鸡西地市
日期
新闻搜索
您当前的位置 :鸡西新闻网 > 科教新闻 正文
 
三十年前高考亲历
 签发时间 2007-07-16

  东北网鸡西7月16日电 春夏之交,草长莺飞。一年一度的我国高校招生考试与录取,正在酣热进行之中,不由引发我的高考情结。三十年前———1977年亲历高考的缕缕思绪由远及近,渐渐浮现在脑际眼前……

  忽如一夜春风来

  1977年,对国人来说是不平凡的一年。面对百废待兴,举国欢庆胜利的同时,人们更多的是憧憬和期待。那时我在家乡中学从教。广大师生期盼更多,期望更切。

  从春到夏,人们议论着:高校招生可能要考了。我将信将疑。进入金秋,忽然有一天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率先播发了一条震动世界的消息:国务院批转了教育部关于在全国恢复高考的通知。我屏息聆听,一字不漏地听完,半天才缓过神来,这一切是真的!

  我国高等院校招生实行重大改革的报道,似一夜春风,吹遍祖国城乡;若雷霆炸响,石破天惊;如雨后彩虹,辉映大地!人们议论着,传颂着,奔走相告。十一年了,那是渴望了多年的甘露,那是压抑了太久的梦想,那是即将实现的信心与希望!“报名,我要报名高考!”我脱口喊出积聚在胸的夙愿。有人惊异,更多的人投来赞许的目光。当年报名参加高考的青年,年龄参差不齐,身份五花八门。有“文革”中毕业的“老三届”(指1966年—1968年三年中毕业的初、高中生),有近几年九年制高中毕业生,有上山下乡知青;还有从业待业的青年,复员的士兵……来自五湖四海,为了一个目标。

  岁月蹉跎十余载

  我出身农村。1966年史无前例的“文革”开始,高中二年学业中断。1968年毕业返乡务农,1970年参加教育工作。1977年,我29岁,已婚,女儿5岁,儿子3岁,妻在生产队挣工分。十一年中,经历了家庭负担、工作压力、生活百味、日月打磨。

  复习备考,对我一个乡村教师来说,固然书本没扔,但好多学科已陌生荒疏。尘封十多年的中学课本,从墙角、床下、旧纸箱中翻出来,成了至宝。看着有的甚至被老鼠啃咬过纸张发黄的书本,有人发出疑问:“这书能考吗?”“当年学的就是这个,国家允许我们考,不看这书看啥?”我壮着胆儿,几分自信、又几分无奈地应答着。

  那时没有全国统编教材,中小学课本由各省自编。“黑龙江课本不行,以天津、北京版本为准”,有消息传来,于是大家纷纷淘弄这两个版本。

  我多年教中学语文课,语文、政治、史地对我来说并不觉吃力。数学、物理、化学则有些生疏,毕竟十几年未摸了,岁月不饶人啊!

  没有教材课本,没有学辅资料,没有复习提纲。原高中班主任邮来了手刻油印复习题,原高中化学老师打电话让我去县城参加高考辅导班。所在中学语文组、数学组的同仁们,不时为我答疑解惑。

  那些日子,身心在急剧运转调试着,努力使自己跟上时代;学校、教育部门在紧急行动着,以尽快应对突如其来的高考。开始,还一边工作一边复习备考,后来索性请假。学校领导和同志们支持我,“没大事不找你”,校长宽宏地说。当时家居村屯不通电,晚上学习就点蜡烛、煤油灯。灯烛冒烟,熏得眼泪直流。渴了喝口白开水,饿了啃块玉米饼子,困了用冷水拍拍头。我咬紧牙关,翻阅着课文,演练着习题,疯也似的学着、拼着……“那时跟你说话,你往往听不见!”后来家人嗔怪道。

  初试锋芒增自信

  1966年春夏,极左煽起的“文革”烈火正呈蔓延之势。是年7月,国家在《改革高校招生工作通知》中提出:从本年起高校招生取消考试。实际上1966—1971年代间我国高校招生已经停止。直到1972年,我国大部分高校才陆续以“推荐与选择相结合”的办法招收工农兵学员。

  十一年废学,几千万学龄青年被封堵在大学门外。刚刚恢复高考,报考大军人数众多。于是各省普遍采用先初试预考,经选拔后再参加统考的方案。我所在的公社80多名考生参加初试预考,经过选拔最终参加统考的只有几个人。大多数“老三届”因韶光已过、生活家庭拖累等种种原因未报考;“文革”中毕业的高中生多数时间“学工学农”,很多人文化基础薄弱,精神萎磨迷惘。十年动乱,给青年人带来的是知识的荒疏、文化的荒漠、精神的荒源!

  经过不到一个月的复习准备,1977年11月18日,全省进行初试预考。站在即将进入考场的队伍里,我环视左右,与自己同龄的“胡子兵”寥寥无几,大多是学生辈之人。师生同场竞考,构成了那年月特有的一道风景。想起来,真是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

  勤奋耕耘,必有收获。经拼搏努力,我初试预考成绩优异:语文98分,数学100分,政治97分。据参加评卷的同事回来介绍,我的语文卷是密山县资深师辈马成山老师评的。开始拟打100分。经多位语文教师过目,仍不好落笔。经请示,有关领导说“语文哪有打满分的”。于是重新复查审视,硬是扣了2分。

  记得作文是一篇命题作文,题目是《当我填写高考志愿的时候》。此题正合心愿。我奋笔疾书,直抒胸臆,一气呵成。听说有的评卷老师还将此文抄下来,准备当成范文讲给学生。坦率地说:假如让我重作此文,可能再也写不出有真情实感的文章了,这就是时过境迁吧!

  初试预考结果,我以全县考生总分第一名的成绩顺利进入统考。初试小胜,使我信心倍增,决心继续努力,以更佳的状态迎接统考,接受祖国和人民挑选。

  金榜题名情满怀

  至今我还记得,1977年的冬天特别冷,雪也下的特别大,但人们的心里却春意融融。大雪封路,我搭乘邻村大胶轮赴县城赴考。为了发挥优势,我报考文科。

  考场设在母校密山县一中。1977年12月24日,我有幸和全国570万考生一起,走进了阔别十一年之久的高考考场。有报道说,这年参考人数创当时世界考试史上考生人数之最。那一刻,我无暇多想,只是感觉有些激动,也很庄严神圣。

  当年高考,由于时间仓促,全国来不及统考。因此中央决定各省命题,分省组织进行。文理两类考生都考政治、语文、数学,文科加考史地(一张卷),理科加考理化(一张卷)。黑龙江省高考语文科作文是一篇命题作文,题为《每当我唱起东方红》。题目源自毛主席逝世不久,全党全军全国人民对他老人家非常怀念。作此文很自然使人“每当我唱起东方红”,“心中想念毛泽东”,歌颂毛主席的丰功伟绩,做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将毛主席开创的革命和建设事业进行到底。作文不难,我顺利写成。数学、政治、史地几科考下来,都能正常发挥,感觉良好。当时每科每卷满分100分,我五科四张卷总成绩345分,平均每卷86.25分,算是高分段,当年获全县统考文科第一名。

  那年高考各科考题应该说并不十分难。但对当时一些被耽误的未受过正规良好教育的年轻人来说简直“比登天还难”。外地有的考生面对试卷,一筹莫展,于是提笔在卷面上写道:“双眼圆睁看考题,涔涔汗水往下滴。试题很多我不会,手握钢笔心里急。四人为害横行日,万丈怒火积心底。恨不将笔化利剑,誓将四害剁成泥”。可见十年动乱,“四人帮”为害之烈,误国之深。

  光阴荏苒,冰雪消融。1978年2月和煦的春风传来了喜讯:我被黑龙江省牡丹江师范学院政治系录取。当年我是我乡考上的第一个大学生,乡亲们祝贺,全家人高兴。

  据报载:1977年全国高考报考人数570万人,录取27万,录取比为29:1。当年黑龙江省高考报考人数19.5万人,录取6540人,录取比约为30:1;密山县报考人数1500多人,录取63人,录取比约为24:1。

  高考,是人生一次挑战,也是一次机遇。高考改变了我的人生轨迹。1978年3月1日,我作为国家恢复高考的一位亲历者、受益者,光荣成为考试录取的第一批大学生,满怀豪情地跨入大学门槛,新的里程开始了!

  三十年过去,弹指一挥间。当年的“老三届”,如今均临花甲之年。回想邓小平同志复出不久,即以无产阶级革命家的胆略果断决策恢复高考,仍令人心存感念,激动不已。公元1977年我国恢复高考制度这一历史幸事,以其固有的辉煌凝结在共和国史册上,成为一个伟大的永恒。值此纪念恢复高考三十年之际,我最想说的一句话就是:“感谢高考、感谢小平!”

来源: 鸡西新闻网
作者: 张耀彬 编辑: 于鸿洲
相关文章
 
 

  工作人员在为居民办理医保手续
  鸡西市委召开十一届四次全体扩大会议
  密切配合保证栽树的数量和质量
  集中学习讨论中央扩大内需十项措施
  鸡西市人防办举行通信工具和人防专业队演练
  总装车间工人在吊装采煤机
  青山机械厂加紧生产育秧基地所需设备
  鸡西市麻山区计划生育服务站和麻山乡卫生院竣工
 
 【吃】宋记坛肉风味居
 【】森林王绿色蘑菇园
 【】万福园火锅
 【】川味香排骨火锅
 【】大全蒙古烤羊腿
 【】德昌源朝鲜野生海鲜
 【玩】亮湾网络家园
 【玩】黑8桌球俱乐部
 【玩】融姿冷饮轻吧
 【玩】融洽冷饮音乐酒吧
 【玩】星吧克休闲会馆
 【玩】馨浪冷饮酒吧
 【购】阿迪达斯形象专门店
 【购】Teenie weenie
 【购】199男士羊毛衫专卖
 【购】Kappa专卖
 【购】七匹狼男装
 【购】戴梦得
 【住】龙城花园
 【住】地税局招待所
 【住】矿业集团宾馆
 【住】佰金瀚洗浴广场
 【住】金福宾馆
 【住】金龙宾馆
 【供求】诚心出售各款低价摩托车
 【房屋】
大恒山平房吉卖
 【供求】鸡东网吧吉兑
 【招骋】西比客淡爱小站招骋营业员
 【汽车】现有尼桑皮卡汽车出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