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网鸡西4月3日电 农民是农村的主体、农业的主人,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主要依靠力量。充分调动农民的积极性、创造性,培养建设有文化、有觉悟、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队伍,既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迫切需要的推动力量,也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目标的重要内容。近年来,鸡东县通过实施“村村大学生计划”,培养造就了一批朝气蓬勃的新型农民,为农村的建设发展带来了新的气象和新的希望,也给我们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实践提供了有益的经验和启示。
播种希望
鸡东县现有8镇3乡,123个行政村,总人口33万人,其中农村人口20万人,占总人口的60%。据调查,2001年,全县具有高中以上文化程度的农村劳动力仅占总数的2.6%;专科以上农业技术人员平均每百人中只有0.33人,而且集中在县乡(镇);村级“两委”成员平均年龄53.6岁,具有大专以上文化程度的仅占5.5%。人才不足,特别是能带领群众致富奔小康的实用型人才稀缺,已成为制约该县农村加快发展的瓶颈。人才不足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回不来。如该县1997年考入专科以上高等院校的学生470名,毕业学成归来直接为农业生产服务的几乎为零。二是留不住。由于村屯生产、生活条件艰苦,个别受过一些专业培训的农业生产技术人才留不住,以至全县123个行政村几乎没有一个受过高等教育的农业技术人员。三是用不上。农民最需要的是农业实用技术,过去上级曾经尝试下派大学生入村服务,但由于专业不对口,学非所用,绝大多数“水土不服”,不好使,不管用。人才的极度缺乏,使许多农民思想观念旧、发展视野窄、创业本领差,接受先进适用技术周期长、见效慢,对新品种、新技术不会用、不敢用,甚至造成不应有的损失。鸡东县下亮子乡柳河村一户村民用拣来的一瓶旱田封闭农药24-丁脂,本应洒在玉米上,他却喷在大豆上,结果造成10亩大豆全部绝产。
现实的切肤之痛,使鸡东县的决策者们深刻地认识到:要彻底改变农村面貌、让农民过上更好的日子,必须培养留得住、用得上、热爱家乡的新型农民人才。2002年4月,鸡东县在全省率先实施了“村村大学生计划”,共拿出60万元,委托黑龙江省八一农垦大学以代培的方式,选拔118名品德优秀、群众认可、有培养前途、能为乡里乡亲服务的农村适龄青年,经过两年正规教育,达到大专文化程度,不迁户口,不变身份,定向培养,毕业回村,使全县基本实现村村有一名大学生。为了使“村村大学生计划”取得实实在在的效果,鸡东县按照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公开招收标准,公开选拔过程,公开选拔结果,把回村大学生选拔工作的全过程置于村民的监督之下。为保证学员学到管用的知识,学完回村就可以派上用场,鸡东县与八一农大协商,以农学专业为主修课,开设了34门课程。县、乡(镇)领导亲自到学校讲县情、乡情、村情,增强了大学生刻苦学习的责任感、使命感。鸡东县还决定积极创造条件,搞好对农民大学生毕业后的安排使用,是党员的任命或推荐为村党支部副支书;不是党员的,任村委会科技副主任。这些措施,对于促进回村大学生的成长、提高,真正发挥作用,带领农民致富创造了条件。
收获喜悦
2004年8月,鸡东县自己培养的农民大学生以全新面貌回到了生养他们、资助他们学习的家乡。他们了解农村、熟悉乡土人情,知道家乡发展的优势在哪儿、劣势在哪儿。面对众乡亲的期待,他们在沃野田园里播撒希望、追求理想、施展抱负,充分展示了当代新型农民的精神风貌,为家乡经济社会加快发展注入了勃勃生机。
他们成了推广先进适用技术的“播种机”。这些回村大学生从解决农业生产技术难题入手,通过各种形式广泛开展科技服务,积极推广农业先进适用技术。两年来,先后推广高产优质品种40多个,完成试验、示范项目36项,试验田面积120余亩。结合市场需求,带动农民进行农业产业结构调整,适宜发展什么就发展,适宜种养什么就种养什么,使一些村屯迅速向辣椒、万寿菊、牛羊等种植、养殖专业村转变。东海镇新泉村刘春海与大学老师合作,搞玉米、大豆套种,大豆保持常产,玉米亩产高达985公斤,比以前提高近500公斤,每亩增收400多元。今年,全村推广4000多亩。明德乡五星村刘福为农民搭建信息平台,提供信息33条,实现经济效益8万余元。为提高农业生产的组织化程度,抵御自然和市场风险,他们积极创办、领办各类专业经济组织。两年来,全县通过回村大学生兴办各类专业协会10余个。
他们成了贫困户摆脱贫办的“助推器”。永安镇永东村张修文去年春看到一部分村民由于资金短缺种不上地,便积极跑镇里、跑信用社,并提供信用担保,帮助他们协调资金20万元。当村里有两位老人正为种地资金发愁时,张修文及时送去1000元钱,并无偿出动自家四轮车帮他们种地、打垄、秋收,两位老人深受感动。两年来,全县回村大学生先后帮带农户315户,其中贫困户176户,经过一年多的帮扶,有58户贫困户基本脱贫。
他们成了传播文明新风尚的“使者”。前几年,封建迷信、聚众赌博、偷盗、吵嘴闹事、打仗斗殴等不良风气在一些村屯里时有发生,影响了农村的文明建设和社会的稳定。这些农民大学生回村后,积极倡导健康文明生活方式,引导农民崇尚科学、反对迷信、移风易俗、树立新风尚。农忙季节为农民解决农业生产难题,农闲时请专家学者为农民讲解农业新技术,同时,还利用农民夜校、村镇文化站等文化阵地,大力开展科技文化、勤劳致富、法律法规、方针政策、道德规范等方面的教育,丰富了村民的精神文化生活,促进了村民整体文明素质的提高。两年来,他们共举办各类培训班近300个,培训农民万余人次。日常生活中,他们讲道德,守信用,语言文明,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处处展现良好的村干部形象,成为农村青年普遍学习的楷模。
他们成了改变村容村貌的“急先锋”。这些回村大学生年轻,腿脚勤快,积极参与和组织村屯、道路、绿化美化建设,为改变村屯面貌尽心尽力。平阳镇富国村李群华承担了村里交办的修路任务,他积极组织村民维修村路,先后拉沙石200多车,高标准、高质量地完成了村路维修任务,在全镇村路维修评比中居于前列。金生村崔民在时间紧、任务重的情况下,精心组织,如期地完成了村屯的绿化标准。2005年,返乡大学生所在的村共整治村屯道路143公里,占当年全县工程量的70%以上,载树18.6万株,栽花种草近万平方米。
他们成了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的“生力军”。这些大学生利用学到的领导科学和民主管理方面的知识,积极帮助村“两委”班子建立完善村务公开、“一事一议”、“村规民约”等民主管理制度;广泛宣传村民参与民主管理的法律法规,让更多的乡亲了解如何依法行使权利和履行义务,在加快村级基层组织建设中起到了积极作用。明德乡明德村孟庆海迎难而上,承担清欠债务这个重任,清欠工作讲艺术、有办法,陈欠多年的8万多元,去年收回了1.5万元,今年可全部收清,使清欠工作取得突破性进展,群众夸他有本事、人品好。这些回村大学生是第三批先进性教育活动的骨干,他们走访调研、摸清底数、建立档案、宣传政策、辅导文件,保证了活动质量,受各级党组织,特别是农村老党员的交口称赞。两年来,这些回村大学生把青春和热血献给家乡,倾注在他们所热爱的田野上,取得了可喜的成绩。由于他们与村民乡里乡亲,是众乡亲从小看着长大的。所做的一切,乡亲们都看在眼里,喜在心上。村干部说:“这些大学生有本事、管用,锻炼几年,作用会更大”。永和镇公平村一位六旬老人向上级领导介绍回村大学生刁春祥时,真情地说:“他是我们村的宝贝,现在千万不要把他调走啊,等他帮我们把辣椒村建成后,俺们敲锣打鼓给你送去”。两年来,鸡东县回村大学生有1名被县委授予先进共产党员称号,4名被评为县级劳模,37名在村“两委”班子换届选举中当选为“两委”干部。
思考未来
鸡东县实施“村村大学生计划”的实践,播种的是希望,收获的是喜悦,也预示了新农村的美好未来。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需要培育和造就千千万万“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高素质新型农民,更需要经过几代新型农民的艰苦努力。因此,既要看到培育和造就新型农民的紧迫性,又要看它的长期性和艰巨性。鸡东县实施“村村大学生计划”的实践告诉我们:农民知识化进程的快慢,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步伐。培养造就新型农民,当前应着重抓好提高“三个素质”,健全“三项机制”。
提高“三个素质”:一是加强农村基础教育,抓好农民文化素质的提高。新型农民首先必须是有文化的农民。因此,要抓住国家深化农村义务教育改革的政策机遇,整合农村教育资源,调整教育结构,加大财政投入力度,不断改善办学条件,确保义务教育落到实处,收到实效。二是加强职业技能和实用技术培训,抓好农民科技素质的提高。新型农民必须是具有一定专业技能的农民。鸡东县的实践证明,农民对学习管用的技能技术是有热情的。因此,要充分利用各项现代教育手段和灵活多样的培训方式,对农民广泛开展有针对性的生产实用技术培训和职业技能培训。对于那些品质好、爱动脑、可塑性强的优秀农村青年,可以象鸡东县那样,有针对性地把他们选送到大学进行长期定向培养,使他们成为建设新农村的带头人。同时,要切实组织实施好绿色证书工程、科技入户工程、创业培植工程等各项新型农民培训工程,进一步强化农民的市场意识、竞争意识、风险意识、创业意识和发展意识,积极提高科技致富能力、市场竞争能力和自主发展能力,使他们成为懂科学、会经营、能从事专业化生产和产业化经营的新型农民。三是加强道德法制和文化培养,抓好农民人文素质的提高。新型农民必须是全面发展的农民。积极倡导文明健康向上的乡风民俗,培养良好的社会公德和家庭美德,引导他们把个人理想和建设新农村需要结合起来,热爱爱乡,建设美好家园。不断丰富农民的精神文化生活,形成文明礼貌、诚实守信、遵纪守法的新风尚,全面提升农民的综合素质和农村社会的文明程度。
健全“三项机制”:一是健全选拔任用机制。在新型农民培养使用过程中,要不断强化农民群众对培养选拔任用工作的知情权、参与权、选拔权和监督权。鸡东县的做法是,对回村大学生选拔工作实行“阳光作业”,做到“三公开”(公开招收标准、公开选拔过程、公开选拔结果)。对回村大学生要给位子,给待遇,搭建好施展才华的舞台。对在工作实践中出现的一些问题和失误,勇于替他们承担责任,为他们发挥作用、尽快成长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二是健全评价考核使用机制。新型农民能量的释放和作用的发挥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使用机制。应进一步细化使用条件,规范使用程序,强化使用责任,以形成公平、公正、公开的畅通机制。对回村大学生这样的新型农民要放开手脚,大胆重用,让他们在带领农民增收致富、倡导文明乡风、加强民主管理和村屯基本建设等方面发挥骨干和中坚作用。要把新型农民的培养和使用纳入到组织部门统一管理之中,对他们进行定期考核,多呵护,多指导,确保他们健康成长。三是健全政策保证和激励机制。着眼新农村建设过程中,新型农民培养使用时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加强政策的前瞻性、针对性研究,在选拔、培养、使用、激励等各个环节上全过程提供政策保障。同时,对在带领农民脱贫致富、加快农村产业结构调整、推进农业产业化等方面做出突出贡献的新型农民典型要建立政府奖励制度,予以重奖,并大胆提拔,使他们成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生力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