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网鸡西7月30日电 谢通门,位于日喀则地区西北部,雅鲁藏布江的北岸,距离鸡西市直线距离上万里。这个县平均海拔在4300米以上,行政区域面积1.4万平方公里,4.07万人,典型的半农半牧县,因为有了我市5名干部的援藏经历,从此,鸡西人记住了日喀则和谢通门。因为了有了他们的援藏成果,从此,日喀则和谢通门人记住了鸡西。
2004年6月,来自黑龙江省鸡西市的5位援藏干部刘洪飞、王兆成、刘清国、戴永柏和韩树国放弃内地优越的生活条件,肩负着鸡西市委、市政府和全市人民的重托,走进了西藏,分别担任西藏谢通门县委书记,县委常委、副县长,县委常委、县委办公室主任,副县长,县发改委主任,在雅鲁藏布江边的谢通门县开始了三年的援藏生涯,掀开了人生辉煌的一页。
三年中,市委、市人大、市政府、市政协的领导一直关注援藏工作,牵挂援藏干部的生活,多次进藏慰问。三年中,援藏干部时刻牢记神圣使命,继承和发扬“老西藏”精神和“北大荒”精神,忠实践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落实科学发展观,创造性地开展工作,自觉克服种种困难,注重发挥自身优势,尽快进入工作角色,按照岗位要求,深入基层,调查研究,制定规划,为实现谢通门县经济跨越式发展和社会长治久安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三年后的今天,他们满怀无比眷恋的心情离开雪域高原的时候,给西藏人民留下了一份满意的答卷。
继2004年谢通门县获得日喀则地区经济、党建工作先进县光荣称号后,2005年又荣获经济、项目建设和生态建设三项先进称号,连续两年在全地区综合考评中名列前茅,五名援藏干部用实际行动赢得了当地干部群众的信赖。
为确保三年对口援藏工作的健康发展,援藏工作组结合县域实际,提出了实施“五大战略”(项目拉动、调整带动、科技推动、效益促动、生态驱动),走好“五条路子”(农牧稳县、工矿富县、商游活县、科技兴县、生态立县)的发展思路。坚持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努力把谢通门建设成为经济发展、社会稳定、山川秀美、人民富裕的和谐谢通门。
他们依托援藏优势,积极引进内地的资金、人才和技术,实现优势互补,全面发展;依托矿产资源优势,进一步加大矿产资源的勘探、开发和招商引资工作,变资源优势为经济优势,同时注重资源节约、限制性开发、规模性开发,形成循环经济新格局;依托民族手工业优势,大力发展卡嘎藏刀、卡垫、仁钦则陶艺等特色经济,扩大规模、提高工艺、促进群众增收;依托地热资源优势,开发利用卡嘎温泉、强布温泉,建设集娱乐、休闲为一体的休闲山庄,带动第三产业的发展;依托沿江区位优势,紧紧抓住雅江流域经济示范区机遇,加快绿色生态走廊建设步伐,构建和谐绿色小康谢通门;依托农牧结合优势,加快农牧产业结构调整,大力发展农区畜牧业和家庭养殖业,努力提高农牧经济的附加值,增加群众收入;依托政策优势,抓住中央对西藏新时期的“特、宽、优、先”政策,加大“十一五”期间项目建设的规划、筛选、争取工作,以投资增长拉动经济增长。
2005年全县GDP达到18712万元,人均GDP达到4553.9元,县财政收入达到425万元,农牧民人均收入达到1739.4元;2006年全县GDP预计可达20866万元,同比增长15.35%,人均GDP预计达到5043元。县财政总收入预计达到510万元。农牧民人均年收入预计达到2042元。
受援较晚的西藏日喀则地区谢通门县的年财政收入2004年只有300万元,到处都是亟待开发的处女地。鸡西援藏工作组瞄准项目开发,变资源优势为经济优势,在谢通门县掀起了项目建设的热潮。
西藏的经济是输血型经济。鸡西援藏工作组认识到,西藏的大发展要靠项目支撑,西藏的快发展要靠项目拉动。对援藏而言,项目建设既是重点又是难点,它的规模和力度既是形象的展现,又是成效的标志,更关系到西藏干部群众对援藏工作的期望值和满意度。
进藏以来,鸡西市援藏工作组始终把援助工程项目建设作为援藏工作的重中之重。经过科学论证,援藏干部很快向省援藏工作队和鸡西市提交了《鸡西市援助谢通门县项目建设书》,市委、市人大、市政府、市政协及省发改委的领导高度重视,派专家组赴藏考察论证,决定鸡西市援助谢通门县1070万元资金,经过援藏工作组积极向上级争取和市场运作,目前已完成总投资3000多万元,并确定了9个援建项目,即黑龙江省鸡西市高效农业科技示范园区续建工程、谢通门县驻日喀则办事处建设工程、谢通门县密山人才楼建设工程、自来水改造工程、小康示范建设和8户大骨节病搬迁示范建设工程、谢通门县幼儿园建设工程、达那答石材加工厂建设工程、卡嘎温泉综合开发工程和农牧民安居工程建设项目。目前已完成总投资3000多万元,建设了转盘路雕塑和藏式大门两个标志性县标、黑龙江省鸡西市高效农业科技示范园区续建及配套工程、谢通门县驻日喀则办事处、密山市人才楼、石材加工厂、县幼儿园配套建设工程、卡嘎温泉综合开发、8户大骨节病群众搬迁安置工程等项目,并争取到中国侨联基金会25万元投入谢通门县教育事业。他们给谢通门县攒下了一笔增值的“家底”。初步实现的县域经济由输血型向造血型、由资源型向经济型的转变和跨越。
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过程中,援藏工作组组长、县委书记刘洪飞同志带领援藏干部多次深入施工现场,对农牧民的建房规划、设计、选址、筹资、购材、质检等进行了全面检查指导。同时,投入援藏资金100万元用于工程建设,从而解决了重点乡镇安居工程建设资金匮乏的实际问题。谢通门县发改委主任韩树国,承担着工程项目建设和城市管理等任务。在谢通门三年的时间里,他的下乡次数最多,下乡时间最长。下一次乡,少则三两天,多则六七天,韩树国就自己带着行李和食物。有项目的地方,从开工到竣工他都要去三到五次。韩树国以身作则,对工作一丝不苟的态度赢得了当地干部的高度赞誉。谢通门县县长顿吉称赞他:这样既懂专业又会管理的干部很难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