的是农民能致富,图的是咱问心无愧,图的是无愧共产党员的称号。”
1997年1月,城子河区永丰乡新华村李贵忠半夜打来电话,说他家的母猪难产,已经从中午12点折腾到半夜了。王守君闻讯从热被窝里爬起来,冒着严寒打车到现场,他熟练而迅速地打强心剂、催产素,并用手一个一个把仔猪从母体中取出来。数九寒冬,他却汗流浃背,白大褂染成了红袍子,经过近一个小时的抢救,价值千元的母猪和10个仔猪安然无恙。
也是这一年7月的一个早晨,西郊乡三合村兽医老吴匆匆来找王守君,说他亲属的母牛因下犊而子宫脱落。当王守君赶到现场时,母牛已气息奄奄。他二话没说,马上动手处理。他一点点将沾在子宫上的牛粪、草末清洗干净,并用针刺破遍布子宫的紫葡萄状水泡,排除积水,然后经过严格消毒,慢慢将子宫推入复位。处理完他才发现自己已一身血粪。事后,奇迹发生了,被他抢救的这头母牛,第二年还正常产了犊。
1999年5月20日,西郊乡太阳升村农户老刘家价值4000元的改良牛产下了一头牛犊,胎衣两天两夜没下来,后来露出了小牛蹄,才知道是双胞胎,便急忙找人用绳子捆住牛蹄往外拉。由于牛犊在母体中死亡两天,尸体已经腐烂,结果把小牛蹄拉断了。赶到后,让他们停止蛮干,抢先上前,凭着娴熟的技术,亲手将死牛犊尸体复位并全部取了出来,母牛得救了,他却弄的一身脓血腥臭。
2001年12月一天的后半夜2点,城子河二太堡养殖户刘铜仁打来电话,说他家4岁的高产奶牛难产,危在旦夕。他问清情况后,起身拿起医疗器械,打车来到刘家,在条件十分简陋的条件下,做了高难的剖产手术,保住了母牛,为他家减少了一万多元的损失。
还有红星乡东山关老汉的奶牛吃土豆,把整个土豆卡在食道里,肚子憋得的像个大气球。王守君赶到后,设法将土豆取出,价值近万元的奶牛转危为安……。
真的,王守君为养殖户做的好事真的是说也说不完,数也数不清。老百姓心中有杆秤,养殖户尊重他,佩服他。他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真心实意地为广大养殖户做好事、办实事。近年来,义务为养殖场、户提供技术咨询和服务上万次,为养殖户解决技术难题、治愈疑难病症千余次,为养殖场、户挽回经济损失500多万元。他亲手扶持的梁伟杰、辛宝贵、黄金权等十几名矿上和地方企业下岗职工,户均增收10万元以上,最高的家庭资产达到42万元,帮助他们走上了致富之路。
科教兴牧的攀岩人
王守君不但是畜牧战线为民服务的优秀代表,也是科教兴牧的带头人。
“七五”、“八五”期间,他参加了国家重点科技攻关,参与《三江平原低湿耕地农业综合发展研究》,即《低湿耕地节粮型畜牧业集约化配套技术的研究》,获国家三部委颁发的“八五”国家重点科技攻关成果奖。
1991年在全市率先引进EM菌液发酵玉米秸秆喂育肥牛试验,发酵饲料饲喂育肥猪试验,获市科技进步奖、“星火”一等奖。1998年引进世界优良种猪进行“三元杂交”生产商品猪试验,年获9800万元的经济效益,获省畜牧局“丰收”科技进步三等奖。
同年,肉用种牛细管冻精改良黄牛效果研究项目获市科技进步奖。
2000年《迪卡猪扩繁》科研项目获市科技进步奖,“星火”一等奖。
1998年以来组织参与8个畜牧业重大项目的论证工作。
2002年他撰写的《建立肉用波尔山羊繁育和改良基地》项目可行性报告,已经实施完成。撰写的《关于发展养兔、肉鹅生产的考察报告》,为我市发展绿色节粮型草食兔禽养殖业提供了可行性凭据。撰写了《北方农区发展集约化、秸秆、种草养羊业》及《引进无角道赛特肉用绵羊改良本地绵羊》论文,受到学术部门的高度评价。
2004年,为了改善我市防检疫工作条件落后的局面,他率领防疫站职工自筹资金8万元,自行设计改建了标准化化验室、疫病监测室、无菌操作室,指导三县建立了边境动物疫情测报站,为全市畜禽动物的疫情监测、疾病诊断和疫病控制提供了技术保证条件,促进了全市防检疫工作的顺利开展。
多年来,他自强不息,刻苦钻研,努力创新,攻克了一个又一个技术难关,为科教兴牧、发展绿色、特色畜牧业做出了突出贡献。共发表论文22篇,著作三部,其中发表在国家级刊物的论文4篇,省级刊物18篇,并有5篇论文获省、市级优秀论文奖。撰写了《犬产科病理学》和《经济动物生产技术》及《穆棱河流域农业实用技术》等著作,分别为第一、二主篇,对全市、全省的畜牧业生产起到不可估量的作用。
20多年来,王守君一步一个脚印,在平凡的岗位上做出了不平凡的业绩。1992年以来,他连续六年被评为全省畜牧系统繁改工作先进个人;1998年获省系统精神文明职工标兵称号;1999年被授予鸡西市第四批专业技术拔尖人才;2000年被授予市级学科带头人和鸡西市“十大”杰出职工称号;2002年被市委、市政府授予农业和农村工作先进个人;2002年被中共鸡西市委组织部授予岗位建功立业先进个人称号;2002年被推荐为鸡西市政协委员;2003年荣获市直机关首届“十佳公仆”荣誉称号;2004年被市委、市政府授予“十佳专业技术人才”荣誉称号;是市九届、十届党代表。
时间在流逝,时代在变迁,可是王守君始终做到理想信念不变,艰苦奋斗作风不变,甘当公仆、服务群众的热情不变,忘我工作、拼搏进取的工作精神不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