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网鸡西8月2日电 23年前,一位年仅19岁的女孩,怀着对军人一种特殊的感情,走上了漫长的拥军之路。斗转星移,那时的她,如今已在拥军路上默默地走过了24个春秋。他说,对军人的这种“挚爱”,会牵扯着她的手,一直到生命的尽头,她就是省首届十佳兵妈妈,鸡东县个体业者周淑萍。
秤杆子称量着拥军情
1984年秋天,周淑萍在鸡东县集贸市场做蔬菜生意。一天上午,驻守在县境内大翁山上雷达站的几名官兵到市场买菜,由于当时带的钱都花光了,想用“士兵证”作抵押买些菜,一连问了几个业主,谁都不愿把菜赊给他们,随行的一个战士,急得摘下手表要作抵押。从小就向往军营,对军人有着一种特殊好感的周淑萍走了过去说:“买我的菜吧,我相信军人。”就这样,司务长一下子在她的菜摊上买了130公斤的大白菜、萝卜和土豆。司务长回连队后想,她这么相信我们,并且给的菜价比别人的低,不会用秤杆子耍我们吧?于是,用秤仔细一称,菜不仅一两不少,反而多出来10多斤。原来,周淑萍怀着对军人的爱,确实多给了菜。从此,官兵每次下山,都到周淑萍的菜摊来买。
1986年冬天,一场大雪把通往雷达站的山道封得严严实实,下山执行任务的官兵们因大雪封山无法赶回连队,在旅店住一宿,6个人至少要40元钱,周淑萍得知情况后,马上回到家里,让家人把炕烧得暖暖和和,又烧了开水让战士们洗脸洗脚,还做了一大盆猪肉炖粉条,让官兵们吃了个饱。第二天,带队的副队长,说啥也要给伙食费,周淑萍说:“你们要给钱,还要你们到家里住干什么,今后,战士们下山不方便,如果愿意就住在我家。”以后,周淑萍家便真成了连队的“兵站”。近年来,市场经济大潮不断冲击着人们的思想意识,而周淑萍却永远以一颗赤诚挚爱的心,热爱着官兵。每年秋天,连队都要买几万公斤的白菜、萝卜和土豆,以度过漫长的冬季。为了给连队节省点钱,周淑萍都要带着连队的司务长,走遍县城附近的产菜大户,和他们讨价还价,看谁家的菜价最低且菜的质量又好,为此每次一走就是三天五天,十村八庄,直到连队买到最好的、价格最合理的菜为止,周淑萍二十多年来,为连队仅买冬储菜也有几十万公斤,节省多少钱且不说,就她这份拥军的热情,足够每一位熟知她的官兵们感动。
“兵站”是家暖兵心
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二十多年来,新兵来老兵走,周淑萍不知在泪水和笑声中送走、接来了多少官兵。凡是在连队服过役的官兵没有一个不在周淑萍家住过的,就连连队干部、志愿兵的家属来队也不忘到“兵站”,尝尝到“家”的滋味。1988年,为了方便官兵们与家里以及上级联系,周淑萍在家里安装了电话,并告诉官兵:“有事儿不要到邮局、电话亭挂电话,咱家里有电话,有什么事儿就在这里唠,既省钱又方便。”周淑萍家的电话是为官兵们安的,一点也不假。自安装上电话,周淑萍从没收过官兵一分钱,而每年电话费至少要为官兵付上500多元。就连从没来中队的家属们也都知道,鸡东县有个“周家兵站”,兵站里有个“知心大姐”。
2000年4月,连队机技师胡凤华家属来连队,由于妊娠反应加上对高山气候不适,就干脆吃住在周淑萍家。周淑萍是个极热心又细心的女人,她领着胡凤华的妻子到医院检查,还给她“开小灶”,增加营养。直到20多天后,胡凤华的妻子回了老家,周淑萍才到市场卖菜。雷达站的干部、志愿兵家属来连队,干部战士下山执行任务,或出差、探亲归队,在周姐家吃住每年得有100余人次,仅宿费一项就给连队节约经费1000余元。
近些年,在周淑萍的感召下,鸡东县世纪村大市场有20余户个体户,加入到拥军的行列,她们把拥军范围从当时的雷达站,扩大到现在的边防某团驻军的三个连队,每年的“八一”节,个体户们在周淑萍的带领下,开着大车小辆,拉着个体户捐钱买来的肉、菜、水果等生活用品赶往驻军各部队。
如今,周淑萍已经40多岁了,她也在拥军的路上默默地走过了24个春秋,周淑萍用一颗慈母般的心,温暖着雷达站的每位官兵,也激发着他们建设和保卫祖国的雄心壮志。