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网鸡西8月29日电 记者(范士友)张林海,密山市杨木乡板石村农民,新农村建设的典型。
30岁的壮年,在黑土地上创下了奇迹。
种地2000亩,年收入100万元,固定资产300多万元。
30岁的壮年,在黑土地上留下了亲农的足迹。
为了农民过上好日子,引领全村青年农民“扩张”土地,扩大生产,走出了集团化、机械化经营土地的路子。
他出众:让土地生金;他超群:带活了全村。
心像“板石”如铁
杨木乡板石村,山石聚多,几代的板石村农民以土地安居。
张林海土生土长板石村,对板石村,对左邻右舍的农民,对黑土地充满爱恋。
他手捧黑土,与土地打赌,与农民击掌,要把土地变成聚宝盆;他接过爸爸手中的锄扛,耕耘7载不息;他占了“地利”。板石村东北南临857农场,土地与农场土地接壤,大片的土地吸引了他,他要借米下锅,要借梯上楼,要借地生财;他占了“天时”。一个又一个中央“一号”文件,免收农业税、粮食直补、农机具补贴等“一免两补”政策让他心胸开阔,让他壮志不移;他占了“胆略”。小打小闹只是温饱,大刀阔斧才是本色;他扔下47亩口粮田,走进农场,1999年,第一个包下了农场2000亩的土地。从此,30岁的他,耐住寂寞,与土地为生。
志像田野无垠
老人说他胆大,投资20多万元,这么多钱,赶上荒年,一旦闪失,一下子赔了老本;亲戚说他妄为,47亩地不种了,跳槽到农场包地,他是头一个。
1999年,这一年,他好苦好累。
这2000亩地,头遍地铲完了,草又蔓上了垄台,一个春夏秋的忙碌,换来了丰收年。
80多万元收入,那挨号成沓的大白边儿,让他疲惫散去,欣喜若狂。
他的观点很新潮。不当汗珠子摔八瓣的农民,要当甩手农民。走农业机械化之路,因为农业的根本出路在于机械化!购买大型联合收割机、大型拖拉机、大型推土机、大型插秧机、大型清选机,40多台大中小型机械,7年淘汰20多台,占地1000平方米的空地摆满了机械。
耙地、悬地、播种、洒药、收割、装车一色儿是机械化。
他的见解很现代。不当老八板的农民,要当科技农民。买科技书,订报纸,网上学科技,网上查信息,网上卖粮。测土施肥,化学锄草,飞机洒药,采用纳米技术等等,科技促动了粮食稳产。连续7年,每年收入达120万元。
他的主张很远见。打造农村产业化链条。投资20万元,在村内建稻米加工厂,两年加工水稻3000吨,打出“板石”牌大米标识,拉动农民亩增收60多元。
他的做法很实际。他要把土地变成种子繁育基地、邻近市县种子繁育中心。他与省内各大种子公司联系,条件是土质、气候、科技等等,成了857农场、齐齐哈尔富拉尔基种子公司种子培育商,成了吉林、内蒙古等4个种子公司的供应商。水稻种子空育131的稳产、早熟、抗倒伏、抗病害的特点成了各大种子公司的首选种子。由800亩水稻种子田扩大到1000亩,200亩大豆种子田扩大到600亩,种子基地年增收30万元。
情像甘露润物
张林海说,他与农村、农民是禾苗与沃土,树根与树叶的关系,根根相系。
普及优质种。培育出的种子成功了,稳产了,挨家推广,平价卖给农民。70户农民种了大豆种子8571号,2000亩大豆农民增收15万元,户均增收2142元。
解决了卖粮难。稻米加工厂以高出市场价收购农民的水稻,也可以为农民代加工,解决了本村100多户及邻近村农民的卖粮难。有了加工厂,水稻卖上了价,两年还上缴税金5万元。
促动了增收。为了让僵化的农民脑子开窍,他鼓动农民外包土地,大包土地。借与农场人缘关系,成了中间人,一手托两家,跑农场,下连队,为板石村农民包地3000亩。为钟有贵包地200亩,收入20万元,为贺景忠包地300亩,收入24万元,30户农民靠包地发了家;转移了劳动力。土地集团化、机械化,雇用农民工20多人,春季插秧季节,100多名农民打短工。
在他的带动、影响、引导下,板石村人均收入达3900元,涌现出宫友江等30多户包地几百亩、几千亩的大户,年收入10万元以上收入大户40多户。
业像大树参天
张林海靠土地立业,靠土地兴业!
张林海在全村第一个安电话,第一个挎手机,第一个买电脑,第一个开“宝来”,第一个实现机械化的“五个第一”之后,生产生活又发生了变化。
增加3000亩大棚,增加2台小车,增加10台机械,增加水利设施,增加了存款,增加了人气。
张林海“五个第一”、“六个增加”促动了板石村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村文明。
张林海,这位鸡西市“十大青年经纪人”、鸡西市“农村青年星火带头人”、密山市“十佳青年兴业领头人”,农民信赖他,爱戴他!
新型农民张林海!路子新、脑子新、生活新!新农村建设的主力、新农村建设的铺路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