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网鸡西12月19日电 重不足毫克,长仅数毫米,价更微不足道,一枚稻粒到底能做出多少文章?
走进虎林,记者发现,在这个全国产粮大(县)、全国绿色食品主产区,小小稻粒,文章做的令人拍案叫绝!
从绿色水稻到方便饭、米糖、米蛋白、米粉,从稻壳到稻壳机制碳棒、中密度板材、米糠油、发电、土壤改良剂、活性炭、白碳黑……
几年前,在平常人的眼中,水稻就等于人们口中的大米饭。今天,在虎林,它已经悄然走出了一条从绿色食品到无公害有机食品再到循环经济的发展之路。
年终岁尾,异常忙碌的虎林市领导班子正在筹备党代会的召开。记者有幸先睹酝酿中的中共虎林市第四次党代会报告。从中,记者看到,在规划今后五年全市经济社会发展战略上,虎林把发展高新技术、高新产品作为主线,把发展绿色食品作为六大财源支柱之首,并提出要突出发展循环经济。按照深度开发、链式发展的思路,大力发展以水稻为主的高科技食品工业、副产品转化业,培育水稻深加工产业集群。
一个产业的出现到壮大,需要政策的积极引导和扶持。
从绿色食品到无公害食品再到循环经济,这个符合科学发展观的路子,虎林人走的前卫、走的扎实、走的广阔。
作为国家绿色食品主产区,虎林全市绿色水稻年产量125万吨,位居全国县级前列。
然而,曾几何时,优质绿色水稻在给虎林人带来巨大财富的同时,制米产生的稻壳、稻草、稻糠也成了当地头疼的“垃圾”。如何变“垃圾”为“商品”,虎林人为此反复尝试、大胆探索。
在虎林市和牡丹江农恳分局的共同努力下,黑龙江省清河泉米业吉祥分公司投资开发的高科技循环经济项目———稻壳发电及国家级中俄可再生能源综合利用示范基地项目正式投产。
这家企业集稻米加工、稻壳发电、供热取暖、稻壳灰再利用于一体,每年产出10000吨米糠,榨出1000吨米糠油,赢利30万元。稻米生产线“吐”出的稻壳,又被自己的发电厂“吃”掉,每年又可节约电费50万元,发电产生的稻壳灰再被“吃”掉,“挤”出万吨水稻专用土壤改良剂,稻灰经过高科技提纯,“提”出活性炭和白碳黑,如今国际市场上,高纯度的白碳黑,不但奇缺而且价比黄金。
“我们的稻壳发电,现在已经让858农场厂址居民和办公供热彻底告别了煤炭锅炉时代,每平方米供热从过去的28元降低到现在的19元。企业如今每加工一吨大米从过去耗煤电60度变成今天产生再生能源电150度。稻壳发电也使企业有害气体排放降到零,并真正实现了资源的循环再利用。”公司董事长赵洪宾对发展可再生能源的前景信心十足。
在虎林,许多制米企业纷纷效仿清河泉,主动串起“食物链”,相互利用废弃物作为自己的原料,既节约了资源,又把污染物消化在工艺流程中,促使稻米加工业从资源型向综合型转变,实现了“绿色循环”。
小小稻米,其价值在虎林得到无限放大!
绿都集团是国家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拥有10家制米企业,专门生产开发销售绿色食品。去年,企业利用稻壳,新上两座发电站,稻壳成了“宝贝疙瘩”,过去弃之地头一烧了之的稻壳,如今在这里想拣到一粒都很难。目前企业又想“扩模”,要再上10座发电站,年可处理稻壳11万吨,发电量2200万千瓦时,实现利润1528万元。
在虎林,提起奔达有限公司的郭老板,可谓人人皆知。该公司今年被评为鸡西市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其生产的“郭氏东键”牌绿色精制大米市场十分看好。他告诉记者,在虎林,和他一样的米厂有上百家之多,市场竞争十分激烈,要想在竞争中取胜,必须要眼光放远,把水稻的文章做活、做新,做到“枝繁叶茂”。这两天,他投资年产1万吨米粉和米蛋白的生产线马上就要正式开工剪彩。届时,企业将把发展的链条向高附加值的食品填加剂、医药等领域延伸,企业每年在加工精制米过程中产生的碎米等,经过高科技手段,使“糙”米“磨”成更值钱的大米淀粉、水磨糯米粉和大米蛋白粉。
如今,虎林市正积极探索将各类“废物”循环成能够再次利用的“资源”。虎林的模式,已经引发了全鸡西各相关企业的高度关注和共鸣。
据统计,2005年我市已有56户循环型资源综合利用企业,产值4.25亿元,纳税4469万元。在政府减免返税3000余万元鼓励政策的强力刺激下,截至目前,“绿色企业”又猛增10户。
鸡西守着“煤海粮山”,不断挑战自我,发展循环经济。他们变废为宝,化腐朽为神奇,努力实现废弃资源的循环增值。昔日的环境“包袱”正大踏步地向社会财富转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