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网鸡西8月15日电 乖觉奇巧的构思、酣畅淋漓的手法……前不久在北京中国美术馆亮相的吴为山写意雕塑仿佛一阵风,给大家带来了强烈的视觉冲击。
冯友兰像是用一整块大石头雕成的,宽柔凛然,95个春秋的言行,一生遭遇的甘苦、顺逆,都浑融其中。每看到冯友兰的雕像,“我忽然仿佛听到父亲那熟悉的咳声”,宗璞说。她多次到清华大学和北京大学瞻视父亲的两尊雕像,每次都觉有新意,“我感到一种力量,好像父亲正从远方走来,越走越亲近。”这两所大学是冯友兰生命所托之地,雕塑家用尖利的刀锋挖出了深藏哲学家内心的峥嵘岁月,岁月的皱痕中隐藏着忧郁与温情,以及哲学家对莘莘学子的恒久期待:“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这不是生活中的齐白石,却是我们熟悉的齐白石——脸孔瘦削、长髯披洒,长袍皱褶叠折,矍然独立,高标自持。吴为山以泥当笔,走笔如风,塑造了一代中国画大师的灵魂。
“他发自内心的创造力从他的每一件作品中凸显出来,”面对雕塑,物理学家杨振宁感叹:“吴为山的‘费孝通’比真人更像费孝通!”这是真正的费孝通——开朗的面貌、幽默的谈吐、乐观的精神。“一个人心中如果没有诗意,没有淳朴的情感,作品一定不会感人。”
吴为山创作的每一尊雕像,都似乎有生命在喷发。在创作中,“他与老子、王献之、齐白石、林散之、冯友兰、费孝通等已逝先贤心灵交流,与季羡林、杨振宁、钱伟长、熊秉明等当代大师同场对话”。钱伟长参观他的工作室,意味深长地说:“这地方外面看起来很小,里面却很深。”
多年来,怀着强烈的文化使命感,吴为山希望在艺术上用自己的雕塑为中华民族历史上的文化巨人造像立传,把这些历史的形象融入人类历史生生不息的长河,塑造能够体现中国文化精神的“符号”。他从事的中国历史文化名人系列塑像创作,充分体现了飘逸的艺术境界和深厚的艺术底蕴。荷兰女王贝娅特丽克丝看到题为“似与不似之魂”的齐白石像,未经介绍脱口而出:“吴先生所塑的老人是从五千年文化中走出来的。”
吴为山更多的是面对普通人。《向着太阳的微笑》塑造了一名普通的服务员。这是一个来自山村的小女孩,圆圆的脸庞中透露着恬静,透露着安适。吴为山却将这个小女孩放在一个广阔的天地之间,令雕像拥有了大境界。“一个来自山村的打工妹,带着骄阳烤炼与山风洗过的肤色,来到了都市。对着纷繁与喧闹,她依然那样淳朴与纯净,像对着广阔遥远地平线上的日落日出一般——微笑。”吴为山如是说。
直抵生命本真,这是吴为山对雕塑的理解。他的作品,洗练、飘逸、清新、若即若离。他阐释说,雕的过程,就是删繁就简的过程,是减法,减得只留下筋骨、灵魂;塑的过程就是添加的过程,是加法,加上原本属于作品的那部分。雕塑就是推敲,过程无论是长是短,终是以一泻而下,天然去雕饰。鲁迅的锋利、齐白石的隽永、冯友兰的凝重、费孝通的淳厚、杨振宁的睿智、梁漱溟的省悟、睡童的憨朴、村姑的清澈、女王的矜持……都在这加加减减之中,让人有着说不出的震撼。
吴为山在大学学习美术时,专攻人物雕塑,后留校任教。本身具有很高的艺术禀赋,加之磨砺、善于创新,他摸索出了一种具有中国特质的个人风格,赢得同行的重视与称赞。正因为如此,1996年他在荷兰访问期间,被邀请为荷兰女王贝娅特丽克丝塑像,产生很大的影响。1999年女王访华期间,专门会见了他,并参观了他的作品展。
出生于书画世家,吴为山具有深厚的传统文化和传统艺术功底,但他锐意创新,勇于实践,敢于探索,在广泛吸收西方文化和现代艺术语言的基础上,对中国传统雕塑精神进行了现代阐释,创造出一种既遥接中国古代雕塑的写意精神又洋溢着浪漫主义和人文主义情思、内蕴深厚、风骨超然的雕塑风格。英国皇家肖像雕塑家协会主席安东尼·司顿斯认为他“回归到中国的传统,以求建立一种本土风格的肖像和人物雕塑方法”。中国美协主席靳尚谊认为,他为中国传统雕塑的现代转换做出了富有创新意义的实践。评论家孙振华说,吴为山的雕塑在“广泛吸收西方和中国这两个雕塑体系的观念和语言精华的基础上,初步形成了以中国的传统尚意美学思想为内核,以西方浪漫主义、人文主义思想为补充,面向当代精神现实,具有独特个人语汇的雕塑风格。他的工作为构建中国式的雕塑体系做出了富于创造性的尝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