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签发时间:
2006-02-17
|
|
东北网鸡西2月17日电 (王茹)我虽渺小/但小小的火柴/却能点燃熊熊的大火/带给人们光和热。我虽不是美丽的花朵/但愿做无名小草一棵/为我们鸡西/增添一缕春色。这是《王海萍自由散漫诗歌》中的一首诗,它最早见于鸡西大学东校区西门外的水泥墙上。
王海萍是市园林处的一名女工,自幼就对唐诗、毛主席诗词、春联等特别感兴趣,并且喜欢研究和琢磨。看到报纸或杂志上有好的诗歌作品就摘抄下来。时间长了,也尝试着写点小诗,偶尔也会有些作品见诸于报端,这更激发了她对诗歌的创作热情。
她经常在做完本职工作后,信步来到鸡西大学东校区西门外,在水泥墙上用粉笔写起诗歌。她的诗歌虽然没有华丽的词语,但质朴的语言,生动形象的比喻,让人读起来联想无穷,并从她真诚质朴的诗歌中感受到她的真诚与善良。
她负责鸡冠区和平南大街的卫生清扫和园林绿化养护工作。在工作中她发现有些市民对保护环境的道德意识差,随手破坏花草树木,有的把垃圾随便丢到花园里,还有些人故意从草坪里走,使好好的草坪变成了人行道。看到自己每天辛辛苦苦打扫的环境被随意的破坏,她很是痛心。对这些市民的不良习惯,每次她碰到都善意地规劝,但是效果甚微。她想怎样才能让这些市民能自觉地规范自己的行为呢?经过几天的琢磨,她想到何不利用自己喜爱的诗歌形式,来唤起广大市民共同来爱护环境的意识呢?她选定在鸡西大学东校区西门外的水泥墙上用粉笔写短诗,因为这里经过的人比较多,能够引起广大市民的关注。于是她写道:朋友/别把花园当作垃圾箱/也不要把花园当公厕/爱护环境,人人有责/祝君好运,谢谢合作。当她写的时候,就有人围上来看,渐渐的围观的人越来越多,竟产生了她意想不到的宣传效果。从此她把这面墙体当作一块宣传环境意识的“绿地”来经营,每隔十天八天就更换些新鲜内容。她的诗歌在市民中产生了共鸣,有人拍照,有人抄录,有人送她纸和笔,还有人提出来帮她配画,同时也有人帮她润笔或提点建议。市民的支持与鼓励,使她创作诗歌的劲头更足了。从2000年至今,她几乎未间断在这块“绿地”上写诗。
人们从这块“绿地”上认识了王海萍,感受到了她一颗火热的心。她工作中,天热时有人喊她吃块西瓜;天冷时有人让她进屋坐坐。她写的诗歌经常有人打电话索取,甚至有人要花钱来买,也有人主动上她家去取。育英中学还把刊登她诗歌的《鸡西广播电视报》展在了学校的橱窗上。附近小学校的学生还把她写进了作文里。更为可喜的是在她负责的区域内,乱丢垃圾的人少了,在草坪里走路的人也少了,保护爱护环境的市民多了,看到自己的诗歌竟然能取得这么好的效果,她很高兴,她又自费印刷了四千份诗歌小报,分发给和平大街两旁的学校和市场。她的真诚与善良得到了附近广大居民的支持,她的诗歌也被居民亲切地称为“公益性诗歌”。她在园林绿化养护队工作五年里,她所负责的园林绿化环境卫生得到了领导的一致好评,她多次被评为先进工作者和优秀养护队员。
王海萍在工作之余,大部分时间就是钻研诗歌,整理自己这些年所写的诗歌,看着厚厚的一摞诗歌,她想到了出书,她把想法跟家人一商量,没想到竟得到了家人的支持,于是她在2004年9月出版了《王海萍自由散漫诗歌》,她对记者说:我没有大专文凭,也没受过正规的专业性指导,我只希望通过我的诗歌能够唤起广大市民对环境的爱护,人人都来爱护我们共有的家园。我们希望王海萍的心声能变成广大市民的自觉行动,也祝愿王海萍在诗歌的道路上越走越宽,写出更多更好的诗歌!
|
|
来源:
鸡西新闻网
|
作者:
|
编辑:
郭锐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