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网鸡西5月21日电 古山子村位于穆棱河畔,有四个自然屯,耕地面积4513亩,其中水田3056亩,旱田1457亩。全村现有村民308户,人口1088人,党员38人,劳动力460个。就是这样一个小山村,2006年人均纯收入达到1.1万元,特别令人惊叹的是,古山子村的村民现在很多都当上了老板,有10多户村民自家还买上了小轿车。古山子村靠什么走上了致富路?带着这样的思考,我们来到了古山子村,进企业、走农户、听介绍,找到了古山子村村民增收致富的金钥匙———那就是把劳动力从有限的土地中解脱出来,转移到二、三产业和大城市去,通过“转移”,铺就了古山子村人的致富之路。
“转移”的路子
如何使农业生产发展更快,农民生活更加富裕,农村社会更加稳定,一直是各级党委、政府高度重视、努力解决的头等大事。多年来,鸡东县古山子村在县、镇各级领导的高度重视和有关部门的大力扶持引导下,依托地缘、人缘优势,选准了“转移”求生存、求发展、求致富的道路,通过自立自强、艰苦创业,走向了幸福美好的新生活。
(一)农闲时间搞副业,季节性“转移”换来第一桶金。北方农村受气候的影响,一年就忙几个月,很多农民农闲时间都在家里猫着,打牌喝酒。古山子村人均4亩多地,且大部分是水田,日子还算过得去。但古山子村人并没有满足于这种“四亩地一头牛,老婆孩子热炕头”的生活,他们懂得,光靠这点地过日子,也仅仅能解决温饱而已,与他们所期望的幸福生活相比还相差很远。在镇、村和有关部门的引导和带动下,他们开始把视线移到了土地以外,想着如何在农闲时间多挣点“外快”,实现资本的原始积累。由于古山子村离穆棱河较近,河滩上沙子资源丰富,村民便充分利用这一有利条件,开始了沙滩上刨金的道路。从九十年代开始,他们早上天不亮就上河滩拉沙子,运沙路上四轮拖拉机排成长龙,发动机的轰鸣声响成一片,到天亮的时候已经拉第二、第三车了,冬天他们把沙子储备在自家院子或地里,一开春就拉去卖,一年下来,也能挣个万把块钱。那时候古山子村200多户村民就有100多台四轮拖拉机,农忙时用来耕种,农闲时间拉沙子、跑运输,小日子过得忙忙碌碌、红红火火。还有一些农民通过参加县里和镇上组织的劳动技能培训班,掌握了一技之长,吃上了技术饭,干起了窍活。农民郭世铎学会了橡胶桶制作技术,农闲时间收购废旧轮胎、橡胶做橡胶桶,挣了钱后又承包了银丰综合厂的电工车间,搞起了机电维修,成了远近闻名的富裕户。有些农民学习了木工、瓦工技术,农闲时间跟着包工队出去干工程,不仅增加了收入,时间长了也摸清了一些工程施工的“门道”,慢慢开始到县内外承揽一些小工程,古山子村建筑工的名头越来越响,成为农村劳动力转移的一大品牌,建筑业成为古山子村村民致富增收的一大亮点。就是靠着这股吃苦耐劳、敢闯敢拼的韧劲,古山子村一步步实现了资本的原始积累,成为远近闻名的富裕村。
(二)依托优势求发展,就地“转移”开辟一方大舞台。为积极寻找创业致富的门路,古山子村两委班子一方面把精力放到怎么让有限的土地产生更大的效益上,另一方面则想着如何进行土地集中耕种,让更多的富余劳动力跳出农业谋发展,向二、三产业转移。为此,该村以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为目标,积极从省农科院引进水稻新品种,靠提高水稻品质来增加农民收入,后来又响应县里号召,实施全村种植一个品种,2005年种植了松98—131,2006年又更换了新品种龙稻7号。为鼓励农民发展生产的积极性,村里又协调长江米业公司与农民签订收购定单,每斤高于市场价2分钱收购。2006年,村里又联合长江米业公司,成立了水稻协会,和省农科院联合创办了水稻种子基地,逐步将水田变成了种子田,进行集中耕种和经营,提高了农业标准化水平,促进了规模化种植,这样不仅大大提高了每亩收益,也让更多的农村劳动力从土地中解脱出来。现在的古山子村民,已有321人完全脱离了农业,在城镇二、三产业和大城市实现了就业,其中有55人已经发展成为老板。村内的宏达建筑公司、宏泰机械有限公司、长江米业公司、绿叶仓储公司等4户民营企业都是本村村民一手创办的。目前,这四户企业已粗具规模,年产值达3200多万元,成为全县的知名企业。宏达建筑公司老板王志军,是原生产队队长,生产队解体后,他利用熟人关系,承揽一些平房建筑、院舍维修等方面的小活,逐步发展壮大后组建了宏达建筑公司,在鸡东县搞房地产开发,现在企业固定资产达2000多万元,年纯利润500多万元,上缴税金100多万元,古山子村村民在他那儿打工的就有40多人。另有10户村民自建的小型建筑企业挂靠在宏达建筑公司,每户年收入都在100万元左右,建筑业已成为古山子村农民致富增收的一大支柱产业。老党员姚庆才,专门承揽铁路部门的工程,包括道口维修、火车站护栏修护、站内维修装潢等工程。一年收入120多万元。村民郭世铎靠制作橡胶桶、搞机电维修实现原始积累后,创办了宏泰机械有限公司,引进技术生产制米机成套设备,销往省内各地,现固定资产达3000多万元,年可销售制米机50余台套,每台售价10—20万元,年产值近1000万元,上缴税金50多万元。长江米业公司,是村水稻加工龙头企业,现固定资产达200多万元,年纯利润30多万元。绿叶仓储公司,主要承揽水稻、玉米等粮食仓储业务,年纯利润达40多万元。鸡东周边和密山、虎林、农垦等种粮大户,很多都把粮食运到这里存贮。古山子村通过鼓励村民自主创业,使广大农民从田间走向车间,由农户变成产业工人、私企老板,既壮大了本村的二、三产业,又提高了农民素质,造就了大批具有创业意识、合作精神、法制观念的新型农民。
(三)走出鸡西创大业,异地“转移”转出一片新天地。古山子村民在立足家乡创大业,积极发展二、三产业的同时,有一部分村民又把眼光放到了外地,走上了南下打工、创业之路。目前,全村到外地创业发展的劳动力已达243人,其中到境外的韩国、日本、美国和俄罗斯等地从事建筑、流通和服务行业的就有20多人,其余分布在乌鲁木齐、海口、中山等国内大中城市,他们中有一部分人已经步入了生产、经营领域,有40多人通过资本输出到外地当起了老板,尤其是城市公交营运已成为古山子村人到外地投资创业的又一特色产业。2003年,村民张国明出去到海南、湛江等地考察,发现包线车挣钱,回来后就和三个弟弟合计,筹集资金到海口包线车,现在张国明自己拥有3台线车,年收入近40万元。在张国明兄弟的带动下,村民的眼亮了、心活了,纷纷到外地买线车跑线。为了帮助村民筹集资金,出去挣大钱,古山子村两委班子积极想办法,协调金融部门,为村民担保贷款,解决资金短缺问题,共帮助解决小额贷款113.4万元。目前,全村已有线车34台,分布在中山、海口、湛江、乌鲁木齐等地。老村委会主任、老党员张景才,还牵头办起了线车协会,带走村民60多人,在广东中山市买了一个公交线路,拥有线车24台,经理、车队队长、维修主管等管理人员全部是古山子村人,实行车辆统一管理,成本统一核算,利润统一分配,一年下来,平均每台车净挣10多万元。异地“转移”,已经使古山子村人实现了从被动打工到自主创业的转变,并且在转移中不断开阔视野,不断发展壮大,闯出了属于他们自己的一片新天地。
古山子村通过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大力发展“打工经济”、“劳务经济”、“创业经济”,不仅促进了全村的生产发展,使村民走上了致富之路,也缓解了新农村建设资金紧缺的矛盾,为农村经济的发展积累了大量的资金,使全村的基础设施、村容村貌、村风民俗发生了巨大变化。如今的古山子村,白色水泥路贯穿全村,夏天路边院前花香树绿,家家庭院规范整齐,休闲广场独具品位,文化活动丰富多彩;如今的古山子村,尊老爱幼、互帮互助的人多了,举止粗俗、偷鸡摸狗的人少了;求学上进、勤劳创业的人多了,东拉西扯、赌博酗酒的人少了;关注家乡、投身家乡建设的人多了,损公肥私,影响古山子村形象的人少了;如今的古山子村,正向着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目标迈进,呈现出一片开放、文明、富裕、和谐的新景象。
“转移”的启示
农民外出打工,为农村剩余劳动力找到了出路,劳务输出创造出显著的经济效益,增加了农民收入,教育了农民,富裕了农民。古山子村人用自己的经历为我们诠释了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这一农民增收致富的有效模式。走出古山子村这块“农民老板”成长的沃土,给我们留下了深深的印象,古山子村人自强不息的创业精神更给了我们深深的启示。
(一)财富源于积累,有付出才有回报。回首古山子村人走过的路,是一条艰苦的创业之路。古山子村民之所以有今天的大发展,有今天的富裕生活,就是因为他们认准了一个理儿,那就是“财富源于积累,有付出才有回报。”从他们依托地域优势,农闲时间淘沙卖沙、上建筑工地卖苦力,到耍小手艺、干技术活,直至办企业、搞经营、当老板,无不折射出古山子人从点滴做起,锲而不舍的精神。他们把别人用来休闲享受的时间都用在了辛勤劳作上,才实现了资本的原始积累,使他们一步一步走上了致富的道路。
(二)开阔的眼界,成就了他们的大业。农民自己办企业,这在很多具有小富即安思想的农民眼里是想都不敢想的事,但有了钱的古山子人并没有满足于现状,他们不是把挣来的钱马上用在生活享受上,而是用在投资发展企业上,一个300户居民的小山村,村民自己投资办了四户具有一定规模的民营企业,这不能不让我们对古山子村人开阔的眼界和市场经济的目光刮目相看。在家乡创业还不够,他们又把眼光投向了全国甚至国外,在很多农民还抱着老守田园思想的时候,古山子村已经开始把资本向外地输出,走出田园创大业了。古山子村通过发展劳务经济,使大量的农民跳出农业求发展,不仅大大缓解了人地矛盾,为集约经营、规模经营、推动农业产业化创造了条件,而且在转移的过程中,他们不断更新观念、学习技能、增长才干,造就了一批农民小老板,成就了具有古山子村特色的大业。
(三)两委班子合心合力,凝聚了人心,激发了干劲。古山子村之所以有今天,关键还在于古山子村有一个全心全意为村民服务的好的两委班子。古山子村历任两委班子始终把“让村民过上好日子”作为自己的宗旨,带领村民围绕村情,把握优势,积极探索致富创业之路。他们引领村民科学种田,实行土地集中耕种,扶持发展水稻加工企业,走农业产业化经营之路,让更多的农民从土地中解脱出来;他们积极联系外出务工人员,为村民提供各类用工和创业信息,帮助村民协调解决技术培训和贷款等难题,为劳动力转移和村民自主创业做坚强的后盾。特别是在带领农民致富过程中,村两委班子成员和广大党员充分发挥示范带动作用,身先士卒,做给大家看,领着大家干,调动了广大村民发展二、三产业和外出就业创业的积极性。
“转移”的思考
农村富余劳动力的转移,是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步伐、解决“三农”问题、增加农民收入的一个重要渠道。开发利用农村劳动力资源,拓宽就业领域,让更多的农村富余劳动力从有限的土地中走出来,在“转移”中学会经营、学会管理、学会应用实用技术、学会运用法律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在“转移”中培养大批适应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新型农民,是当前加快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应当摆上重要日程,抓实抓好。
(一)要高度重视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工作,形成齐抓共管的工作机制。古山子村能有今天,与鸡东县高度重视劳动力转移工作是分不开的。近年来,鸡东县把加快劳务输出作为加快发展农村经济的重要产业和促进农民增收的重要举措,以信息体系建设、知识技能培训和劳务输出服务为重点,不断强化引导和扶持服务,积极拓展劳务输出空间,提升劳务输出层次,取得了明显成效,被省政府命名为全省劳动力转移工作先进县。就全市而言,我们要推广学习鸡东县经验,进一步加强对农村劳务开发工作的领导,统筹安排,加大投入,落实落靠责任,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工作的健康快速发展,逐步做大做强劳务输出产业。同时,进一步加大对农村劳动力转移先进典型经验的宣传力度,帮助农民拓宽思路,消除顾虑,使外出务工,增收致富成为广大农民的自觉行动。
(二)要强化农村劳动力职业技能培训,提高农民就业、创业的本领。劳动力的素质越高,就业的竞争力越强,就业的机会越多,就业的门路越广。为提高农民工就业创业的本领,鸡东县整合农科教、职业技术学校、农广校等社会办学力量,组建了劳动力资源开发培训中心,确定了大真外国语学校、鸡东县劳动力市场、县职业技术学校、博仁电脑学校等12个具有资质的县级劳动力转移培训基地,全部实行免费培训,做到了培训一批、转移一批、致富一批。今后,在推动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工作中,要把提高农村劳动力的职业技能水平作为一项重要工作。一方面要引入竞争机制,促进培训社会化、市场化,通过多途径、多形式、多种类的培训,提高农民工的职业技能素质;另一方面,要增加政府投入力度,将农村劳动力培训纳入公共财政的支持范围。进一步整合现有职业教育资源,加强劳务培训基地硬件建设,根据市场需求和农民的就业意向,加强培训的实效性和针对性。大力推广直接面向境外用人单位需求的“订单式”培训,并逐步建立起多形式、多层次的培训模式。通过培训基地建设,让就业培训适应劳动力市场需求,向系统化、专业化、规范化的方向发展,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由“体能型”向“智能型”转变,由“外出劳务”向“外出创业”转变。
(三)要加强信息网络建设,打造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绿色通道。近几年,鸡东县着力建设以县劳动力市场为龙头、乡村信息服务站为支撑、国内和境外办事机构为补充,集信息收集、整理、交流和发布于一体的用工需求信息网络,增强了输出和培训的针对性和方向性,为劳务输出奠定了坚实的基础,造就了一批像古山子村这样靠劳动力转移实现致富的富裕村。今后,应把劳动力供求信息网络建设放在重要位置,逐步建立健全市、县、乡、村三级劳务信息服务网络,及时准确地发布劳务信息,引导农民有目的、有效益地输出劳务,避免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盲目性。要加强与经济发达地区和国外的联系,进一步建立劳务转移办事机构,专门收集、核实各类供求信息,及时了解劳动力需求情况,建立密切稳固的劳务协作关系,并通过新闻媒体、农业信息网、职业机构等把就业信息传递给农民。各乡(镇)要定期调查了解可输出的农村劳动力状况,准确掌握可输出资源的年龄结构、文化程度、技术特长、求职意向等信息,建立本地劳动力资源的有效信息库。要及时了解和通报劳动力需求和务工情况,发布劳动力供求信息,畅通劳动力资源信息共享渠道。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要为劳务输出转移搭桥铺路,加强对外出劳务人员的引导、服务和管理,定期或不定期召开劳务信息发布会、劳务对接会,提高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组织性,为扩大农村劳动力转移搞好各项优质服务。
(四)要切实抓好维权工作,加强对劳务输出的宏观调控和协调管理。要把劳务输出纳入各级政府的宏观经济管理规划,强化农民工教育培训、跟踪管理和后勤服务机制建设,进一步完善农民权益维护的有关法律法规,加强对农民工的教育培训,增强农民工自我维权和保护意识,切实保障他们的合法权益,使劳务输出朝着“输出有组织,输入有管理、流动有服务、调控有手段”的有序流转方向发展。对于境外就业的劳务人员,要通过驻外机构的协调,在劳动时间、劳动条件、劳动工资、合同关系和保护人身安全等方面与用工单位达成共识,及时受理合同纠纷,及时为农民工提供法律援助,依法保护境外务工者的合法权益不受侵犯。
(五)要建立返乡创业机制,大力发展乡村私营、股份、合伙企业。乡村企业已成为农村经济的重要支柱和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的主要渠道。古山子村通过发展乡村企业,使农民“离土不离乡”,“进厂不进城”,实现了就地安置。他们靠农民自己发展壮大了一批乡村企业,实现了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需要大量素质好、有技术、懂管理、会经营的新型农民回村、回乡建功立业。目前,很多农民工通过辛勤劳动已经完成了原始积累,具备了创业条件,特别是这些外出打工创业的农民工见过世面,眼界宽、思路新、素质好。对这部分人要给予特别关注,专门建立统计资料,对返乡兴办企业的,享受外商投资的优惠政策,妥善解决用地、用电、用水、子女就读等方面的问题。通过扶持服务,进一步发展乡村企业,推动企业上规模、上档次、上水平,力争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降低农民工外出的风险与成本,活跃和发展区域经济,推进农业产业化和农村工业化、现代化,让更多“转移”致富的农民回村、回乡,成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生力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